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婧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市場在中國的快速形成和發展,民辦大學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遇到了瓶頸期。民辦高校如何發揮自身特色,積極推動ICT在教學中的應用,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上海民辦高校;ICT教學應用;教學理念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民辦大學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成員之一,在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ICT教學應用在高校的發展已是趨勢,無論是公辦院校還是民辦院校都順應趨勢積極開展ICT相關的課程,營造信息化的校園學習與辦公環境。民辦高校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穩步發展,必須努力找到辦學特點,結合全球教育趨勢,從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民辦高校如何發揮自身特色積極推動ICT在教學中的應用,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當前,上海的大多數民辦高校都在教室里安裝了ICT等多媒體設備幫助老師互動教學,利用直觀的課件加上老師的講課,可以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不同形式的課件是ICT多媒體教學中最常見的類型,課件的優劣當然會影響到上課的效果,但是善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匹配的教學內容與課件的有效組合,才能幫助老師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更充分地吸收知識,最終實現ICT對教學的整體完善。此外,很多上海民辦高校也積極開展實踐教學的課程,建設了各類校內實踐教學場所,可進行不同類型、不同教學方式的實踐課程。實踐課程教學是建立在傳統理論課程的基礎上,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遵循“體驗—提升—應用”的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實踐課程教學尤為強調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但從使用過程和教學效果來看效果不佳,筆者認為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辦高校對ICT內涵的理解不夠,使得ICT教學應用流于形式,對學生學習過程沒有起到真正的輔助作用
具體來說,民辦高校對于ICT教學應用的觀念不正確,過分重視技術層面的運用,忽略了ICT教學應用的本質。大部分民辦學校比較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實踐教學的開展在手段上過于依賴專業軟件的操作,忽視了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發現,雖然各大民辦高校都積極完善ICT設備,順應現代化教育,但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起到輔助學生學習的作用,反而本末倒置成為了教學的主角。以多媒體教室為例,原本的初衷是想打破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對于生澀、乏味的理論知識提不起興趣的局面,利用豐富的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但現實存在的問題不少:(1)老師使用的課件只是把課本內容照搬到電腦屏幕上,沒有精簡和概括,沒有結合實際給出更多案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學習;(2)部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依賴電腦多媒體技術,沒有電腦沒有課件就不會上課,完全拋棄了傳統粉筆、黑板等教具在教學中的作用;(3)教師對課件內容沒有充分的理解消化,上課成為簡單的播放課件時間,因此老師對于課件知識點的講解也不夠充分;(4)教師過度利用電腦、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手段豐富教學,忽視了對啟發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互相討論問題等其他教學方法的應用;(5)部分老師由于自身觀念或者計算機操作能力等問題,排斥電腦多媒體教學也會影響到教學效果。
大部分民辦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學校的辦學宗旨,因此建設了許多模擬實踐中心,如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模擬現實環境的實驗室。但是筆者發現在這些實踐課程中學校一味地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其結果只會培養出機械操作軟件的學生。更何況每個行業的技術都是在不斷進步中,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操作流程并不一定適用于將來的工作。任何一所學校,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對于學生的培養都應該以培養其獨立學習、獨立思考能力為首要目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才是高校培養學生的根本目標。但是現實中很多民辦高校沒有認清ICT教學應用的本質,將ICT融入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過于強調課件的美觀、技術的運用,卻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課程內容的整合。認為只要教會學生操作某個專業軟件就等于上好了這一門課,而結果卻適得其反,在過程中其實學生收獲的知識非常有限。即使課件多完美、設備多先進,沒有合理的善用只會本末倒置,不僅無法提高教育質量,還造成了多種資源的浪費。重視ICT技術與課程內容的結合才是ICT教學應用的關鍵要素,這也是不少民辦大學忽略的一部分。
