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廣大教師的重任,也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之一。這不僅需要教師突破傳統教育的瓶頸,更新教育觀念,更要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創新教學方式,構建有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新教育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016-02
語文是人們學習和掌握各門知識的基礎學科,小學語文又是整個語文教育大廈的基石。2012《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開篇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尤為重要。這不僅需要教師突破傳統教育的瓶頸,更新教育觀念,更要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創新教學方式,構建有效課堂。
1 更新教育觀念
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首先,教師必須有創新意識,不墨守成規,敢于向傳統挑戰。如果教師仍習慣于師道尊嚴和嚴師出高徒的教育觀念,信奉“聽話”就是好學生的教學標準,注定難以適應這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也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愛因斯坦說過:“學校憑借恐嚇、壓力和權威來管理學生是一件最壞的事情,它破壞了學生誠摯的感情和真誠的自信,它養成學生馴服的性格。”更新教育觀念是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鉆得進去,接受、領悟、吸收、獲得人類的創造智慧,還要引導學生跳得出來,運用發散性和靈活性的創造思維,從評判、辨析、質疑、引申和發揮等角度來審視已有知識,善于從貌似正確的現象中敏銳地發現其錯誤之處,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勇于開拓新路。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可以自由讀書,自由思考,自由發言,同時把教師的講和問壓縮到最低的程度,使學生有屬于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有進行創新活動的空間,這樣就能有效地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此外,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善于發現學生內在素質的閃光點,認識每個學生的優勢和發展方向,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充分地發展。
2 創新教學方式
現在的小學生接受能力強,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蘊含著極大的創新潛力,這為培養創新思維和開展創新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在實施小學語文教學時,不能僅僅滿足于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來認真研究,探討教學的方式方法。
2.1 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信息技術融合了自身的特性,將很多生硬的知識變得靈活,也讓很多消沉的東西富有生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很好地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也能幫助教師營造教學氛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經典文章,都很適宜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聲情并茂、情境結合的環境中學習,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更有利于他們正確朗讀,形成語感,增進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如講授《望廬山瀑布》時,為了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體味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教師可以先在網上尋找相關的視頻、圖像,伴隨著動聽的音樂,向學生逐一介紹廬山的秀麗風光,最后將影像定格在廬山瀑布,引導學生感受、體驗瀑布之美,激發起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詩人李白描繪的廬山瀑布是怎樣的景象呢?在這種狀態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由于長期處在應試教育的固定模式中,學生形成了學習和思維定式,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抑制著。要開展創新教育,就必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種被動的教學方式,教師必須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遞者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使學生逐漸形成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思維意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所說:“教師不應該站在學生面前上課,而應站在學生后面”,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討論題目,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變死記硬背為大膽質疑,讓學生體驗作為學習主體進行探索、發現和創造的樂趣,從而使學生自己獲取和運用知識,享受創造成功的快樂。
2.3 安排具有實踐性的作業
小學語文更加關注對基礎性知識的學習與鞏固,所以安排課后作業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事實證明,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不僅學得快,而且有利于創新。在實踐中學生會遇到新困難和產生新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提高課后作業的實踐性,容易使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進而提高創新能力和水平。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進行繪畫創作,學生通過畫圖,可以更生動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境界,從而不斷增強掌握課文主題的能力;以講故事、演講、讀書匯報、表演課本劇等形式,安排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去實踐、探索、激活知識儲備,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使他們更深刻地了解課文內涵,提高語文素養。
3 構建有效課堂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語文學科較其他學科有著更特殊的優勢,創新能力尤其是作為創新能力核心的創新思維能力,正是通過對語言和文字意義的攝取與輸出,文章內容和結構的理解與分析,作品藝術形象的感染與創新等引發表現出來的。構建有效課堂,應當好好地借鑒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所提出的課堂教學“五實”標準:扎實—— 有意義的課,充實—— 有效率的課,豐實—— 有生成性的課,平實—— 常態下的課,真實—— 有待完善的課,在課前精心備課,課堂用心經營,課后潛心反思,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的眼光審視所遇到的問題,盡可能從小處著手,給學生創造一個個“創新”的機會,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3.1 課前精心備課
備課是教學的前奏,是課堂教學的戰略策劃、戰術醞釀,是對課堂教學運籌于帷幄,以致學生決勝于課堂,從而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備課應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的過程。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差異,找準新知識學習的切入點,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情緒,設計課堂教學,確定分層施教,使基礎較差的學生“吃得進,消得了”,使學有余力的學生“跳一跳,摘得到”。
3.2 課堂用心經營
課堂是體現學生主體的主要陣地,也是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開展豐富多彩活動的場所。教師只有以經營者的角色把身心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創設靈活多變的語文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真正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才能算得上是用心經營。改變課堂教學問題的呈現方式,給予學生想象、自問和運用語言的空間,使師生交往的心理狀態達到最佳水平,以保證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敏捷,使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因子都處于最佳活動狀態,從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才能,讓每位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在創新中學習,在發現中獲取,在成功中升華。
3.3 課后潛心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一旦放開,真正活躍起來,就會有很多突如其來的可變因素,學生的一個提問,一個“發難”,一個突發事件,都有可能打破原來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教師在課后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對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可以幫助自己總結和積累經驗,形成一套能適應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知識體系和本領,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一片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沃土、一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缐秀麗.讓多媒體徜徉在小學語文課堂—— 淺談多媒體輔助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0):133-134.
[2] 應佳.淺談小學語文創新教育[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1(14):15-16.
[3] 廖良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探微[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8):12-13.
[4] 任飛.淺談備課中的學情把握[J].中國校外教育,2010(9):114.
[5] 張薇.創新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生命[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2).
[6] 張君芳.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J].陜西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