王元震 何玉
【摘要】匪石是一位具有深厚國學根基、在詞學方面有很大造詣的人物,他的《中國音樂改良說》一書充分體現了他的音樂思想,這是我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篇完整而系統的音樂論文,也是我國近現代最早鼓吹“西樂論”的文章。文章介紹了匪石的音樂思想,希望通過文章的一些觀點來了解匪石本人以及其音樂思想與影響。
【關鍵詞】匪石;音樂思想;傳統音樂;感情教育;西樂;改良
一、匪石的簡介
匪石,本名陳世宜(1884~1959),字小樹,號匪石,別號倦鶴,江蘇江寧人。7歲的時候入學于省尊經書院,當時就顯示出超人的才氣,深受書院山長次珊先生的賞識,具有“小神通”之稱。1903年6月,時年19的他在《浙江潮》上發表了《中國音樂改良說》,此文刊登在“學術文學”專欄,文字量約為4500字。這是一篇對傳統音樂的弊端進行猛烈批判的檄文,這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的第一聲春雷,它預示著中國“新音樂”的到來,預示著中國將走上“新音樂”的道路,從那時起中國音樂開始轉型,成為一篇具有時代精神和時代特色的文章,它也被評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篇完整而系統的音樂論文,具有深遠的影響。22歲時,匪石在南京創辦新學,受聘任該學堂教員,教育學生“學必有用于世,始名為學”,并經常向學生講述時局之艱危。23歲時東渡日本修習法律,結識革命黨人黃興,并加入同盟會。25歲回國,任法政學堂教員,又隨朱祖謀研究詞學,并參加南社,編《七襄》刊物。武昌起義后,積極參與江蘇獨立之謀;勝利后不愿居功求報,只身赴南洋檳榔嶼任《光華日報》記者,宣傳革命。1913年歸國后在多家報紙任記者,1919年起先后在中國大學、華北大學、持志大學、中央大學任教授。其先輩久居南京明瓦廊,以香月樓為藏書之所,毀于1864年。1952年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纂,1959年3月病逝于上海。
二、匪石的音樂思想以及影響
匪石的《中國音樂改良說》對中國傳統音樂進行了大膽的批判,他認為“世人其不言樂,茍有言,則與古樂今樂二者,皆無索取焉。何以故?以皆負絕大之缺點故”,他認為中國的傳統音樂“其性質是為寡人的而非眾人的”,這句話的意思是“音樂是屬于少數人的而不是多數人的”,這里他批判了中國三六九等的封建等級制度,他認為音樂應該屬于大眾的、多數的,還標識了孟子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音樂思想。傳統音樂是“無進取之精神而流于萎靡也”。評價昆曲“如野花,如山人。人因之以弱,國因之以衰”;北曲“如泥醉,如夢囈,頑人之寫照也”;秦聲“非正也,其為衰也傷,其為樂也淫。心如促,耳如窄,則純屬亡國之音也”;雜曲“卑妾之聲也”。匪石否定國樂的必要性,認為國樂都是奢靡的,不夠積極鼓舞國人去奮斗、進取,他還認為傳統音樂“不能利用器械之力也”,他認為中國的器樂不僅在外形上制作簡單,但內在的技法、文化內涵都是不簡單的,即“簡而不單”,對中國的器樂“一般普及、轉呈太難”的批評過于簡單化,不贊同中國樂器繼續發展下去,提倡發展西方器樂“單而不簡”,即外形復雜,但技法簡單,深層內涵人們也亦理解。他還認為傳統音樂是“無學理也”,“樂為六藝之一,其所建筑,必以學理為基礎”,“樂不一曲,曲不一譜,起始也能因,其終也能悟”,中國傳統音樂學理比較復雜,需將傳統音樂的樂律學體系進行全面的整理歸納,然后再借鑒西方體系加以創造性的重構,這樣構成了“中西學互為體,互為用”的思想。
解決中國這一現狀的方法匪石認為西方音樂能承擔起塑造新民的使命,他認為首先“常能鼓吹國民進取之思想,而又造國民合同一致之志意”,西方音樂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其次“若夫歐西之樂,其聲壯厲,其狀促遽,方之古樂雖遠不及,比之鄭衛能無猶賢?……當今之世,將欲以正教化、挽頹風者,舍西樂其奚自哉”,西方音樂可以改變人的性格;最后“日本自維新以來,一切音樂皆模伐泰西,而歌唱則為學校功課之一,然既非軍歌軍樂,亦莫不含有愛國尚武之意。聽聞之余,自可奮發精神于不知不覺中”,受到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外來的就是新鮮的,是可以奮發精神的。并鼓舞“西樂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能鼓吹民國進取精神,而又造國民合同一致之志意,匪石認為出國后回來的都可以成為單調的愛國尚武的面孔,他們的感情教育是對某一特定感情的期待,而西樂在他看來恰恰具有了鑄就這一特定愛國的情感品質,這樣一來,感情教育與西樂的關系即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西樂自然成了感情教育的最好途徑。
三、匪石音樂思想的歷史評價
匪石對中國傳統音樂大膽的批判,在國內掀起了怎樣的風雨,他提倡西方音樂以及外來文化,否定本國音樂以及國土文化。這對于當時處于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給予了很大的打擊,有力地打擊了國內音樂上的封建頑固派,但其思想盲目地夸大了西方音樂的作用,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基本國情,至于中國傳統音樂如何改革以及改革的具體措施是不夠具體的,加上西方音樂如何用,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以及方式來進行,并未給出準確的定論。但強國必群,合群必樂,樂必進取,這是當時民族主義革命的現實要求,一大批熱血之士自覺承擔起了音樂的使命,倡導了音樂的感情教育,完全拋棄了封建禮教,宣傳了西方音樂,推行了愛國尚武精神,雖然在論及政治功能及傳統音樂方面片面乃至偏激,但他們至上而下的宣傳,促進了學堂樂歌的興起,造就了一代新人,為現代的音樂教育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匪石《中國音樂改良說》可以稱得上世紀初新興資產階級音樂批評群眾中左翼觀點的代表人物,當然他也為音樂上左翼的代表人物,盲目崇拜西樂,他的較為極端的批評話語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以及封建主義文化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即使在文論中對傳統和現實音樂文化的批評上有一些言過其實,在批評論述中的邏輯上也有不嚴謹之處等諸多不足,但其所處的歷史時期來看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批評風采以及獨特銳利的風格,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還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的。
[1]馮志平.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明言.20世紀中國音樂批評導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