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張政 劉奎武 孫鐵波 張歡

摘要:“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依托江蘇食品職業教育集團等合作平臺,通過校企共建“校中廠”、“廠中校”,深化“校企融合五對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人才共育機制。在構建“一線五崗、崗證融通”的課程體系,建設合作開放、共享互補的實訓體系,打造現代食品設備教學資源庫,建設校企互融、雙兼互聘的師資隊伍,建立多元化人才培養評價和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成效顯著。促進了學院與企業、學院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發揮了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的輻射效應。
關鍵詞: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構建;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2-0028-04
一、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的構建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江蘇食品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單位,依托蘇北得天獨厚的食品產業優勢,形成了行業背景濃厚的專業發展定位。學院根據區域經濟和食品產業發展方向,以及相關專業與食品產業的關聯度、互動度、適應度,確立了重點發展“食品加工與營養”專業集群(含食品加工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食品貯運與營銷、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食品生物技術”專業集群(含生物技術及應用、食品生物技術、微生物技術及應用、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含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應用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等一批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專業集群,從而促進學院更好地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相結合。
“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作為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群),是學院依據江蘇省食品產業結構特點及人才崗位職業群的需求,結合學院長期的專業建設基礎與長期規劃,基于食品自動化設備制造、調試、控制、檢測與監控等職業崗位群的需求,以及現有專業建設基礎與專業的關聯度,以品牌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為核心專業構建的特色專業集群。
“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包括機電一體化技術(食品自動機方向)、電氣自動化技術(食品自動線方向)、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食品機械制造方向)、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食品電子檢測方向)、計算機技術應用(工業控制方向)5個專業。專業集群中的專業分屬制造大類和電子信息大類,分別對應食品產業鏈中的食品自動化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調試、操作維護、監控檢測、工業控制等崗位群,可滿足現代食品自動化設備產業的生產與應用的全過程需要。[1]
二、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的人才培養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為依據,在“三會一辦”推動下(院校企合作辦學理事會、院校企合作辦學管理辦公室、系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與系校企合作管理委員會),通過校企共建、多元化合作,創新“校中廠”、“廠中校”管理運行機制,促進資源的集成、重組和共享。以“食品生物”和“生物技術”兩個國家級實訓基地項目為依托,校企共建食品科技園——“校中廠”。在現有食品焙烤自動生產線、啤酒灌裝自動生產線等7條生產線的基礎上,強化食品科技園——“校中廠”的“生產性”功能,形成“設備生產化,訓練崗位化,功能多樣化,管理企業化,服務開放化”的管理模式,實現由“消耗式實訓”向“生產性實訓”和“企業化運行”的轉變。
構建了集模塊化的技術平臺課程教學、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多元化的實踐教學(綜合實訓、創新活動、企業實習、頂崗實習、畢業項目等)為一體的食品設備自動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體系,形成了理念先進、系統科學、符合高等職業教育規律和特色、行之有效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
(一)實施“校企融合五對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針對市場需求設置專業、針對崗位能力要求設計課程、針對工作任務訓練技能、針對崗位標準實施考核。學校通過與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天宇機械有限公司、卡夫食品有限公司、蒙牛乳業、華潤雪花啤酒等國內知名食品與食品機械行業龍頭企業合作,校企共同制定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對接;推行“雙證書”制度,將蒙牛乳業、今世緣酒業等企業的設備操作標準如維修電工、可編程控制器程序設計師等職業崗位技能標準納入課程教學體系,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崗位技能證書對接;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在學院和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天宇機械有限公司之間搭建遠程視頻教學系統,將企業現代化的食品設備自動化的生產制造過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實時傳輸到學校,使企業技術骨干、能工巧匠在生產車間、操作現場就能開展現場教學,促進了新技術、新工藝、企業文化、安全意識等資源與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實現了校企教學資源對接;依托校內省級江蘇食品工程實訓中心的焙烤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飲料、啤酒、黃酒、葡萄酒等7條生產線,改進教學環境、教學方法,使校內實訓教學盡可能模擬企業真實的生產過程,從而實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依托校內國家級生物技術實訓基地、食品生物技術實訓基地,國內領先、條件一流的校內食品自動化設備,通過“6S管理”營造良好的企業氛圍、企業文化、安全意識,進行現場教學與生產性實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接受企業文化、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從而實現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
