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祥
摘 要:中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是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它不僅肩負著培養學生科學文化知識與社會勞動技能的重大責任,還承擔著發展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使命。在培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層面,中職體育課程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開展體育,發揮體育教學育人的特殊教學功能,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幫助這些青少年學生更好、更穩、更順利地走向社會。帶著這樣的教學問題,作者嘗試從三個意識的培養著手,即紀律意識、集體意識與拼搏意識,引導學生們在課堂與技能規則中學習社會規矩,在團隊活動與合作項目中學會團結協作,在競技運動與實踐活動中學會理性競爭,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力,讓學生們以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健全的人格踏上社會。
關鍵詞:中職;體育教學;社會適應力;成才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增進中職學生身體、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整體水平為核心目標的必修課程。它與其他教育階段體育教學最不盡相同的地方,就在于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視與培養,而這恰恰是由中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性質所決定的。由此可見,在中職體育教學中,重視體育教學與社會實踐的交融貫通,關注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培養可謂道之使然。特別是對于這些中職學生而言,他們年齡介于十五六歲到十八九歲之間,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這一時期是人的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容易產生心理困惑、心理矛盾的時期。部分中職生行為具有比較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性,缺乏集體意識和拼搏意識,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較差,一旦走向社會,很難適應新的環境。而體育教學內容活潑,教育場所開放,具有滲透性、包容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等教育功能,這種潛移默化、寬松活潑的教育方式更加容易被他們所接收。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具有得天獨厚的教學優勢。基于這樣的教學認知,我嘗試從三個意識的培養,即紀律意識、集體意識與拼搏意識入手,在體育教學與訓練實踐中滲透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培育,引導學生將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滲透到自己的人生觀中,在三個意識的培養與強化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力與競爭力,成為社會歡迎的優秀人才。
一、在規則中學規矩,培養學生紀律意識
無規矩不成方圓。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必修課程,不具備理論知識發源于書本,實踐活動集中于教室的教學優勢。它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元,且具備一定的運動負荷量,因此對學生的身體與心理素質有著嚴格的要求;它的教學場地更加開放寬松,活動覆蓋面廣,如若沒有嚴格的課堂紀律與活動規則,教學活動容易陷入“失控”局面;它的教學形式更加靈活自由,無論是動作示范還是活動實踐,都更加靈活多樣,正是這些教學特征,決定了其教學規則的精細嚴。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巧妙利用這些嚴謹的體育活動規則與嚴格的課堂教學紀律。在教的過程中,嚴格落實,明確地要求他們做到令行禁止,以此強化他們的紀律意識,提高體育訓練與實踐活動的安全系數,潛移默化地讓他們明白在任何場合下,我們都要根據情境的實際需要,做到明禮儀、知規則、守紀律,潛移默化地強化學生們的紀律意識。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又要做到寬松適宜,充分相信學生,引導學生們有效地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以無形的規則之手為學生們的自覺活動保駕護航。
例如在平時的體育課上,教師常常會讓學生以慢跑操場兩圈的形式來起到熱身的作用。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學生都會偷懶,要么就是橫穿操場來減少跑步里程,要么就是慢騰騰地散步走路,別人跑完兩圈他走完一圈,試圖蒙混過關。這種行為看似沒什么大不了,但是長此以往,會讓學生逐漸形成不守規則紀律一樣可以蒙混過關的不良意識。試想,如果學生們產生憑借小聰明就能蒙混過關的不良認知,并將這種認知帶到將來的工作中,勢必不利于他們適應社會,甚至會對他們今后的人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我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如下的紀律意識教育。在學生慢跑結束之后,我并沒有直接指出部分學生不守規則的“偷懶”行為,而是在教學完課程內容后對學生說:“現在你們有2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學生很開心,一窩蜂散了。十分鐘之后,我鳴哨集合,學生三三兩兩來集合,臉上都掛著不開心,紛紛抱怨道:“不是說二十分鐘嗎?怎么才十分鐘就集合了啊。”我回答:“你們是不是覺得老師出爾反爾,不按照規則辦事呢?”“是啊。”“就是。”學生一點都不客氣。我笑著繼續說:“那我們在慢跑的時候,有的同學橫穿操場,有的同學只跑一圈,還企圖蒙混過關,以為老師不知道。你們說,這是不是也違反了規則呢?你們不維護規則,不遵守紀律,最后是會吃苦頭的。這就是所謂出來混,遲早都要還的。”這下,學生都不說話了。像這樣進行紀律教育,更入學生心,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紀律意識。
