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
摘 要:詞語教學是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適宜采用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聯系生活、聯系上下文、動作演示、圖文結合、巧借多媒體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詞語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掌握詞語,讓文本中豐富的詞語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關鍵詞:詞語教學;聯系生活;聯系上下文;動作演示;圖文結合;多媒體;情境表演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再強調,學習語言一定要“讓詞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其中詞語教學是基礎。詞語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語言單位。文章中的許多詞語都是作者精心挑選、反復推敲而來的。一個好詞,對于一句話乃至整篇文章而言就是一粒閃亮的珍珠,就是靈魂和核心。離開了用詞的精準,當然也體會不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用于永正老師的話說,就是非用這個詞語不可,其他無可代替。但是,在現實課堂教學中,詞語的教學卻成了當前語文教學中的“雞肋”。在課堂上,老師要么認為詞語并不是主體,只是為學生順利閱讀掃除障礙,無足輕重,對于詞語的教學或者出示一下詞語,請學生正確朗讀并簡單說說意思,來個“蜻蜓點水”,或者直截了當地告知學生;要么怕耽誤課堂寶貴的四十分鐘時間,干脆交給學生課后去學習、掌握,幾乎是避過詞語直奔課文內容。這樣的教學效果不言自明,學生對這一個個充滿意蘊的詞語的理解經常是抽象的、模糊的、失去了生命和活力的。
因此,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很多語文教師發現了以下現象:學生會讀、會寫的詞語多了,懂的意思的詞語少了;學生讀過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多了,而口語交際、作文卻“詞匯貧乏”的現象屢見不鮮……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都是因為教學中沒有重視詞語教學,沒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實現“言意兼得”。
詞語教學應從低年級抓起,為中高段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一學段教學目標中也明確提出,“借助圖畫閱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由此可見小學低年級詞語教學的重要性。而小學低年級學生雖然在發展有意注意,但占優勢的還是無意注意。他們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常受興趣和情緒支配。枯燥的詞語教學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既費時又缺乏實效。因此,小學低年級詞語教學要采用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才能對學生有強大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學習詞語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掌握詞語,促使他們思維活躍、情感豐富、識記創新能力增強。那如何讓詞語教學扎實有效,在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生根發芽”呢?現結合近幾年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做法。
一、聯系生活,在表達中理解詞語
“生活即課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時,要和學生的生活世界、經驗世界接通,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為載體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聯想中調動起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記憶,肯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舉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在二年級上冊《酸的和甜的》一課的第四自然段中,“迫不及待”是重點要理解的詞語,以下是我的教學片斷:
教師:那一串串紫紅色的葡萄真誘人啊!小猴子多么想趕緊嘗一嘗,所以它就———
學生: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教師:輕聲讀讀這兩個句子,比一比,有什么地方不同?
出示句子: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學生:喜歡第一句,因為多了“迫不及待”,比較具體。
教師出示詞卡:迫不及待是什么樣子?
學生1:小猴子很想去吃葡萄,他的心情很著急,是迫不及待的。
學生2:小猴子看到一串串紫紅色的葡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恨不得馬上就把葡萄吃進肚子里。
教師:是啊,老師一提出問題你們就迫不及待地要回答,你們剛才著急的樣子也就是迫不及待。
教師: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想迫不及待地做些事情,比如,天氣很熱,我來到游泳池,迫不及待地——
學生:跳下去。
教師:你也有過這樣迫不及待的感受嗎?你在什么情況下會迫不及待地做一件事情?
學生1:我生日那天,媽媽送了我一個小禮物,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禮品盒。
學生2:今天的語文考試我得了一百分,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全家人。
學生3:下課鈴聲剛響,同學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操場玩游戲。
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語言表達,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應用表達,相信“迫不及待”一詞一定能扎根于孩子們的心間。
二、聯系上下文,在朗讀中理解詞語
我們常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章。”一些詞語在出現時,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詞語意思,觸手可及。因此理解這些詞語時,應盡可能多地引導學生在課文中的具體語境中去揣摩,能幫助學生攻克以詞解詞的難點。
如:理解二年級下冊《丑小鴨》一課第三自然段中“欺負”一詞。我沒有直接問學生,你們知道欺負是什么意思嗎?而是換了一種問法:“哪些人欺負丑小鴨,是怎么欺負的?”學生通過朗讀本段,一下子就找出丑小鴨受到欺負的具體語句:“哥哥姐姐咬他,公雞啄他,連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他。”有的學生還從第四自然段也找到了相關語句:“小鳥譏笑他,獵狗追趕他。”“咬”“啄”“討厭”“譏笑”“追趕”都是“欺負”丑小鴨的表現,教師無須多解釋,學生就已經理解了“欺負”一詞,對丑小鴨的憐憫之情油然而生。
三、動作演示,在情境中理解詞語
