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高職銜接是當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如何加強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銜接,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突破口。而當前中高職課程銜接存在課程體系脫節、課程設置缺失與重復等問題。要實現中高職課程體系的有效銜接,可以從課程政策與相關制度制定、組織機構與體系共建、模塊化設置課程等方面著手。最后以數學課程為例闡述中高職課程銜接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 課程 銜接 數學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中、高職數學課程銜接研究》(B-b/2013/03/023)。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022-02
中高職銜接是當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這個問題的本質既不是如何推進局部辦學實體之間的銜接,也不僅僅是如何使高職教育體現出相對于中職教育的高等性,而是如何通過中高職課程的銜接,實現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這一重要戰略目標。[1]實現中高職課程的銜接,應采用課程論的思維模式,從對具體課程內容的分析出發實現中高職課程的明確定位及銜接。
一、中高職課程銜接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歷史訴求
我國中高職銜接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不斷有探討“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著作出版和研究論文見諸學術報刊,中高職課程銜接多作為中高職銜接的內容來探討,但關于課程銜接的獨立系統研究較少?!陡叩戎械嚷殬I教育銜接研究》(陶國擎,2000)[2]《中澳中高職銜接比較研究》(Josie Misko,劉育鋒,歐陽河,Oanh Phan ,2003)[3]《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研究》(耿金嶺,2008)[4]這三本是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深入研究“中高職銜接”的早期著作,其中也包含了課程銜接部分。隨著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中高職協調發展意見》)(教職成[2011]9號)的出臺,中高職銜接的研究開始活躍起來?!吨懈呗殔f調發展意見》在總結了以往我國教育與職業教育關于中高職建設關系內容基礎上,全面系統地提出了中高職協調發展的意見,這些意見突破了狹義的課程銜接的思想,從廣義的課程內涵出發,提出了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具體意見。并提出了一系列中高職協調發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比較完整的指導意見。此外,《中高職協調發展意見》在《2010-2020教育綱要》關于“推進職業學校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思想的基礎上,還提出了五大對接體系,即“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為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系統的依據。[5]這也是我國職業教育歷史發展的必然訴求。
二、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現實境遇
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銜接存在行政管理體系脫節問題。在1996年,教育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由高教司歸口管理,中等職業教育由職教司歸口管理,但這僅限于部一級,到了省教委及其管理部門又變得十分不明確,目前,地市職院一般實行的是“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這個提法比較籠統,沒有完全明確省、市、院校三方面的權力、責任和義務。中、高等職業教育,主要行政部門和行業管理,由于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相互獨立,相互脫節,高職院校之間,中職與高職教育之間,互不了解,互不交往,因此,容易形成各自為戰、互相分離、溝通不暢、融洽不夠的矛盾。此外,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教學管理制度也存在脫節問題。目前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的是傳統的學年制教學制度模式。這是一種以年級和班級為管理對象進行授課和組織教學管理的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同一教學計劃,同一教學進程,同一教學管理,同一考核標準。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普遍推廣的是一種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以人為本的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其主要的特點就是改變統一的教學計劃、統一的教材、統一的學制、統一的管理以及整齊劃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培養方案的個性化。這些問題是導致中高職課程不銜接的主要原因。
以江蘇為例,江蘇省中高職銜接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初,形成多種銜接形式:重點中專校與高校銜接的3+2、五年一貫制、對口單招、注冊入學,到2012年實施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其中,五年一貫制的中高職教育銜接是比較成功的一種,優勢在于學制的連貫,人才培養方案系統銜接。學校通過科學安排、循序漸進,利于教育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五年一貫制的不足在于辦學主體是中專校,其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辦學理念、師資隊伍與高職院校相比稍遜一籌。其它的銜接形式中,真正內涵式的銜接———課程銜接體現不夠,主要表現在:一是同類專業課程脫節,教學內容交叉重復、浪費了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二是中高職學校都過于注重對學生面向第一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的養成,忽視了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三是由于缺乏課程的頂層設計,同類專業下中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界定模糊,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寬窄界定隨意性過大。
中高職課程存在銜接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第一,在文化基礎課方面,中高職文化基礎課存在內容缺失的現象。以數學課程為例,中高職數學課程的脫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學目標脫節。雖然教育部在2000年頒發了《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大綱》,但由于“普高熱”的沖擊,近年來,中等職技學校生源質量總體呈下降趨勢,生源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教育部規定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課時不低于180課時,必修時數為286節,但是根據調查,在部分中職學校,存在對數學學科的教學不夠重視的現象,數學教學時數安排太少。如中職數學中排列、組合與二項式定理、概率與統計初步教學課時,一般只有8-10節課,由于這部分內容難度較大,中職生基礎較差,在教學課時偏少的情況下,他們中大多數未學好,而這些知識在高職《經濟數學》課程中是必備的基礎知識;在高職數學選修1中要用到的參數方程和極坐標方程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普遍不上;普通高中已把極限和導數列為高考內容,中職數學不上極限和導數,但目前普通高中畢業生(簡稱普高生)與中職生進入高職后,使用的是同一本高職數學教材,且以普高生為基準來制定數學教學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