二、在團隊中學團結,培養學生集體意識
國際教科文組織曾對教育的支點做出這樣的定義:學知、學做、學會發展、學會共同生活。而其中的“學會共同生活”,簡而言之,說的就是學會與人溝通,學會相互合作,學會融入到社會這個群體生活中。體育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集體意識滲透平臺,比如,常見的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接力、拔河、跳大繩等團體活動,穿插在體育課堂中的教學游戲及競賽活動,運動會中的班級啦啦隊以及青年志愿者協會愛心活動。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中職學生的團體協作意識,讓他們在群體性的體育活動與游戲中,親身體驗到群體的強大力量,感受到團隊協作的樂趣無窮。同時,我們還應在團隊訓練中,適當地導入競爭機制,通過小組競技的形式,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們的集體榮譽感。一方面鼓勵學生有效地發揮主體作用,努力為集體榮譽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則要引導學生將個體的榮譽置身于群體的榮譽中,提高學生們對團隊的認同感,引導學生們在活動訓練中融入到團隊中。
例如,一次體育課上開展“穿越火網”的團隊活動。比賽前,我在學生面前支開一張精心編制的“火網”(繩子編制),火網上有十個大小不一的孔。隨后,我將班級學生以任意十人一組為單位分成四個小組,組織他們依次進行穿越火線的挑戰。因為是火網,所以每個學生在過網時身體的任何部分都不能觸網,否則挑戰將以失敗告終;同時,火網的每個網孔只能允許一人次通過,無論成功失敗,網孔在過人之后就會封閉,不能重復使用;小組全部成員都成功過網,挑戰才算成功。這個游戲對于小組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小組成員必須在過網前進行集體協商,認真討論,合理分配網孔和人頭。過網時,因為一些網孔位置比較特殊,還需要多人合作才能順利過網,有利于小組成員之間的團結協作。這樣的團體活動生動有趣,學生興趣很高,都很樂意參與。而在活動過程中,任何人都無法依靠一己之力完成挑戰,全體隊員聚在一起思考對策:個子小的過小網孔,個子大的過大網孔,稍高一些的網孔體重輕的主動請纓,由幾名隊員小心翼翼地抬著穿過網孔。通過這樣一次體育活動,學生深刻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團隊意識、集體意識大大增強。
三、在競技中學競爭,培養學生拼搏意識
現代社會充滿競爭,是否具備競爭力和拼搏意識是衡量一個人社會適應力的重要標準。因此,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和拼搏意識,提升學生應對困難和挑戰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耐挫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體育課程中有很多競爭性很強的競技項目,利用這些競技項目,有利于促進學生競爭能力培養和拼搏意識提升。利用競技運動培養學生競爭能力,筆者認為要注意考慮這樣三方面問題:一是要在競爭中培養學生公平競爭的意識,二是要在競爭中培養學生有序競爭的觀念,三是培養學生競爭失敗后的心理調適能力和反思總結能力。
例如,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們進行“迎面接力”的賽跑活動。這樣的活動是十分常見的競技項目,但為了強化學生的拼搏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公平競爭、科學競爭的競技態度,我完善其中的一些細節。首先,為四個競賽小組劃分跑道,并確定串道視為違規,取消成績的懲罰規則。接著,明確告知學生:“比賽中大家要嚴格遵守規則,跑完的同學也不要隨意亂跑影響他人,大家正常發揮,這是最基本的競賽準則。”這一點告訴學生公平、不使絆子是競爭的第一準則。接著,又告訴每個小組,無論自己的隊友跑得快或者跑得慢,我們都應該為他們盡力加油,給予他們鼓勵肯定。這一步告訴學生,信任隊友,包容隊友是獲得競爭勝利的重要保障。最后,還要求比賽結束之后各個小組提交一份比賽心得。這在體育課上不常見,旨在引導學生總結反思,提升競技能力,這對于學生競爭能力的培養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總之,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培養與發展不僅是中職體育培養目標的核心內容,也是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的由衷訴求,是社會接納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在面對這些中職學生的時候,不僅要關注他們身體素質的鍛煉與提高,更要有針對性地滲透隱性的社會適應力的培養,充分發揮體育教學在育人方面的特殊功能,讓我們的學生更加有競爭力,自信地邁向社會。當然,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它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需要我們花費三年的歲月去澆灌,去呵護,需要我們用心去創設更加具有活力與智慧的體育課堂。相信這些青少年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與歷練中,能夠早日具備適應社會的身體與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鄭春輝.立足中職體育課堂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J].體育博
覽,2011(6).
[2]呂國棟.改革中職體育與健康課程提高學生社會適應性[J].衛生
職業教育,2012(11).
[3]程曉.淺析在中職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
[4]金良玉.中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探究[J].時代
教育,2014(5).
(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