(二)構建“一線五崗、崗證融通”的課程體系
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是根據專業集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務域”明確各專業之間的依賴關系的,以食品設備的自動化生產線運行作為主線;以食品行業生產設備自動化的五大崗位群即食品設備的設計制造、裝調維護、電氣控制、電子檢測與運行監控作為職業崗位群。學生在課程互通的立交橋中,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課程,在職業技能證書的獲取上,參照國家相關職業資格標準、行業規范與企業技術標準,實現“崗證融通”。
“一線五崗、崗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深入分析了專業集群內核心專業與相關專業和課程的共性與差異性,針對專業集群五大崗位群職業能力中的基礎共性能力、專項技能及職業拓展能力,通過構建“基礎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選”的共享平臺課程、各崗位專項技術課程及拓展課程,在頂層實行限選與互選課程,遞進式培養學生的職業基本能力、職業專項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實現了專業集群在拓展新專業(或專業方向)方面的集群優勢。
“一線五崗、崗證融通”的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自下而上分別是“基礎共享課程”、“核心分立課程”和“拓展互選課程”三大課程群。“基礎共享課程”面向群內各崗位的基礎能力與素質,這些平臺課程在不同專業的教學中,亦可在學分與教學內容上有所差異。中部的“核心分立課程”主要是各專業獨立教學的專業核心課程或實訓,這部分課程對于相近的專業來說,有部分相同,如機電與機械專業均開設《食品機械與設備》課程,但是總體上各專業差異性明顯,屬于模塊化的分向課程包。經過工學結合崗位實習后,進入“拓展互選課程”,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專業限選課,可以在相近專業之間限選兩門專業課,如機電與電氣;二是專業任選課,全部圍繞最典型的食品設備自動生產線——“灌裝生產線”,針對五大崗位群開發互選課程,學生可在五個專業領域中任意選擇2門專業課。
(三)建設開放合作、共享互補的實訓體系
學校針對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及其面向的五大崗位群,以專業集群內各專業的崗位通用技能與專門技能訓練為基礎,整合核心專業與相關專業的實踐教學資源,分類組建實訓基地,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充分利用與高效共享。充分發揮江蘇食品職教集團等校企合作平臺作用,構建多方合作辦學、共同育人的緊密型合作機制,實現了實訓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系統設計與整合資源,通過“模塊化”和“項目化”的形式,形成滿足專業集群共性需求與專門化(或個性化)需求的、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實訓體系,將企業實際項目引入校園,將企業管理與企業文化引入實訓基地。構建了實踐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相結合、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綜合實踐能力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開放合作、共享互補的實訓體系。
依托江蘇食品職教集團與江蘇今世緣釀酒學院校企合作二級學院等為平臺,以“校企共贏”為合作基礎建設校外實訓基地,通過企業真實崗位技能的實習,與校內實訓互容互補,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將校外實訓基地建成服務地方經濟的實習就業基地。
(四)建設專業集群優質共享型信息化教學資源
圍繞專業集群相關專業,以企業技術應用為重點,校企之間搭建了信息化平臺,將企業的資源引入教學,建設涵蓋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數字化專業集群教學資源。學校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同開發“虛擬乳品工廠”及其教學支持與評估系統、“酒類自動化設備操作與維護規范”、課程教學資源庫等系列數字化精品教學資源;在學校與一流食品設備生產企業之間建設“校企合作遠程互動課堂”,構建數字化的教學與交流的空間。打造了“食機匯”現代食品設備資源庫,全景式展現現代食品設備的種類與典型設備,可為企業院校提供專業數據服務。
按照核心課程群與專業相關課程的內在邏輯關系,建設由優秀數字化媒體素材、優秀教學案例等教學基本素材構成的、可不斷擴充的開放式專業集群教學支持系統,創建先進的數字化學習空間,實現了信息化教學資源在專業集群內的廣泛共享。
(五)實施“一師雙崗”制度,建設校企互融、雙兼互聘、“雙師”特色鮮明的教學團隊
按照學院崗位設置和績效工資等人事制度改革相關政策,把專職教師的“雙師”素質培養和兼職教師任課要求納入崗位設置管理,實施“一師雙崗”制度。學校專職教師每學年在學院崗位承擔400課時的80%的教學工作量(320課時),另20%的工作量(80課時)在企業工作崗位完成。企業崗位工作量由帶學生下企業實訓實習、在企業授課培訓員工、與企業合作研發項目、開展技術咨詢服務、下企業調研、合作開展教學工作、在企業頂崗實踐等組成。與常規教學管理工作量共同構成完整工作量,并將其作為績效考核與職務評聘的必要條件,列入崗位剛性管理條例。企業兼職教師“一師雙崗”,按照各專業的專業課與專業實踐教學總學時的50%以上設置,企業兼職教師崗位每人每年承擔160學時的工作量。
整合專業集群相關專業專兼職教師資源,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發揮不同專業背景和工作經歷教師的優勢,通過校企“互聘、互兼”雙向交流的團隊合作機制,提升了教學團隊的教學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滿足了專業集群各專業教學需要和行業企業的發展需要。
以“食機匯”等現代食品機械網絡資源庫的建設項目為載體,通過校企合作,專任教師深入企業,與企業專家共同開發“食品機械網絡資源庫”,將“自動化設備的操作與維護”等生產案例提煉成教學項目帶入課堂。職校專任教師能了解并掌握食品設備行業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學校通過課程開發的能力培養,提高了企業教師的教學能力,構建了校企互融、雙兼互聘、“雙師”特色鮮明的教學團隊。
“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集群依托江蘇食品職業教育集團等合作平臺,通過校企共建“校中廠”、“廠中校”,深化“校企融合五對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人才共育機制。在構建“一線五崗、崗證融通”的課程體系,建設合作開放、共享互補的實訓體系,打造現代食品設備教學資源庫,建設校企互融、雙兼互聘的師資隊伍,建立多元化人才培養評價和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成效顯著。促進了學院與企業、學院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發揮了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的輻射效應。
參考文獻:
[1]李宏,徐淮涓,孫鐵波.基于區域產業升級的高職院校專業集群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2(2).
(責任編輯: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