三、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的解決策略
課程管理是涉及課程政策、課程運行、課程評價等的系統性過程。中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銜接需要宏觀上職業教育課程政策、中觀上課程實施與研發組織機構、微觀上課程實施運行的有效整合。[6]
(1)課程政策與相關制度完善
首先制訂中高職教育的主要專業標準目錄為了使中高職課程有效銜接,國家應該建立中高職主要專業的專業標準目錄,為課程研發組織與個人及教材審定組織提供參考依據。標準目錄的導向、框定與規制作用,可以有效防止中高職課程重復、各自為陣等不良現象,有效整合職業教育辦學資源。其次出臺相關配套政策鼓勵企業、行業、研究機構人員及一線教師共同編寫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
(2)組織機構與體系共建
建立多元參與的中高職課程銜接組織機構,形成課程開發模式實現中高職課程有效銜接,必須打破傳統開發模式,積極調動和整合教育行政部門、研究組織、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多方力量,建立中高職銜接課程開發組織機構。首先,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的中高職課程銜接委員會,規劃、統籌和協調中高職課程開發工作,特別是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溝通與聯系。其次,建立中高職課程銜接與開發專家咨詢委員會,為中高職課程銜接提供政策咨詢和業務指導。再次,建立中高職課程銜接教材審定委員會,負責相關課程標準及其教材的審定。最后,按行業或大類專業建立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發小組,進行課程方案和相關產品的開發[7]。
(3)模塊化設置與開發
中高職課程的模塊化設置為避免中高職課程銜接的脫節現象,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采用靈活的模塊化課程設置模式。模塊化是根據中職、高職等不同培養目標和不同級別的要求,將分層化的職業能力課程,按照不同級別,由教師、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課程開發而組建成相應的模塊。不同層級的能力轉換為課程,從職業特定能力縱向延伸向行業通用能力、跨行業能力橫向拓展,核心能力培養貫穿中職和高職的教育過程。中高職課程結構設置基本類似,都設置有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和任意選修課三大類。由此進行中高職銜接的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化和系統化的設計。
四、中高職銜接課程建設需要注意的問題——以數學課程為例[8]
(1)總體上注重課程的職業性
目前,中職課程還有一定的應試教育色彩,特別是有些地方的“升學班”基本是跟著地區”對口升學“考試大綱和輔導材料,搞應試教育。這與“中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現代農業、工業、服務業和民族傳統工藝振興需要的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是不一致的。隨著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整體設計整合后,“中職數學新大綱”應該就是對口升學的考綱,其基本考點應該是數學課程應知應會內容,無需進行技巧與應試的培訓,基點應該是水平測試的模式。目前,高職數學教材中,存在許多脫離不了研究型教材的模式,強調理論,強調推導與證明,跳不出理論性課程體系。在職業教材編寫過程中,要處理好數學理論知識與數學知識實際應用之間的關系,淡化理論,突出應用。數學作為基礎課,不需要過于追求理論上的嚴密性證明,應主要突出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對于定理、結論的推理論證不必要的可以不講,把結論的內涵結合圖形、實例讓學生了解清楚即可。對于大部分內容,應該把重點放在知識的應用上。
(2)課程結構上要循序漸進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提高,中職數學課程特別是在高年級要適當加強數學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高職數學要增加通俗性和趣味性,這樣在中高職數學教材編寫結構上要循序漸進,給學生一個適應過程。但是,無論是中職數學教材,還是高職數學教材,通俗、實用應該是教材編寫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3)做好配套課程資源的建設
各類數學課程都要有數學實驗,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高級對軟件的使用要有一個整體的設計。中職數學課程中要包括Excel的簡單應用、數學公式編輯器的使用、幾何畫板的應用、函數圖像的繪制與編輯等;高職數學課程中要包括Excel的高級數學應用、數學軟件(Matlab、Mathematic、Maple等)的應用等。因此,職業教育的數學教材應該是以“教材+教輔+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整體教學解決方案的模式呈現。要完善教學課件庫,通過網絡建立交流平臺,方便教師間的交流和學生的助學需求。中高職數學課程的銜接與教材建設,是關系到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整體設計、統籌安排、突出職業性創建新的職教數學課程體系,是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也是我們期待和努力的方向。它的建立對完成職教培養目標,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和促進我國中高職協調發展是不可或缺的。
總之,中高職銜接既是當前職業教育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個極難抓住其本質的問題。中高職銜接的具體內容要在同一專業范圍內實現課程內容的區分與相關,而其核心目標指向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9]中高職銜接的政策與行動必須改變過去所習慣的“局部試點”方式,要整體地進行規劃,以發揮出體系效應。
參考文獻:
[1][9]徐國慶,石偉平.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教育,2012,(5).
[2]陶國擎.高等中等職業教育銜接研究[M].青島出版社,2000.
[3]Josie Misko,劉育鋒,歐陽河,蔣莉,Oanh Phan.中澳中高職銜接比較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耿金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研究[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
[5]教育研究編輯部中國教育研究前沿與熱點問題年度報告[J].教育教育,2013,(2).
[6]黃彬,焦小英,林世俊.中高職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2,(35).
[7]馬成榮.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的現實問題及理性抉擇[J].教育發展研究,2006,(9).
[8]薛春玲.淺談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體系的銜接與教材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9).
作者簡介:
陳業勤(1971年4月-),男,江蘇淮陰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高職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