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海利
語文新課標教學建議中指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我認真學習了新課標,結合自己十多年語文教學的經驗,漸漸發覺,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
記得那是在九年級下學期,已經進入了中考倒計時,學習很緊張。有一次,同事有病讓我帶幾節課。由于是代課,我擔心他們不適應我的講課方式,于是問了一句:“有沒有什么疑問可以探討的?”等了十多秒,還真有個孩子舉起了手:“老師,你不是說冒號后面和前面的關系是分總嗎,那為什么第四個答案是對的?”我愣了一下,馬上打開了練習冊,一看,哦,還真是有問題,這是一道選擇題,原題是這樣的:
下列各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句是:( )
A.《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正式確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政府負責治理;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
B.烏魯木齊的大街上到處擺著水果攤,甜瓜啊、西瓜啊、伊犁蘋果啊、庫爾勒香梨啊,走到哪兒都聞得見誘人的香味。
C.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擴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斷增加,《城市垃圾處理》已成為環境保護的一大難題。
D.一是“繞”,即衛星繞月飛行;二是“落”,即探測裝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樣品返回地球: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將分三步實施。
其實,冒號的使用是有特殊情況的。一般情況下,冒號是用在前面的,使前后內容形成總分的關系,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分的內容在前面,總的內容在后面。這個選項是正確的,我忽略了解釋知識點。我馬上把這個知識點強調了一遍。
下課了,我陷入了沉思:從教以來,我一直勤勤懇懇地工作,辛辛苦苦地給學生輔導,學生也確實考出了好成績,我也被有些人稱為“教學水平高”的語文老師,但這樣的“高水平”卻讓學生學得很辛苦,很被動,學生的考分是高了,但卻磨損了學生原有的語文興趣和語文能力,這樣的“高水平”又有何益呢?語文老師的任務應該是喚醒、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薄皩W者先要會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边@些充分說明了質疑的重要性。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課改的實施,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質疑能力,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課堂教學中的質疑。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到課文中去發現知識,把學習的自主權真正地交給學生,積極推進質疑教學法。把“發現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而不是“告訴”學生知識。于漪老師曾經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準備好一桶水?!蔽艺J為,要給學生一碗水,就要告訴學生自己拿著碗到哪里去接水。老師要做的就是點撥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我想,學習歸根到底是學生的事,如果把這件差事交由老師代辦了,學生就永遠是長不大的學生。與其如此,不如放開手腳,大膽地相信學生,自己的事自己干,老師引導助威加稱贊就行了,我們要做精神領袖,要做循循善誘的良師,不要做什么都管的保姆。培養學生的能力,從質疑開始,把課堂還給學生!
(作者單位 河北省遷安市第三初級中學)
?誗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