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 任百祥 滕洪輝 石淑云
摘要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從教學目標定位、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探索、考核機制改革4個方面,對本課程教學過程進行改革探索,旨在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建立環境科學的知識框架,培養和強化環保意識,為高校該課程的教與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學概論;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12-03752-03
作者簡介劉鳳(1987- ),女,河北保定人,助教,碩士,從事環境污染與健康評價研究。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穩步推進,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境教育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高等院校在環境教育事業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環境學概論是高校環境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核心課程,是環境科學專業學生認識專業的啟蒙課程,也是很多高校開展環境素質教育的通識課程,是學生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養成的基礎,對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起“引”與“導”的作用[2]。因此,環境學概論的課程建設對推動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環保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既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的復合型創新應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由于環境學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學科交叉性強、發展迅速,環境保護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層出不窮,日新月異,教學內容要不斷得到更新和完善,以適應時代發展,但該課程授課學時較短,這為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筆者根據環境學概論講授和學習經驗,在教學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為高校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參考。
1教學目標定位
該課程是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基礎課程,而傳統的教學目標側重于課程理論知識的熟練掌握,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因此,為了滿足社會對“專業+實踐”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需求,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目標,既要注重“雙基”(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教育,又要注意樹立“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現代教學觀念,使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深植正確的環境觀,在漸進的課程中強化專業素養,在主動探究中創造自我發展方向,在互動成長中培養實踐能力,實現由“以分數為標準”到“以每個學生知識、方法、能力諸方面素質與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標準”的轉變是目前的主要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優化
2.1整體系統布局環境學是以“人類-環境”系統為其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人類-環境”系統的發生和發展、調節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學[3]。教材選用的是左玉輝教授編著的《環境學》教材,主要從人口與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物理環境、生物環境、人居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闡述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課本內容無疑是課堂教學的重心,但照搬教材編寫順序授課,容易形成“就技術而技術,就方法而方法”的教學格局,且知識點較分散,學生顧此失彼,往往“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為了保證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連貫性,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
課程體系可分為3部分:①提出環境問題。以當今社會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環境問題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和對經濟發展的阻礙等為授課內容,目的是從一開始就引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重視,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②問題分析。這一部分內容為重點,涉及許多環境學領域的概念,如污染物、污染源、環境背景值、環境承載力、環境自凈作用,在學生有了整體的生態思維和環境意識的基礎上,詳細探討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對各環境要素(水、大氣、土壤、生物環境等)的破壞以及污染物在不同環境介質中的遷移轉化規律。③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部分。結合環境質量、城市環境、區域環境進行分析評價與規劃,提出當前解決環境問題的新思維,如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及利用等,通過“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科學發展觀”熱點高頻詞匯的講解,讓學生對可持續發展有全面系統的認識。
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教學內容以教材為綱,以環境科學的前沿進展及重大成就為背景,以現代科學技術新成果為依托,不斷對相應內容進行更新和深化。
2.2更新教學內容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該學科的現實應用及發展趨勢,增強實踐能力,提升職業素養,應該不斷更新和完善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使課程建設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因此,本課程應該做到“常講常新”。可以通過書籍、互聯網、電視、期刊、報紙等媒介收集相關資料,把國內外在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成果,相關環保政策、制度、法規和標準的頒布和修訂,近年來所發生的環境熱點問題等都納入到教學中[4] 。例如,新技術方面,可以將近年來國家實施的“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情況以及所研發的新型水處理技術介紹給學生;政策方針方面,在講解可持續發展內容時引申出“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熱點問題方面,可以將近年來引起國家和社會高度關注的“三聚氰胺毒奶粉”、“兒童血鉛超標”、“霧霾天氣”等引入課堂。
3教學方法探索
3.1結合式教學模式鑒于環境學課程實例多、信息量大的特點,將多媒體,如PPT課件、圖片、Flash動畫和視頻等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可以使課堂教學“有聲有色”,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通過瀏覽北京的持續霧霾天氣的相關新聞及圖片,學生指出,罪魁禍首就是顆粒物濃度過高。霧霾天氣的討論引申出PM2.5(Particulate matter)這個專業術語的學習;在介紹臭氧空洞的形成、水處理工藝流程等知識時,可以通過制作Flash動畫演示相關動態過程,使得理論知識不再枯燥乏味。此外,廣泛收集和積累相關視頻短片等環境素材,如“樓蘭古國消失之謎”、“澳大利亞生物入侵”、“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等視頻資料,可加深學生對將要學習內容的印象和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有效的理解和吸收,達到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但是,一味追逐多媒體教學也會讓學生產生視覺疲勞,降低學習效率。傳統的板書教學對教與學起到啟發和引導的作用,因此,應該將多媒體和板書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有效教學。
