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夫群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閱讀能力直接影響了學生其他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基于小學語文課堂的文本細讀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構建教學文本、完善教學內容,學生在字句斟酌當中獲得新知,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得到明顯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文本細讀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035-01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由于小學生缺乏完善的文學審美觀,通常很難在細讀當中與讀者產生共鳴,從文章閱讀到文本細讀這需要跨越很高的臺階。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師過分依賴教參,或者過于深度解讀,替代了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沒有自我思考的過程,他們閱讀文章所獲得的感悟和體驗往往缺乏原動力。新課改下部分教師過于關注教法,忽略了學生閱讀學習的真正目的,而盲目延伸拓展也使得學生間的討論缺乏實際效益。因此,合理有效的文本細讀是閱讀教學的前提。如果教師文本解讀當中有誤的話,就更談不上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了。下面就談一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的幾點文本細讀的策略。
1 多元有界,尊重文本價值
首先,就應當尊重文本最初的意義。“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而不管有怎樣的哈姆雷特,也不能超出哈姆雷特的范圍。也就是說閱讀尊重文本最初的意義和情感,閱讀的體驗可以是個性化的。學生通過文本的閱讀,所領悟的理解和想象應當符合文本所傳達的情意,個性并不等于隨性。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當中對文本共性感知的問題方面進行必要的梳理和討論,來引導學生探究一些基本問題,最終達成共識。
其次,要尊重文本意義建構的過程。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閱讀能力決定了文本閱讀理解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尤其對于一些經典文本的理解,小學生需要通過反復的閱讀才能認知文本、體驗到文本的意義,這些閱讀體驗需要伴隨著小孩子的成長才能獲得。因此,沒有必要強加一些成人的閱讀體驗給小學生,否則小學生的閱讀便會索然無趣。
最后,要尊重文本的教學價值。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過程中,會發現閱讀教學文本和文學文本之間既有一定的聯系,又有部分區別。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既有原創的篇章,但更多的是一些文學文本的節選或者改寫。加工后的文本主題和教學訓練目標更加明確,一些陌生的詞匯都會被通俗化。隨著新課改后大量文學文本的涌入,小學閱讀無形中增加了難度,這也需要教師待遇這部分文本進行課堂教學轉化,這樣才更容易被小學生理解。
2 整體閱讀,潛心細細咀嚼
文本細讀本身就需要慢讀細品、咬文嚼字、細細咀嚼,這樣才能讀出文本真正的味道出來。近年來文本細讀已走進小學課堂,教師更加專注于文本的細節,在仔細咀嚼當中提升閱讀品質,但這種細節的注重并不是糾纏于旁枝末節。文本細讀要遵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這兩種模式的交互,先整體再部分,由部分再回歸整體。
整體閱讀要把握文本完整的信息系統,獲得文本的核心價值。這既包含了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和內涵,又從文本的脈絡結構理解文本整體的語言風格,同時也要注意文章所處的個性背景。而潛心細部咀嚼并不等于就是一字一句孤立的碎讀,否則文章就缺失了整體的美感和意義,要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毛病。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細部咀嚼要建立在整體閱讀意識的基礎上關注文本的遣詞造句、語言知識和前后關系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傳統的熟讀是整體感知的重要方法,教師要從熟讀上入手,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進行文本細讀,這樣才更易實現閱讀價值的最大化。
3 深入淺出,遵循教學規律
學生要學會如何調動感情去感悟文本,教師除了要傳授學生一些閱讀技巧以外,還要加強學生對文本語言傳情達意的理解訓練。準確的文本解讀是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關鍵,教師在文本細讀教學當中既是讀者,又是師者。因此,教師應當在文本細讀的體驗上準確把握教學深度和高度,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新課標當中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這就要求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深入”文本細讀,“淺出”課堂教學的策略。
在文本細讀教學上要關注學生學習需要,引導學生投入真情實感和生活體驗地去透徹地讀文本,讓學生在可接受的閱讀方式下讀出文本真正的教學深度。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和人文素養,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科教學規律,直奔教學重點,找準文本的教學價值,巧妙設計教學情境,引領小學生循序漸進深入細讀。只有這樣的“深入淺出”,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讀不懂、讀不透的現象,將課堂主體真正還給學生。
4 課內外結合,掌握閱讀方法
在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當中,教師要注重追求學生閱讀的深度,引導其掌握方法,在閱讀積累當中靈活運用,其最跟根本的目的就在于運用細讀的方法教學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再將閱讀所得遷移到語文學習中。但是這是課堂上的引導可能會由于教師的細讀體驗而擠占學生閱讀體驗空間,閱讀就應當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圍繞問題展開閱讀。
在課內教學上,要注重追求學生閱讀的深度,引導他們掌握細讀的方法,特別是批注式的閱讀最為行之有效。“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通過閱讀批注的方法由淺入深,獲得自主閱讀能力。課外延伸上,要注重追求學生閱讀的廣度,課內得法,課外得益。通過課堂上閱讀方法的積累,增強敏銳的感悟力,從而獲得更多的閱讀收益。只有獲得看更多文本閱讀的方法,也才能體驗和感受到語文的真正魅力,才能提高小學生的判斷力和理解思維能力,從而獲得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這樣學生的閱讀也才能從被動真正走向主動,也才能真正完成獨立閱讀。
只有在文本細讀當中才能獲得閱讀的享受,將這種閱讀享受傳達給學生是小學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教師要在文本細讀當中運用自己的體驗來喚醒學生,重新構建教學,將文本細讀教學轉化為閱讀教學實踐,從根本上提升小學生的閱讀品質。
參考文獻
[1] 蔡成德,包洪.例談文本解讀的偏差[J].中學教學參考,2011(16):50-51.
[2] 徐紅霞.“無中生有”亦精彩—— 芻議文本細讀與語文意識的培養[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1(6):42-44.
[3] 王淑芳.與文本的一次美麗邂逅—— 小學語文教學文本細讀策略初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