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媛 詹昱煜
[摘要]微時代的到來給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并由此產生了新的課程模式——微課程。文章以微時代為背景,闡述微課程在我國的發展現狀,深入分析高校微課程的建設價值,并結合音樂學科網絡課程資源的現實狀況,探討未來微課程建設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微時代;微課程;優質資源;云平臺
一、微課程產生的背景
微時代,即以微博、微信、微電影等為代表的,以中心化、動態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時化和賽博化作為信息傳播主要特征的時期。信息傳播的形態從“點對面”的線性傳播,轉變為“點對點”的網狀傳播,由此帶來了媒介與通訊的合一、傳播與接受的合一、信息與生活的合一。以“微時代”為表征的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不僅是信息生成方式、信息傳播方式、信息獲取方式、社會交往方式的變革,它的變革力已經直接滲透到公眾的社會生活與思維方式,潛移默化間對整個社會機能進行重構。微時代的到來對我國的教育產業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也使得高校課程優質資源的建設與規劃從中獲得了新的啟示。
高校課程優質資源建設的成果典范之一——精品課程,是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品課程建設工作開展的十年,碩果累累。然而面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微時代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現有精品課程的資源優勢和使用空間正不斷削減,呈現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契機下,一種突破傳統教學形式、內容和編排的局限,并使之更加符合微時代特征的新興教學模式——“微課程”從此誕生。
二、微課程的發展現況
2008年,美國圣胡安學院的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了“微課程”的概念,其秉承北愛荷華大學L.A.McGrew教授1993年提出的“60秒課程”和利茲大學Kee T.P.教授1995年提出的“一分鐘演講”理念,即實現短時、高效的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這一概念的提出,為高校課程優質資源的建設帶來了新的動力和新的方向。
目前,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一香檳分校、香港大學、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都已陸續開展“微課程”教學活動,并推出了網絡“微課程”平臺。2013年,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組織了“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由此拉開了我國高?!拔⒄n程”建設工作的序幕。在此次大規模、高標準的比賽中,共有決賽入圍微課作品638件。這股實踐的熱潮同步帶動了微課程建設的理論研究。筆者在中國知網中作相關檢索發現:至2014年3月為止,以“微課程”作為標題的論文數量達80余篇,其中碩士論文5篇,發表時間集中于2012年下半年度至今,研究的內容主要涉及四層面:(1)“微課程”的概念廓清與認知;(2)針對某一課程的“微課程”的設計以及教學運用(此類研究成果數量最多);(3)“微課程”的國內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4)關于全國高校微課比賽的賽事報導與分析。此外,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立項中,與微課程建設相關的項目只有5個,而2012年度數量為零。
綜上可見,我國微課程的建設與研究整體處于新興起步階段。
三、高校微課程的建設價值
對于高等教育而言,微課程的建設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優化精品課程資源、深化共享與共建,促進傳統課程的轉型與突破
在微課程出現之前,我國高校在課程資源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批國家級、省級、校級優質精品課程建成,并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實現了網絡化的資源共享,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因此,高校微課程的建設一方面應秉承精品課程的開放性、公益性、參與性和優質課程資源的可重用性等特質,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提煉。另一方面,微課程應進一步擴大所能涉及的學科領域和課程門類,開發尚未進行信息化、網絡化的傳統課程,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改善教學質量。
(二)激發教師個體的創造力,督促其對課程內容深度挖掘
從表面看,微課程是從規模和形式上對傳統課程的微化(Micro-lesson)。實質上,它是將課堂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了放大、細化,即將每個知識點變成閃光點。微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在傳統教學的個人經驗基礎上,大膽地進行提煉和創新。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和信息的最大化。在音樂學科領域中具體表現為:將抽象的音樂術語和技法化解成單個或系列的小現象、小故事和小策略,實現“小”、“實”、“新”、“優”的課程特色,讓學生更加易于理解并掌握。
以筆者設計的《基本樂理》微課程中的“調式”一章為例:首先是展示兩幅風格迥異的中、西繪畫作品,從視覺上讓學生明顯感受音樂風格與繪畫的相通性;其次通過對中國民歌《茉莉花》進行個別音的替換,現場改編成類似歌曲《櫻花》的、帶有鮮明日本民間音樂風格的新版《茉莉花》,使學生感受到音樂材料對于音樂風格的影響;最后引出課堂的主題詞——調式的概念,即幾個音的材料圍繞其中某音為中心,并按照一定邏輯關系進行組合。整堂微最終拍攝剪輯后時長為6分鐘,投放使用后在學生對該教學的綜合評價中反響良好。
(三)以團隊為單位、科技為保障,開拓知識傳播途徑、提供多元化學習渠道
微課程與精品課程、傳統課程的不同在于:它是以“短視頻”的方式呈現并以手機終端的移動使用為目的的。因此,一方面微課的制作與教師、學生、編導、攝像、美妝妝師等人物關系密切且缺一不可,它必須依靠團隊共同完成。另一方面,微課程資源主要依托于網絡“云”平臺的傳播,使學生能夠通過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要使微課程在實現知識信息多元化傳播、教學形式多元化發展的同時,還滿足當代大學生的新興的學習方式和心理需求,計算機信息技術是必要的基本保障。
四、關于高校音樂學科微課程建設的思考
通過對現有高校音樂教育可共享資源進行統計,筆者發現:現有視頻類音樂課程偏重于專業技能課程,如:聲樂課、鋼琴演奏等,而課件類課程則多見于通識性、普及性強的史論類精品課程,如:《民族器樂》《民族民間音樂》等課程,作曲理論課程資源較少。
高校作曲理論課程主要指針對音樂的四大件(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的技術訓練課程,教學內容由作品分析與實踐創作兩個部分構成。由于教學目標側重點不同,師范類院校更注重分析能力的培養,而專業院校則偏重創作能力的訓練。原有的傳統教學和資源分配模式,使音樂院校之間在此類課程的教學質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許多學生因校本資源的約束而無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以求獲得需要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更多信息,受到個體發展的限制。微課程的建設可以跨時空地解決傳統教育存在資源分布不均的現實問題。因此,加快微課程資源的建設腳步,對于音樂高等教育而言顯得必要且緊迫。
高校微課程的建設不僅可以完善學科及課程的發展、提升專業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多元化的自主學習模式,隨時、高效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