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比較抽象的詞語很難一下子領悟。教師若采用直觀演示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使詞語和表象有機聯系起來,化抽象為形象,運用此方法,學生興趣盎然對詞語的理解更深刻,記憶效果更好。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烏鴉喝水》第三自然段的“漸漸”一詞時,為了讓學生對該詞語有直觀形象的理解,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小石子、帶有刻度的瓶子裝了半瓶藍色水。當我把這些教具擺上桌面時,學生一個個伸長脖子、睜大眼睛,十分好奇老師想做什么。我請了一只“烏鴉”上臺慢慢地將小石子一粒一粒地往裝有半瓶水的瓶子里扔下去。同時提醒其他學生仔細觀察水位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的水逐漸升高時,忍不住喊起來:“水升高啦!”“烏鴉要喝著水啦!”我立刻追問:“瓶子里的水是一下子就升高的嗎?”“不是,是很慢很慢升上來的。”“是一點一點往上升的。”“課文里有一個詞說明水是慢慢升高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漸漸地。”因為是親眼所見的實驗現象,所以學生馬上就直觀地理解了“漸漸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這樣的教學生動有趣,學生學得輕松活潑。
四、圖文結合,在觀察中理解詞語
人教版語文課本中,每篇課文都配有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一幅或多幅插圖。這些插圖都是經過編者細心篩選的,也是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每幅插圖畫面豐富、色彩鮮艷、栩栩如生,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和啟迪性等特點。學生受生活環境和閱歷的限制,對課文中的某些詞語理解起來有點困難。聽教師語言描述,也不能深入理解領會。這時,恰到好處地利用好這些插圖能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詞語的意思,讓學生學會在“可見的”圖畫中讀懂“不可見”的意義。
如: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中“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一句中的“井沿”一詞。“井”在孩子的生活中已經很少見了,“井沿”又是井的哪一個部位,學生更是不明白。我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并擺擺青蛙與小鳥在井上的位置。學生紛紛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了解了“井沿”就是井口的邊。“井沿”一詞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毫不費力。
又如,二年級上冊《從現在開始》第二自然段的“神氣極了”一詞,我是這樣展開的:
老師:(出示課文第一幅插圖)你從哪里看出來貓頭鷹“神氣極了”?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貓頭鷹的表情、動作、姿態。
學生1:貓頭鷹神氣極了,眼睛瞪得大大的。
老師:有萬獸之王的風范。
學生2:它真神氣,站在大王的寶座上,身子挺得直直的。
老師:站在高處才能顯示自己的地位。
學生3:貓頭鷹拍打著翅膀,昂首挺胸的樣子神氣極了。
老師:是啊!想到自己是萬獸之王,貓頭鷹忍不住瞪大眼睛、拍打翅膀、
昂首挺胸地站在寶座上下達命令,真是神氣極了!
通過圖文結合,“神氣”一詞化作具體可感的形象,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圖中貓頭鷹的表情、動作、姿態,理解了詞語,“神氣”一詞“活”了起來,在學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巧借多媒體,在欣賞中理解詞語
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在于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課文中有些詞語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但借助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可以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詞語更加鮮明,便于他們準確地理解,這一點體現在低年級教學中尤其明顯。
如:二年級下冊《畫家和牧童》一文“濃墨涂抹”“輕筆細描”這兩個詞語是本課詞語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而這兩個詞是國畫專業術語,如果僅用語言干巴巴地描述估計很難使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更不可能體會到戴嵩高超的繪畫技巧。為了使學生對詞語心領神會,我們可以借助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知、理解。以下是教學片斷:
老師:小朋友你們知道什么是“濃墨涂抹”,什么是“輕筆細描”嗎?
學生有的搖搖頭;有的小聲議論;有的眉頭緊鎖,陷入沉思;有的拿起課本,試圖從課文中找到答案……
老師:請大家看一段錄像,要仔細看,認真想。
(播放用“濃墨涂抹”和“輕筆細描”技巧畫國畫的視頻。學生個個露出了驚嘆的神色。)
老師:現在你知道什么是“濃墨涂抹”和“輕筆細描”嗎?
(學生們一個個高高舉起小手。)
學生1:“濃墨涂抹”就是用很濃的墨大塊大塊地抹。
學生2:輕筆細描是用筆尖輕輕地、細細地描。
學生3:我知道“濃墨涂抹”和“輕筆細描”都是畫國畫時的動作。
老師:是的,這兩個詞語是形容我國國畫中繪畫技巧的,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畫法。
學生在目睹繪畫技巧的同時,理解了這兩個詞語,并且看后久久不忘。相信學生在朗讀課文的時候,一定會更深刻地感受到戴嵩的高超畫技。
六、情境表演,在體驗中理解詞語
模仿和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在學習課文時,如果能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模擬文中人物的神態、動作就可以加深對重點詞語的正確把握,促進學生言語思維的發展,達到更深刻、靈動的效果。
如:二年級下冊《我不是最弱小的》中“簇擁”一詞的教學,文中的插圖已經形象地把詞語的意思表現出來了:很多叢鈴蘭花圍繞在野薔薇的周圍,保護著它,就是它簇擁著野薔薇。但僅僅觀察插圖是不夠的,為了讓“簇擁”一詞牢記于學生心中,我請了幾個學生上臺進行表演。話音剛落,幾個學生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講臺前簇擁在我身邊。就這樣,“簇擁”一詞意思的理解落實在表演中,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要堅持語文姓“語”不動搖,根據不同的詞語,精心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理解詞語,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這樣,就一定能讓文本中豐富的詞語在學生的心中扎根,使學生成為詞語的“富翁”。
參考文獻:
[1]付凌云.淺談小學低年級詞語教學[EB/OL].兒童教育網,2008-01.
[2]王鳳美.閱讀教學中的詞語理解[J].現代語文,2007(7).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寨上小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