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鳳茂
[摘 要]“限時講授”是一種硬性的規定,有時候從心理上難以被教師接受,也因為是對教師傳統教學方式的顛覆,所以教師難免會有抵觸。但是“限時講授”的本質恰是對教師的教學理念的一種引領。在課堂上,教師教授的時間減少了,從而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自主學習,教師要做到“限時講授”,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真正實現提高課堂效率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限時講授;方法
一、“限時講授”的基本內涵
1.“限時講授”不是不要講授。教師的講是必要的,只是講授的時間要縮短。“限時講授”在時間上大都有具體明確的要求,有的規定教師講授的時間不超過學生活動時間的一半,不超過15分鐘。這樣的規定應該是合理的,在數學課堂上,學生需要時間理解,需要時間練習,需要時間自主探究,需要時間討論交流。
2.“限時講授”對講什么要有更高要求。有了限時的規定,那么教師講什么就需要權衡,該講則講,避免了隨意性和想當然。教師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前,做了一個前測,測試結果顯示,有85%左右的學生在教師教學之前就能用替換的策略解決相關的問題。語文特級教師薛法根有個“三不”:不講就會的不講,講了還不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這對數學教師同樣是有啟示的。
3.“限時講授”對如何講有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簡單說是讓教師把五分鐘講完的能夠三分鐘就講清楚,不是該講五分鐘的只講三分鐘,更不是三分鐘能講完的,教師卻需要五分鐘甚至十分鐘才能講完。數學教學中的講授不能機械理解為一種告訴,教師的講也是科學和藝術的緊密結合,其中還包含了情感的因素,教師的講和學生的學是不可分割的。
二、“限時講授”的理論基礎
教育的科學性是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限時講授”不是管理者的草率決定,也不是盲目的要求,而是根據教學實際提出來的。
1.從學習理論看,以學習金字塔理論的圖式為例,學習金字塔理論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由美國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它用數字形式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容的多少。從學習金字塔的塔尖看,如果把講授作為唯一的教的方法,學生把聽講作為唯一的學的方法,那么兩周以后學習內容的平均保持率只有5%,而“做中學”可以達到75%,應用可以達到90%。
2.從學習心理看,學生的數學學習始終伴隨著心理活動。從學習注意看,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無意注意所占的比例還比較高,保持注意力的時間比較短(特別是小學生),教師不能單調地講,需要不斷地刺激,強化感知,重視操作。再從知識建構的角度看,學習不是學生對知識簡單的被動反映,而是學生以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為依托積極主動建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也是對學生個性差異的尊重。
三、實現“限時講授”的方法
2011版的數學課程標準特別關注孩子的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重視數學學習方式的改善。課堂是孩子的學習空間,還是孩子的生命空間,也是孩子的精神空間。把“限”下來的,本來屬于孩子的時空還給孩子,讓課堂真正成為孩子自己的課堂,讓孩子在課堂上演繹精彩。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數學課堂的教學由“先教后學”,逐步演變為“先學后教”,其實質是以學定教,而以學定教的實質又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教師講的時間轉換為學生學的時間。這是從數學學習的行為方式上看的,教師的講授時間過長,那么孩子的學習必然是被動的。學生的這一種主動更多地表現為對學習內容的探究,自主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數學活動的經驗更為豐富,數學思想也才能有所感悟。
主張是從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看的。一味地講授,孩子怎么可能有自己的主張?不要說有自己的主張,就是能否理解他人的主張都是一種疑問,主張不僅是一種數學學習的結果,也是數學學習的目標,這種主張不單純是一種結論,也包含提出的問題,包含解決問題的過程。
責任編輯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