3.2啟發式教學模式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講究“授人以漁”而不僅僅單純是“授人以魚”的教學理念,把傳統教育中的“要我學”變成現代教育中的“我要學”,由注入式教學向啟發式教學轉變,保證學生的科學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步增長。在課堂上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組織討論,如“介紹正發生在你身邊的環境問題及環境保護對策”,“如何認識和實踐低碳生活?”“70億世界人口會給地球帶來什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另外,教學過程也可采用“換位教學”,為了改變教師主動講,學生被動聽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課前把一部分內容提前安排給學生做準備,課上請學生上臺講解,最后由教師點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除此之外,教學過程也可采用“課題教學”,如以“清潔生產”、“低碳生活”、“循環經濟”等為研究題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外搜集和整理資料,以報告的形式開展交流和專題討論。“課題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團隊精神,鍛煉了學生多元化能力。
3.3案例式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把現成的個案運用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5]。案例教學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出知識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引入了大量生動鮮活的實例,比如以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為例,讓學生在了解國家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宏觀戰略的基礎上,對這些工程的利弊進行探討和分析,讓學生積極參與案例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印象,拓寬知識面。
在講授一些理論性的問題時,學生很難從聽課的過程中完全理解,銘記于心。尤其有些學生對公式特別反感,無法將公式所表達的內容和實際情況相結合。教師可以結合實事和實例加深學生的理解。比如,在講授水中污染物濃度的計算時,讓學生“接”一個環境監測的“項目”,內容是“四平市河流的重金屬的濃度是否超標?”首先將河流不同斷面重金屬監測數據以及水文數據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查找地面水質標準及風險模型,并進行相應的計算和評價,得出河流是否對人體健康有潛在風險的結論。學生積極思考,認真查找資料,最終達到了增長知識的目的。案例授課方式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將書本上的知識內化和升華,增強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4實踐性教學模式實踐教學相對于理論教學具有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與創新性,是實現理論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重要途徑。指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以環境為主題的活動,如巧妙利用日需品塑料袋、紙張等材料設計的服裝大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假期社會實踐對家鄉的環境質量進行調查,參與家鄉的環保行動,了解家鄉的環境問題、公眾的環境意識等,有利于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覺提高環境意識。除此之外,結合院系的有關實踐性課程和科研活動,如環境認知能力訓練、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等,為學生設計一系列的環境調查課題,讓學生走出課堂,引導學生深入實踐,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結合科研實踐撰寫小論文,并鼓勵他們向報刊投稿,進一步激發他們關注環保的熱忱。
此外,利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積極開展實習實訓教學。強化實踐鍛煉,進入“產、學、研”基地工作,可以讓學生和教師都受到很好的實踐鍛煉。為此,組織學生到四平環境監測中心站、四平市污水處理廠等單位參觀實習,適時邀請環境監測站的工程師及污水處理廠技術人員為學生做報告,介紹該領域最新研究進展與發展方向,回答學生提問,組織學生與技術人員互動討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助于日后從事相關工作,這種方式深受學生歡迎。
3.5輔助型教學模式隨著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網絡資源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因此在實踐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使課程教學與時代發展同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引導學生觀看一些環保類電影和紀錄片,如《難以忽視的真相》、《藍色星球》、《鳥的遷徙》、《可可西里》、《未來水世界》、《后天》等,也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環保類的經典書籍,如《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只有一個地球》等,并就這些電影、書籍的觀后感、讀后感與學生進行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考核機制改革
傳統考核方法以期末考試為主來評判學習效果,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薄弱,考試前突擊復習,應付了事,學生未能真正掌握課程知識和技能。因此,應進行考核方法的完善和改革。為了引起學生的重視,需要建立平時成績,具體包括考勤、課堂提問、課堂小測驗、課堂討論、文獻匯報、作業完成情況等學生表現的成績,除了常規作業外,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布置作業,然后小組間互相批改作業,通過“優秀作業”評比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相互交流和探討過程中讓學生汲取別人的優點。提高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這種考核機制不會使學生靠死記硬背通過考試,而是注重平時的學習參與和知識積累。
另外,為了滿足社會對“專業+實踐”復合型創新應用人才的需求,應該加大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考核。要求學生搜集資料,完成一篇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實際問題的論文,如如何治理霧霾,針對太湖的富營養化應該采取哪些對策等。論文的撰寫培養了學生查閱文獻、自我總結的能力。此外,環境調查報告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綜合能力,其完成的質量也是實踐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的期末考核側重于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因此期末試題題目類型盡量多元化,在卷面中應加大綜合主觀題型的比重,認真做好試題分析工作,對學生得失分情況,試題難易程度及不同分數段人數情況做整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
5結語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廣泛開展環境教育,普及相關知識,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是每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光榮使命。面向高校開展環境學教學,加強高校學生的環境素養是提高全民環境意識的重要手段。環境學課程涉及很多其他學科知識,內容豐富,與經濟、社會聯系緊密,是環境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3個轉變:教育內容上,從單純的環境問題轉變為綜合考慮環境與社會和經濟的協調關系;教學形式上,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師生互動;教育行為上,從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轉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加激發了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素質得以全面提高。
環境學概論教學根據環境知識的特點,發揮環境多學科交叉性,使學生建立環境科學的知識框架,培養和強化環保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自覺自愿地關心環境問題,在各自的崗位中投身國家環保事業。
參考文獻
[1] 劉世海.《環境學概論》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5):51.
[2] 蘇玉萍,陳慶華,林佳.“環境學”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8,79(3):153-155.
[3] 周葆華,張群,操璟璟.《環境學》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認識與實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8(4):120-122.
[4] 郭志勇,花修藝,董德明,等.環境相關專業“環境科學概論”選修課教學改革與實踐教育[J].教學論壇,2013(2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