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軍
摘 要: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有著久遠而密切的聯系,二者相互依存。漢語里積淀著傳統文化的結晶,文化也因漢語的流傳而更為久遠。本文從探討研究漢語與傳統文化關系的重要意義出發,重點從漢語對成語的影響和漢語對修辭的影響兩個角度,闡述了漢語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漢語;傳統文化;修辭;成語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0--02
一、研究漢語與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關于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陳章太先生曾在給郭錦桴教授的新書作序時指出:“中國的傳統文化豐富而厚重,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活動的精神結晶,又為中華民族的不斷進取和發展創造堅實的基礎,并提供無窮的動力,激勵著中華民族不斷走向輝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創造的優秀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我們的祖先給后代留下的巨大財富。就精神文化而言,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教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還有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心理思維、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等,內容廣泛,博大精深,燦爛輝煌!中國傳統文化在演進中需要不斷創新與發展,并包容、吸收其他國家、民族先進文化的精髓,以保持長盛不衰的活力和鮮明的先進性。漢語是漢民族的共同語,漢字是漢民族的傳統文字,漢語漢字是中華民族的主體語言文字,從雅言、通語、官話、國語到普通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到現代漢字,包含和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廣博、精深、厚重的內容與精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保存與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研究漢語言文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及具體內容,對促進漢語言文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增強漢語言文字能力,豐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提高漢語言文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研究和應用水平,無疑會有顯著的作用。”1,可見,研究漢語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及其具體表現,對傳承傳統文化,促進漢語發展,提高漢語、文化的教學、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二、傳統文化對漢語成語的影響
漢語成語的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特點,主要通過兩個方面表現,一是成語的形式,二是成語的內容。從形式來看,成語的外在形式主要是四字格為主,構詞的成分是單音詞,追求平仄與和諧的搭配,各個成分之間也有講究,就是對內在的關系講究對稱,這種形式最大的特點就好比一個文化符號,通過不一樣的角度與測面把漢民族語言的發展歷史充分地反映了出來,也把漢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的發展過程充分的反映了出來。從內容來看,民族文化的載體就是漢語成語,它把漢民族文化的基本內容進行了準確又全面的體現,也把漢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反映了出來,同時,也反映了一種審美的情趣。從漢語成語當中,我們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每一個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無論是天文歷法,山川與地理,還是宗教與藝術,飲食起居與政治軍事,再到思想觀念與道德倫理等,通過漢語成語都體現了出來,并把傳統文化的精華展示在我們面前,它是一個傳統文化傳播的平臺與窗口。
首先,從服飾的角度來看成語。在我們國家的古代社會,有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就是服飾。帝王妃嬪和貴族婦女的打扮都是“鳳冠霞帔”、“珠圍翠繞”,而粗布衣是普通的百姓婦女的穿著;朝廷命官穿的都是“象簡烏紗”、“頂冠束帶”,而有錢的人的穿著則是“冬裘夏葛”、“綾羅綢緞”,在古代普通的百姓是不可能穿鳳冠霞帔的,它代表的是權貴女人的美麗與高貴。有喜事發生的時候就會“披紅掛彩”,用來表示慶祝;有了喪事的時候就會“披麻戴孝”,表示悲痛的場面。在漢民族的歷史中,顏色的不同也代表著不同的角色。帝王色是黃色,因此,只要是皇帝出的文告都叫黃榜,衣服也叫黃袍,官階是由朱、青、紫以及綠色來代表的,其中,朱色與紫色是封建官僚中最高層的代表顏色,所以用“大紅大紫”來體現他的地位,而青色與綠色是中層與下層官員的服飾顏色,表示地位低下微小,因此,在官場失意的人都是用“白發青衫”來體現的,平民百姓的服飾顏色是白色,有句成語叫“白衣秀士”,就是說還沒有做官的讀書之人。在我們國家的古代社會中,森嚴的等級制度就這樣通過服裝的顏色進行了充分的反映。
通過古代服飾中的各項規定就可以看出,服飾代表了古代人的社會地位,志趣節操、經濟實力以及思想情感等,因此,在漢語中有很多諸如上述與服飾有關的成語也是正常的。
在漢民族的精神文化中還有一些是不可缺少的,就是文學、藝術、音樂、書法、繪畫、戲曲以及舞蹈等,這都是構成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語言中有很多把各種不同藝術形式的成語反映了出來,從中也可以對它們的面貌進行系統與完整的了解。
其次,從傳統制度文化來看成語。我們國家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民族也有一套完整系統的制度體系,這些制度包括了宮廷以及民間的禮儀制度以及官制,還有習俗與外交制度、婚姻制度、教育科舉制度、兵制與天文歷法,以及一些民間的迷信、風俗與禁忌等。通過下面的例子加以說明。“折沖尊俎”原來的意思是說在進行會盟談判桌上制人取勝。尊俎是說古代的用來放肉的祭器與酒器,是在進行談判時不可缺少的物品,這就折射了外交談判制度。“歃血為盟”是古代諸侯間進行盟約訂立時的一種儀式,也就是用牲畜的血涂在口旁,這是信守誓約的意思,也是一種較為莊重的儀式。還有一些成語是直接表現宗法制度的,包括“尊卑有序”、“光宗耀祖”、“夫貴妻榮”等,描繪家庭成員關系親密的成語有“承歡膝下”、“扇枕溫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此種親密的關系也是漢人對道德觀念以及行為規范的看重,也是對家庭進行維護的重要基礎,同時,也體現了那時的制度。
