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要]對建構主義所進行的研究大多關注于其在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邏輯組織能力、創造力等各方面能力培養上所起到的作用,而忽略了建構主義引導之下的課程教學模式的本質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創建情景、師生互動、同學交流、各方評價等各項因素所構成的立體的動態教學模式。當傳統單指向性的課程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高校課程教學之時,以“鋼琴文獻與教學法”為代表的這一類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課改課程,通過建構主義的角度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重新審視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關鍵詞]高校;構建主義;教學改革;鋼琴文獻
一、鋼琴文獻與教學法的發展與制約
鋼琴文獻與教學法在我國還是一門比較年輕的課程。1995年國家教委印發的《關于發展與改革藝術師范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從基礎教育教學實際出發,按照基礎教育對藝術師資的規格要求”的方針。據此,高校音樂教育開始了課程結構與教學體系的調整與改革。鋼琴教學內容由過去單一的鋼琴技能課(演奏課和即興伴奏課)擴展出鋼琴藝術史、鋼琴教學法等鋼琴理論課程;教學觀念由過去的單一強化鋼琴演奏技能逐步轉向以培養素質、能力為目的的層面上來。2004年教育部再次出臺指導方案,并根據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發展狀況,將《鋼琴名作與演奏賞析》與《鋼琴教學法》這兩門課程進行整合,成為《鋼琴文獻與教法》。
《鋼琴文獻與教學法》既是一門專業性課程,又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它不僅研究鋼琴演奏的各種技法和鋼琴教學的基本規律,還涉及到對文獻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內容的綜合運用。然而目前高校音樂專業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參差不齊,其教學組織形式也較為單一。教師始終處于教學的中心位置,教材是主要教學資源,教師的“教”和學生的“聽”被無限度地放大著,而整個過程中學生較少考慮“為什么”、“怎么做”,不太注重細節,思維容易產生惰性,學習十分被動。最終使學習困難的學生得不到切實幫助,優秀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在缺乏挑戰的課堂上消磨殆盡。
二、建構主義課程教學模式對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作用
建構主義最初是建立在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對兒童認知發展所進行的研究。這項研究注意到了學生在學習認知與學習發展過程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從而更準確地揭示了通過對建構主義思想的運用可以構成更為有效的課堂學習環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知識的獲得不只是依靠教師的傳授”。獲取知識的主體是學生,在整個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還需要有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他人(朋友、教師、同學等)的幫助,并運用學習資料,通過自身對意義進行建構而最終獲得。“情景”、“協作”、“會話”、“意義建構”這四大要素最終構成了知識的傳遞。在這種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情境”作為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應當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知識建構。然后,通過協作對學習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分析和驗證;通過互相之間的對話、交流來決定如何完成學習任務,每位學習者的思維成果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逐步了解所學事物的性質、規律及其內在聯系,最終完成意義的建構。
學習不只是教師把知識進行簡單地傳遞甚至填灌,以鋼琴文獻與教學法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當重視學生自己對教學中知識點的理解、注意他們對各種問題的看法,思考他們多元化的想法以及由來,并通過引導使得學生能夠自我豐富和調整自己的見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才是更新知識的基點,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習者盡可能多地汲取新的知識經驗。這樣學生就不會再簡單、被動地接受填灌,而會主動地將知識構建起來。
當然在強調培養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能力的時候,又不能盲目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應當成為知識建構的幫助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以學習者為中心擯棄過去以教師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將注意力放到學生的身上.其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將話語權盡量多地交到學生的手中;第三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好的教學需要有好的準備,與其盲目的照本宣科,還不如先幫助學生們確定好自己的學習目標,以便課堂教學的更好互動。在新知識傳遞的過程中,要盡快建立起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只有這樣才能最有助于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的知識。設定好專門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互相協作,開展討論與交流,提出適當的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加強交流和鼓勵質疑,深刻了解彼此的想法,這種由于經驗背景差異所造成的不同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材將成為學生用來建構知識的對象,多媒體也成為幫助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知識的認知工具。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這四要素各自之間的作用與關系,必定會更加明確、更加清晰。這種穩定的教學模式,也就是高校課程教學改革所需要的建構主義課程教學模式。
三、基于建構主義課程教學模式下的具體實施
建構主義框架下的高校課程教學改革要應用在鋼琴文獻與教學法的課堂上時,教學對象應該是以鋼琴主修生為主,其他專業的學生任意選修為輔,這也就決定了學生的鋼琴程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時,就可以按照學生的鋼琴程度,將主修生與選修生進行合理的搭配。其教學環節主要分為四個程序,即課程設計、課前準備、課堂實踐教學和討論評價。
(一)課程設計
首先教師按照自己的教學進度去設計一個知識單元或某項專業技能,理清只是單元之間的邏輯順序,以及多項技能之間的銜接關系,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豐富教學內容。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提前確定教學內容、模擬備課、寫好教案、做好課前模擬教學的準備。
(二)課前準備
教師根據其教學內容指定一部分學生(3~5人一組為宜)進行課程設計和課前準備。這個過程由材料準備者、技能演示者和扮演教師者組成。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可以不必考慮教學雙邊的限制,隨時進行修正和調整。教師則應要求學生在明確各自任務的基礎上,互相協調、共同參與,為課堂教學實踐做好準備。
(三)課堂教學實踐
課堂教學實踐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教學技能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關系到教學雙方對教學內容切入點的準確程度,這種準確程度又決定著學生對教學技能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因此課堂教學實踐的設計不僅要細致縝密,而且在情景設置上要認真準備。通常情況下由于課程內容和時間所限,在課堂上只能著重于一、二個知識和技能點,每組的時間有計劃地控制在15~20分鐘為宜。同時,知識與技能點的教學應當分開進行。
(四)討論評價
課堂教學實踐后的討論評價是一個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的過程,因此要十分重視。在討論中,作為學生都要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客觀、公正地把問題擺出來。教師進行點評時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示范及語言表達等各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同時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提出改進的辦法,從而使學生的教學技能得到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