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春
摘 要:語文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組織學生共同探究語文知識,除了讓學生有獲得語文知識的快樂,還應當讓學生在學習中挖掘美、鑒賞美,形成初步的審美情趣,為構建良好的審美能力打下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情趣;挖掘美;鑒賞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能力。”怎樣引導學生去感知美、理解美,進而去創造美呢?
一、導語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中的所謂情境是指教師運用藝術化的語言或藝術化的媒體引入創造的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為主體的升到具體的場景或氛圍,創設情境的目的在于以情境引起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態度體驗,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例如,在教學《聽潮》一文,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聽說過有關大海的故事嗎?回憶一下你們在電影、電視、書刊中看到的大海的形象,列舉一些詞語來形容她的形狀。”學生會紛紛發言:“無邊無際、遼闊壯美、神秘莫測、變化無常、平靜溫柔、波濤洶涌、浪花如雪、濁浪排空……”接著,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后回到正題:“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全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作家魯彥的《聽潮》,他給我們描繪了海潮漲落的情景,讓我們認真閱讀,仔細體會。”這樣的導語立即就會吸引學生深入課文,挖掘文章的內涵,審美情趣陡然而生,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指導學生挖掘美
美麗的事物有的是明顯的,有的是隱含的,隱含的美,只有通過不斷的挖掘,才會體味到更深層次的美感。語文教材中存在著大量“隱含美”的文章,不善于挖掘的人是體驗不到閱讀它的快
樂的。
例如,在《中國石拱橋》一文,如果只從說明的角度講解的話,內容就有些煩躁了,激發不起學生學習的情趣。教師在講解時要緊緊抓住“不但結構堅固,而且形式優美”這句主旨句來指導學生挖掘課文的美感。“形式優美”我這里就不分析了,單從“結構堅固”來挖掘深層美感。“結構堅固”看似簡單實質不簡單,簡單而言趙州橋和盧溝橋都雄踞在河流上上千年了,經歷了千百年來人們的踩踏和洪水的洗禮,可能還會挺立在河流上上千年。這里重點就要指導學生挖掘“輝煌”一詞了,深層次的審美自然就在學生心中產生了。中國古代橋梁的對比、世界古代橋梁和中國古代橋梁的對比,現代橋梁延續古代橋梁例查找證等等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層挖掘美的切入點。這些知識經過引導,就成為一種“隱含美”,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欣悅、快樂,自然就會產生審美感和自豪感。
三、引導學生鑒賞美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注重發現美、挖掘美,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鑒賞。這好比穿衣服一樣,我們不但要學生注重衣服色彩的搭配,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這樣搭配”,這就是一種鑒賞。例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通過對北國壯闊綺麗的雪景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的謳歌與贊美,進而展開了為之傾倒的歷史英雄人物的評價,轉而歌頌了創造了中國幾千年來輝煌歷史的廣大的勞動者。這里既有北國的風景美,又有創作時的想象美,同時又展現了無產階級領袖人物的胸襟美。通過點面結合、遠近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縱橫結合、古今結合、人與物結合,展現了這樣的美。語文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表現手法去鑒賞這些美,不然學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會去鑒賞美。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