二、民辦高校教師總體水平參差不齊,教學任務繁重又缺乏學校的支持,往往導致偏向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
民辦院校通常辦學歷史不久,師資缺乏是一直面臨的問題,教師的二級化現象也十分明顯。教師的主要資源一部分來自于各公辦院校退休的老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由于ICT應用技能欠缺而放棄了這種工具的使用,使教學過于單調化,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另一部分則是剛畢業不久的年輕教師,可以很快地掌握新的科技設備,但對于課程的內容理解不深刻,導致課堂課件很花哨,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年輕的教師中還存在過度依賴ICT設備,沒有電腦、沒有課件無法上課的情況,也有不少民辦老師為了響應學校提倡的ICT教學就出現了為了應用而在應用的情況,完全是把技術當成了教學手段中的裝飾品,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還有不少老師沒有足夠的能力掌握ICT技術,不能適應新的教學環境下就拒絕使用新的技術手段,不僅完全沒有起到整合ICT與課程的促進作用,反而造成了民辦大學老師的教育技術水平低的不好印象。據筆者觀察,目前大部分民辦大學教師上課過程還是偏向傳統式的“一人獨講”的模式,雖然大部分老師會播放課件,但是在這里課件的作用只是代替了老師手寫板書的重復勞動而已,除此之外并沒有太大的意義。筆者認為,民辦大學不少老師認為所謂的ICT教學應用與課程整合無非就是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另一種說法,在沒有充分了解其內涵時就匆匆把兩者畫上了等號。民辦大學老師對于ICT教學應用的概念模糊不清、理解不正確就更不要提整合二字了,重技術輕課程,為了整合而整合都是阻礙民辦大學發展ICT與課程整合的大問題。
其次,民辦高校教師通常都是身兼多職,除了自身的教學工作以外還有不少行政工作和科研項目需要完成。當績效考核的標準與課程的質量無關而是數量的問題時,更沒有老師愿意多花精力去研究新的教學模式。很多老師在教學中不愿意使用ICT,特別是電腦與互聯網。原因大概是這幾點,例如,沒有適合課程的相關軟件、老師對于ICT使用后的效果表示懷疑、ICT應用缺乏教學管理制度上的支持、老師認為花更大的時間與精力去學習ICT的技術,增加了工作負擔。也有部分老師會擔心當在課堂上使用ICT,教學方式改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時會失去自己在課堂上的權威感。缺乏資金支持購買技術設備、缺乏相應的培訓等原因都導致教師缺乏動力使用ICT。還有些教師對ICT操控不是很好,就往往不愿意在復雜的教育環境中冒險去嘗試新事物。的確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有能力操控好ICT技能,在一味強調更新信息和ICT技術的同時,也許會忽略了課程本身的內容,反而減緩了學生學習的進程。
三、大多數民辦高校還是不夠重視ICT教學應用,對ICT設備維護及管理沒有系統的管理體系,對ICT教學應用也沒有完善的評價制度
目前民辦高校對于ICT建設與管理都缺乏完善的體系,對于ICT教學應用課程也沒有建立評價標準,機制的不完善都直接阻礙了ICT教學應用在民辦高校的開展。針對目前的問題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
1.民辦大學還沒有完全理解和意識到合理使用ICT技術將會對學校教學模式等各方面帶來的變化與影響,因此沒有充分重視ICT設備的系統管理,也沒有對于ICT與課程內容的整合做好系統的計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ICT教學應用在民辦高校的順利開展。
2.民辦大學缺乏一支專業的技術人才隊伍進行ICT設備的維護與管理。相比起上海的公辦高校,民辦大學的政府資金支持非常有限。大部分民辦高校都是秉持開源節流的辦校方針,因此民辦大學中技術部門的人員配置相對比較少,也沒有專門負責ICT設備維護和管理的部門,這點上來說也是制約了ICT教學在民辦高校的發展。
3.民辦高校沒有給教師足夠的專業培訓,沒有規范性的課程規劃導致大部分教師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大多只使用PPT課件,ICT教學應用的優勢根本無法充分發揮,不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民辦大學的教師也沒有充分利用好校園網絡資源平臺來充實自己的教學需求。即使目前大部分民辦大學配置了大量的ICT硬件設備,但是ICT的教學應用不是光靠硬件建設就可以完成的,作為學校的寶貴資源,民辦大學教師自身的教學實力和運用ICT教學的能力提升才是體現ICT教學應用的最大保障。
4.民辦大學都設有自己的數字化圖書館,配有校園網絡資源平臺等,但是相比起公辦高校老師與學生的使用率來說,民辦大學在這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善于利用這些資源也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也從側面反映出老師和學生對于ICT教學環境的未適應。
5.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評價機制的完善,目前還沒有針對教學中的ICT使用有明確的評價標準。教師融入ICT進課堂不是一件易事,也同時需要教師付出很大的精力去做課程的整合。如果有了比較科學的評價機制,相信可以給予更多教師在ICT使用上更多的激勵與目標。
民辦高??梢酝ㄟ^明確ICT教學應用的課程目標,改進ICT課程設計,達到ICT整體效用最優化的目的,并能有效地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應用具體模式進行教學設計,從而達到提高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的目的,使得ICT相關方達到整體效益最大化,這是提高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宋琳琳.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J].現代企業教育,2007(14).
[3]楊雪梅.淺談我國民辦高校的辦學發展模式[J].黃河科 技大學學報,2005(0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