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丙友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 語文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226-01
興趣是鼓舞學生學習的自覺動機,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斯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它可以變學習壓力為學習動力。教師如果能把語文教材內容融于趣味的情節之中,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如果能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他們就會以最佳的姿態獲取知識,學習效率就會迅速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
1 創設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開始前,用與本課內容相關的一個故事或一段音像資料作為引語。使師生共同走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意境中,教師如果能創設好情境,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順利完成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奠定了基礎。比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我們可以播放一段美國洛杉磯地震的一幕,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地震帶來的災難和救援的難度,讓學生盡快地融入到課文描繪的情境中,為學生順利地完成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提供了前提。
2 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活動情景,為學生構建一個活動的“平臺”使學生在口說、手作、耳聽、眼看、腦想的過程中,盡情地展示自己,不斷地創造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動手操作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發展的起點,通過操作可以把抽象的內容以直觀的形式再現出來,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生動,語文課堂學習不再只是老師的“講”和學生的“聽”的形式。比如,在教學《泊船瓜洲》一詩時,可以讓學生動手畫出長江、京口、瓜洲、鐘山、相對位置關系的示意圖,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從何處出發,途經哪里,去向何處。通過動手,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繪畫活動課。
3 課堂游戲激發學習興趣
游戲可以滿足兒童好動好玩的心理,使學生注意力能持久、穩定。如果教師將語文學習內容與游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教育的知識性和娛樂性完美結合。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變為主動積極參與。教師在課堂創設游戲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來選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教學中我們常采用的游戲有以下幾種:(1)找朋友。這鐘方法在低年級的拼音和漢字教學中常用。教師用卡片制作成相應的漢字組合、拼音的生母與韻母等。如在教學“地”字時,把它分別制成“土”部和“也”部然后讓學生分組找出帶有“土”和“也”的漢字,并說出它們的相同點、不同點,綜合記憶。(2)表演課本劇。比如在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讓學生配帶上頭飾,讓學生入情入境來再現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這樣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再比如教學《回鄉偶書》一詩時也可以采用表演課本劇的形式,通過表演,學生可以把一首七言絕句,運用豐富的聯想加上自己的主觀理解生動地再現詩人賀知章還鄉時畫面,這樣在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同時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 良好教態激發學習興趣
教態是指教師授課時的教學心情、表情、體態動作、神態等,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教師的教態會在課堂上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教學氣氛,學生就會在這種課堂氛圍下探索知識。所以,教師要用自然、親切的教態去面對學生。具體來說,要做到:(1)用微笑面對學生。對于自己長期教學的班級,在課堂教學中應嚴中有愛,充滿微笑。微笑能讓學生對教師沒有懼怕感,課堂氣氛溫和。(2)多激勵學生,課堂中充滿愛意。課堂上有了愛意,師生間才會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尤其是差生學習的閃光點,給予學習的自信心。如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可以說“你行的再仔細想一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學生,可以滿懷期待地說:“你先試試”“我就知道你一定行,這不,說得多好啊!”好學生是夸出來的,多夸獎孩子們“你真行”“有進步”等,教師還可獎勵學生鋼筆、日記本等物品,這樣學生在充滿愛意的氛圍中學習,就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 課外生活培養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外活動可以開闊視野,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從而使學生產生探索知識的興趣.教師應當立足課本,聯系實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積累語文的習慣,讓他們認識到語文是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語文知識的獲得也更多的來自生活實踐。“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服務實際生活。”學生探究的過程,就是認知、理解、運用知識的過程,課堂教學成為實際的操練場。基于這一思想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采取不同的形式進行展開。如:在一些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教學中,讓學生自演自評;平時讓學生堅持寫日記.從而提高作文水平;聯系課文召開故事會、演講會等班會形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此外,寒暑假假期的作業布置上,也盡可能的采取一些令學生感興趣的形式。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關系到語文教學質量的好壞,更是素質教育成功實施與否的衡量標準之一。只有培養起學習興趣,才能變苦學為樂學。作為小學教師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改革,不斷調整教學策略,讓學生的能力發展與興趣提高統一地結合起來,體驗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起語文的熱情,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定仁,付安權.東鄉族小學生漢語文學習困難調查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2] 李定仁,董仁忠.東鄉族小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調查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3] 吳奇程,袁元.城市小學生課余生活現狀調查報告[J].現代教育論叢,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