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 沙易卉
[摘 要]審美教育理論在高校課堂教學中越來越被重視。審美教育,能使人對美好的事物充滿向往,培養美的情操,塑造美的品格,形成美的素養,提高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審美教育;課堂教學;實踐
一、美育在我國高校教育中所處的地位
近年來,不少高校把美育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素質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大學里普遍都有美學課,甚至包括工科大學、農業大學,沒開美學課的學校都覺得這是一種缺陷。美學博士點全國只有兩個:北大和社會科學院。北大的美學碩士生一年大概招四到八名,但是報名的一般有四五十人,最多的一年有一百多人,這說明美學還是很受大家歡迎的。
二、美育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
美無處不在,對學生進行美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培養已經顯得迫切而重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是教學中的重要任務。
1.提高學生的審美興趣。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教學工作的展開既是前提,也是基礎。在中文專業的教學范圍內,所選的文本全是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它們的美學價值毋庸置疑。引導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挖掘它們的美的價值,從教師自身的審美經驗出發,帶動學生展開廣泛討論。在審美價值的認知上趨向統一,但針對不同的審美對象,要保留個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既統一又保留質疑與討論的空間,擴展學生課后學習的途徑,讓審美興趣形成一種習慣,從課堂教學實踐開始成為學習的動力,這就是美的力量與價值。
2. 對學生加以審美教育的引導。
在學科教育中進行審美教育的引導,增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發現美、感知美、接受美的能力,形成主動與積極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是教師在活用審美教育理論中必須掌握的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作為課堂教學引導者的作用,把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以自己的審美經驗作為基礎,帶領學生深入到教學活動中。以優美的文學作品作為載體,通過仔細閱讀,開放式的講解,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觸發審美趣味,由被動到主動,由消極到積極,成為審美主體,參與到整個審美教育活動中來。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調動一切手段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的豐富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認知生活、認知自身的能力。文學作品中所涵蓋的美學價值幾乎涉及到了美學教育的各個領域,從不同的時代、人類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展示美學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從自己的審美意識、審美經驗、審美理想出發,深入到審美對象——文學作品中,探索并創建師生共同的審美價值標準、審美體驗和審美趣味,使學生發現并感受到作品中深邃的藝術美。中文專業的特性決定了審美教育在這門學科中的重要性,文學的表現形式在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有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詩歌、戲劇、童話、寓言、小說、散文等,都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以語言作為載體,刻畫動人的人物形象,抒發喜樂或憂傷的情感,充滿節奏韻律,安排巧妙的情節,營造深邃意境都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最佳方式。美好的事物總是引人向往,而文學是人類文化中美的結晶,了解美才能發現美,發現美才能懂得美,懂得美才能欣賞美,有了美生活才會更完美。教材中所選的文學作品,都具有出眾的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利用好教材,充分發揮教材作為審美對象載體的這一重要作用,同時開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作為審美主體審美感受多變性的這一特點,才能在教學實踐中踐行審美教育理論。
責任編輯 無 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