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紅軍
[摘 要]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解構和稀釋效應,甚至讓思想政治教育有邁入邊緣化的危險。新媒體的傳播特征突出體現為交互性更強和個體性更為突出。因此,應對新媒體的兇猛攻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從傳統的“人與組織的對話”模式轉向“人與人的個體對話”模式,由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動占據新媒體陣地,與學生群體實施個體對話,以此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個體對話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4 — 0028 — 02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的碰撞
21世紀是當之無愧的信息化統領的時代,層出不窮的新媒體主要以網絡技術為依托,遍布大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網絡環境也成為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生活情境,對于新媒體的依賴幾乎是這一代人的最顯著特征。新媒體是相對于書信、電話、報刊、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利用數字技術、互聯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的媒體。〔1〕在教育界,或者說學習領域,新媒體直接推動了另一種新型閱讀模式的出現——“后現代閱讀”, 〔2〕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新媒體的載體形式如門戶網站、移動通訊、數字產品、虛擬社區等,其中與思想政治教育關聯密切且對其產生主要沖擊的主要有最先的門戶網站,其后的QQ等社交工具,接續的論壇與博客,以及近來的微博與微信等形式。對于長期依賴言傳身教、宣傳訓導的實體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重大的沖擊。從今日現實來看,思政政治教育所受到的最嚴重挑戰幾乎主要集中在新媒體戰線上。
在2004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之重要顯而易見。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上提出,“在繼承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辦法,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增強實效性。”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可見,從中央到地方都已經預見到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關聯之殷切也其意昭然。
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對象及其每一新的載體形式的出現,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一輪新的洗禮,更是又一輪“洪水猛獸”的到來。盡管新技術的出現,新的傳播途徑的推廣,對于需要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有可咨借鑒的新的影響工具和施教途徑,能夠更廣更快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效應體現出來。然而,更多的也是挑戰和巨大的沖擊,帶來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屢屢疲于應付的“狼狽”現狀。當微博、微信等傳播途徑更廣、傳播速度更快的新媒體出現時,整個教育環境幾乎可以宣布進入了“后現代主義”情境,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解構和稀釋效應,甚至讓思想政治教育有邁入邊緣化的危險〔1〕 〔3〕 。面對新媒體的“咄咄逼人”之態,“防”“堵”并非良策,“疏”“導”方為正途。正確面對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其次是認真研究新媒體的本質,并應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從而探索出一條獨特的、行之有效的利用途徑。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恐慌與新媒體的“紙老虎”本質
思想政治教育應對新媒體,其立本之策在于不糾結于新媒體之形式,而在于新媒體之傳播本質。立足前者,則QQ、論壇、博客、微博等紛至沓來,讓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接不暇,占據此陣,又需應對彼陣,則任何陣地都難以據守。如在騰訊QQ出現時,思想政治教育界將重點工作放在防范學生交友的問題上,擔心學生交友不甚,產生系列的學生事故。學校管理方不惜以限制學生人身自由等手段來防堵,如不允許學生進網吧等場所,肆意監控、查封學生QQ等手段,招致學生的反感。一線思政教育者如班主任、輔導員無不被視為“網絡特務”,而被污名化。當論壇在學生群中大行其道時,論壇一度成為學生在網絡上對學校泄私憤的場所。學校安保和學工部門不惜高價收購校園論壇,或者采取請人刪帖等方式來控制網絡輿論。然而網貼有如雨后之春筍,越加瘋漲,田間之野草,刪之不竭。學校勞民傷財,卻收效甚微。甚至因為學校管理部門對網絡輿論的控制,一度引發更加瘋狂的報復性網絡泄憤行為,滋長了更加迅猛的網絡謠言的傳播。在微博等新媒體形勢出現時,學校管理當局已經是無能為力,因為處置措施稍加不當就可能引發“次生災害”,甚至可能因為一件小事而成為事件。
立足后者,在于精研新媒體傳播之規律,扼本而去形,則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可盡脫思想政治教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患。研諸新媒體之形式,前如門戶網站、接若論壇與QQ、后有博客與微博、微信。現尤以微博、微信為甚,思想傳播之雜亂、傳播速度之迅猛、覆蓋人群之廣博、荼毒心靈之深遠,放之我等思想成熟之輩亦抵之不足,而況青年之輩。一度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因對微博和微信上的如滾雪球般傳播的信息深信不疑,學生敢于無視在課堂上傳授的思政知識,甚至以之為嘲諷和批判的靶子。當微博的主流思想變成了對體制原罪的批判及其對官方的一切行為的解構之后,理論的宣講也開始顯得無力。〔4〕