三、傳統文化對漢語修辭的影響
文化是歷史現象中的一種,是經過一定的發展過程而形成的。同一個民族的人們繼承的都是本民族中最優秀的文化傳統,而同一個民族中時代不同的人所表達出的一種客觀的對象而反映出來的意象也是不一樣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在很多名人詩句中都會有“死”字出現,死對人來講是一種客觀的規律,但是,人們在認識死的價值觀上都是出于一種自主觀的意識,很多作品中都認為,若為國家、為民族的理想而獻身的,就可以流芳千古,價值比泰山還重。這就表明漢人在死的認識上有一定的主導觀念,它折射出了貴族世界觀、道德觀以及價值觀在對內容進行修辭中的不同。人們的思維方式深受漢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的影響,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思維習慣,都對漢語的使用特征與功能帶來一定的影響。通過人類思維方式可以看出,人類各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具有思維模式是不同的,也就是原始時期的人類思維在文明社會以后都發生了很大的分化現象。思維特點深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在進行語言的表達時,為了能夠把較為復雜的事物進行簡潔的表達,把抽象的事物進行客觀的說明,人們通過日常的經驗總結,并結合事物間存在的一些相似的特征與相關點進行相應的事實解釋。因此,在漢語中就出現了很多修辭的表達方式,如比擬、示現、借代、移用、比喻、移覺以及象征等方式。
比擬與比喻這類的修辭手法與漢文化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楚辭以及詩經中就有很多種辭格出現。比如:女比比喻。《孟子·公孫丑上》:“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擬人。《題都城南莊詩)?“人而小知他處去,桃花依舊笑春)從。”借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小相欺,況大國乎?”曹操《對酒》“二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斑自小負戴。”這些都是漢民族文化特點的體現,也是漢文化思維特點形成的一種修辭的方式,經過了近代以及現代的發展,也非常的成熟,在修辭中有非常大的分量以及關鍵的地位,并且廣泛應用在漢語中,也影響了漢語的表達。例如;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并未直抒胸臆,似乎僅僅是些名詞的羅列,但當“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在人們面前展現出這些形象以后,那種凄涼悲切的場景對人產生的震撼力與感染力是非常強烈的。
社會在快速的發展,語言也隨之發生了相應了變化。修辭也因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有了一定的拓展與豐富。在新時期修辭方式成了新生詞的催化劑,對借代、象征、比喻這些新詞的產生起到很大的促進用。結合文化現象來講,修辭折射出的文化特色是來源于語言現象說,這也是在文化特點以及思維特點的影響下形成的修辭特色。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漢語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一方面,漢語本身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它記錄、反映、表現著漢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特點等文化特征,并為文化傳承、傳播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是漢語的內容與底蘊,它賦予漢語豐富、深厚的內涵與旺盛的活力,是漢語發展的重要原動力。我們必須構建現代文明的民族文化傳統,弘揚現代文明的傳統文化,從而促進漢語與傳統文化更好地向前發展,推動國家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漢語是我們的民族之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們在大街小巷常聽到是節奏感極強的外國歌曲,我們的民樂光盤上卻落上一層厚厚的灰塵;在我們的周圍英語培訓機構滿大街都是,可怎么也尋不到幾個國學教育機構?這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多的是一份沉痛的哀思,少的是漢語的字正腔圓。其實,字正腔圓 “之乎者也”才是我們民族才是我們民族的味道。我國的傳統文化,養就了我們的民族風骨,養成了我們民族的現代風采。先輩們辛苦創下的中華文化怎么能夠在我們這一代陷入危機,甚至就此消亡呢?我們是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我們的肩負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使命,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它繼續傳承下去,并把它們發揚光大,我們的責任就是為了天與地而立心,為了生民而立命。即使在全球化的浪潮已經非常兇猛的今天,我們依然愿意做一個中華文化的守望者。相信我們將寫出更加剛勁的漢字筆畫,舞出更加矯健的中華龍姿!
注釋:
[1]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M].商務印書館,2012:1.
參考文獻:
[1]孫子健《傳統學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2]周益民《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中國和平出版社2013年8月
[3]陳依依《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商務印書館2013年
[4]田廣林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
[5]商聚德等主編《中國傳統文化導論》,河北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
[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2013年
[7]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