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萍
摘 要:我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美育與其他四育同等重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美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應充分發揮美育的功能,提升校園藝術魅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美術教育;校園文化;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靈魂,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給予學生正能量,催人奮進,催人成長成才。美術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有著微妙的催化作用,藝術化的校園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意識、精神境界,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事倍功半的作用。
一、利用美術教育促進學生心智發展
德育和智育更多針對的是理性教育,美育則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發展學生的感性思維。個體審美是理性發展而來的更高級的表現,理性需個體內化的積累,而審美是感性的、直觀的、形象的,因此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得心智更加和諧、完整地發展。同時,美育突出發展了人的個體主體性,無論是創作還是欣賞,任何審美活動都需要個體有意識地主動地參與其中,而不是被迫。在審美過程中,可以任意地獲得并展示自己的感受、想法。不像理性的墨守成規,個體可以充分保持自身的個性,“和而不同”的社會個體,才能給社會發展一直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另外,美術教育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的不良情緒及時得到宣泄,而且能培養學生在美術方面的特長。心理健康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條件,美育能充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展。去年感恩節,本校就組織了一場“感恩的心”的美術活動,召集全校學生,親手做張賀卡給父母或老師。這期間,很多學生的賀卡都很有新意,也很有心意。活動雖小,反響卻很熱烈。帶著飽滿的心情,學生卡片上別出心裁的繪畫和文字效果,讓眾多家長不再感到哺育的疲累,讓眾多的老師得以欣慰,這就是最好的人文情懷的教育。美術活動中,學生的精神層次得到提升,體會到了親情、師生情的珍貴,也提高了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二、利用美術教學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美術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利用好各自的優勢,才會互惠互助。校園環境、校園文化是抽象的立體化的概念,是一種環境、是一種氛圍,能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同樣,美術教育無不促進著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的任意角落,都有美學,美學是無聲的教科書。簡單到隨處可見的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復雜到校園氣息、精神面貌,都蘊含了美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墻都說話。”學校的每一面墻壁、每塊綠地、每個角落都成為會“說話”的老師,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熏陶,真正發揮其審美功能、導向功能、激勵功能。美術老師也應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利用美術教學,盡可能地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盡量以自己的審美觀點和審美價值去輔導學生,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讓學生有所收獲。比如班徽設計,很簡單的一個活動,卻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審美細胞。不僅學習了美術編輯和文字編輯的基本技巧,也加強了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建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和班級榮譽感,無形中就加強了班級文化建設。而班級文化建設,無疑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種形式。再如各種藝術設計比賽、美術作品展,美化校園、建設校園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觀和情商,促進了學生的心智發展。
三、利用校園文化加強美術教學實踐
校園文化活動蘊含了豐富的美術教學資源,巧妙地利用這些美術資源將校園文化融入課堂,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將所學的技能技巧運用到文化活動中,實現真正的學有所得,學以致用。比如,一年一度的運動會,全校師生都十分重視。運動會來臨之際,本校就會全校性地征集運動會Logo。對于被采用的標志,學校將會給該生頒發榮譽證書進行表彰,以此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運動會。對于參選設計標志的學生,學校會集中起來進行簡單訓練,比如展示以往校運動會Logo,講解標志的內容和內涵,再讓學生觀察標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美術知識運用到Logo設計中,讓學生學以致用,樹立自身的主體意識,鍛煉學生美術實踐能力。一旦Logo被采用,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也會大大提高。當然,校園文化活動還有很多,比如元旦匯演、校服設計、海報設計等等。雖然不能代替美術課堂教學,卻能以另一種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思考、動手、審美多方面的品質,提高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
總之,美育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常常被忽略。其實,美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的。要在美育理論的基礎上,加強校園環境建設,開展課外文化活動,發揮美術教育的作用。通過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增加校園藝術魅力,提高審美水平,挖掘學生的個性和潛能,讓學生感受環境美、行為美、心靈美,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力度,全面提高校園文化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妍靜.淺談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2010(5).
(江蘇省建湖縣匯文實驗初中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