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平
摘 要:初中歷史這門學科的顯著特點就是人文性,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應用情境教學法,以實現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論述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情境教學實施策略,旨在為廣大的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關鍵詞:情境教學;多媒體;積極性
一、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強是學生的顯著特點,并且學生的思維正從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在信息技術日益進步的影響下,多媒體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中。與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多媒體教學能夠使學生仿佛置身其中,能夠創設栩栩如生和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將微機、視頻剪輯等多媒體技術形式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可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比如,教師在講解抗日戰爭時期有關內容的時候,可將課前準備好的電影資料通過多媒體呈現給學生,這樣學生可以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與此同時,教師在播放的過程中,將一系列的背景內容穿插其中,教師通過實施這種情境教學的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要求學生扮演歷史人物,再現歷史
在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常常是一味地講解,學生也僅僅是被動地聽講,這樣學生缺少參與的機會和熱情,課堂教學氛圍不夠活躍。而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要求學生扮演一些歷史人物,從而更加有效地體會人物的心理世界,最大限度地跟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相融合,實現歷史的再現。比如,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或者是課外,要求學生對歷史課本劇進行自導自演,充分地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從而對教材的內容加深理解。如教師在講解辛亥革命有關內容的時候,要求學生結合自身所編寫的劇本,扮演蔡元培、梁啟超、溥儀、袁世凱、孫中山等角色,表演的內容是從武昌起義到袁世凱復辟帝制,再到共和革命之心不死等的情境,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加全面和系統地理解辛亥革命,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的策略,意義重大。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能夠實現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的有效統一;另一方面,能夠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趙九鳳.初中歷史情境教學的目標原則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4):104-105.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