審視新媒體載體形式之傳播本質,相比傳統傳播途徑和影響載體,新媒體在傳播方面凸顯的本質性特征是其“個體性”和“交互性”。即新媒體的影響途徑更加注重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是相互的,反復的,而且隨著這種交互的雙向參與會將傳播的內容產生更為牢固的影響。再從新媒體的發展路徑來看,從以單向傳播為主的門戶網站形式,到以雙向互動為主的微博形式,整個傳播影響方式的變化無非是變得交互性更強、個體性更為突出而已。如在微博上,一個你心目中的偶像和大人物可能會直接和你對話。微博名人對普通粉絲的一個轉帖和評論行為,可能會導致普通粉絲與微博名人一樣成為話題的中心和被熱切關注的對象。在這種打破身份的個體交互過程中,普通人所感受到的自足和成功感自然不言而喻,這也是微博行為會讓普通人欲罷不能的原因之一。〔5〕
思想政治教育面對新媒體沖擊時的嚴重不適狀態生成的原因,一是“施教主體缺位”。即盡管在高校都配備了專職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但是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是應付繁雜的學生事務性管理工作,根本無暇來從事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盡管這是這個崗位的本質職責所在。而思政工作者與教師群體之間在高校的分割狀態,讓普通的教師生發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的事的想法,不會主動在專業教學當中貫穿思政教育理念。二是“交互性不足”。思政輔導員在班級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始終是以一敵百(200:1的配比),眼中從來缺乏個體,有的只是班級這個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多以大班形式上課,教師根本無暇與班級學生進行個別對話,甚至一個學期的課上下來,連授課學生都認不全亦是常態。
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唯有重拾思想政治教育最為可靠之手段,即以個體對個體的方式,方能從容應對此種局面。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即是面對面的、個體對個體的交心和意見的交換,借助個體的影響力去試圖影響另一個個體。這就是本文所謂的“個體對話”模式。
三、從“人與組織的對話”模式到“人與人的個體對話”模式的轉向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依靠黨報、黨刊,主旋律電視、電影,課堂與集體活動等傳統載體,這些載體有其突出的特征。一是“自上而下”的影響途徑,施教的主體與受教對象之間形成鮮明的身份差異。二是“權威與唯一”的話語體系,傳播的對象是不容質疑的,有著限定的討論框架和話語模式,甚至在辯論中一旦超出已有的理論體系便可以理直氣壯地判定為錯誤。三是“強制灌輸”的傳播方式,大量生硬的理論知識和政策文本通過組織過的學習、宣傳方式被傳授給施教對象,少有去思考此種傳播方式的消化程度和接受可否的,只是用來應付考試,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方式而已。在這種傳播途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特征就是“人與組織的互動”。即在教育的交互過程中,施教方始終是以組織的形象出現的,不再是鮮活的個體,教育者也不會有鮮明的自我知識特征和個性存在。在思想單純、信息來源單一的時代,人與組織的互動模式可以收到奇效,因為受教育者接受的前提建立在對“組織”的充分信任上。但是這種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面臨具備“多元”、“草根”、“全員參與”、“主動加入”的新傳播途徑時,〔6〕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走向“人與人的互動”。也就是突出施教主體的“個體性”,由學工領導、思政輔導員等個人代表組織來實施一對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一是通過強化個體服務意識,不再以管理和強制教育的身份出現,而是以排憂解難、思想引導的方式去影響受教育者。二是借助個體教育者魅力,在“去魅”的過程中同樣又借助自身的人身魅力和思想影響力來間接地讓傳播的思政教育內容具備可信性,從而影響個體的言行。三是通過個體間的直接互動,潤物無聲,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如在微博這一輿論陣地上,教育界已經做出了應有的嘗試。以大學校長(書記)為代表的思政領導,以思政輔導員為主體的普通基層思政工作者為施教主體,鼓勵他們開設個人微博,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比剛入校門,尚未踏入社會的學生而言,教師群體依然具備一定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因此,也足以借助思政教育者的人身魅力與個體權威,通過與施教受體——學生群體直接對話來施加影響。在具體的操作上,可憑借“平等溝通”、“光速回復”等方式,讓學生感覺到大學管理者和教師對其的重視,意識到這種交流的平等性和有效性,進而建立起牢固的溝通平臺。杭州師范大學前校長葉高翔教授就幾乎完美地詮釋了通過大學校長微博來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功用的做法,〔7〕并且帶動了該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者和一線思想政治教育者紛紛開設微博來回應學生需求。借助此種途徑,思想政治教育者完全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占領微博平臺,來密切關注學生思想動態,解決學生思想困境,以此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樹立起思政教育者健康形象,推進思政工作者專業化水平,改革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工作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應對新媒體危機的能力不無裨益。
〔參 考 文 獻〕
〔1〕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06):66-69.
〔2〕王學儉,張哲.“后現代閱讀”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4):86-90.
〔3〕張曉堅.后現代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影響〔J〕.江蘇高教,2013,(05):117-118.
〔4〕張瓊,劉祖云.微博政治:公共能量場域建構〔J〕.自然辯證法,2012,(02):59,62.
〔5〕李越.微博粉絲形成機制探析〔J〕.新聞愛好者,2012,(01):47-48.
〔6〕楊曉茹.傳播學視域中的微博研究〔J〕.當代傳播,2010,(02):73-74.
〔7〕張晶.杭師大校長的微博分享 身體力行向學生傳遞關愛教育〔N〕.青年時報,2011-07-20.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