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是目前國際上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和潮流,中國從過去的閉關鎖國的失敗中吸取了經驗和教訓。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影響肯定具有雙面性,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這是由經濟全球化的多樣性和自身特點所決定,積極方面會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能否抓住機遇,敢于挑戰,這是中國經濟能否帶來質的飛躍的重要條件。在抓住機遇的同時,消極方面也沖擊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比如受到發達國家的經濟沖擊以及部分產業無法得到充分的轉移。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積極 消極 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就是使國際經濟逐漸成為一個集體,世界上各個國家通過經濟聯系,資本的轉移,技術上的相互學習和指導等方面,讓世界上的經濟發展再無國界區分。經濟全球化就是要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世界上能夠合法的自由流動,全世界范圍內各大洲和各個國家,能夠積極的統一于一起,讓經濟市場在全球成為一個生產鏈。當然經濟全球化必須遵循一個共同的經濟規則,國家與國家之間發展必須共同在這個規則內進行活動。經濟全球化是國際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形勢下,取得了重要的成績。
一、對中國經濟的積極影響
第一,對吸引國際目光和吸引外資有重要的影響。從改革開放前后,中國廣闊的市場逐漸吸引了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目光。美國,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先后建立了經濟貿易關系。他們在中國投資設廠,中國也派遣留學生去這些國家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眾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大地上如雨后春筍建立起來,這些公司的建立也進一步說明了中國進行經濟改革的決心。這樣的經濟結構對于我國生產力的分配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不僅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經濟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夠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從而更好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進行對外貿易的影響。貿易分外對內和對外兩種貿易方式。這兩種貿易方式是支撐著我國的經濟發展的持續增長。中國擁有著巨大的產業種類和生產力,這也是我國能夠成為世界上第一生產出口國的重要條件。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對外貿易輸出就開始逐漸增長,并在貿易中順差的概率還是比較多的。近幾年世界上出現了兩次重大的經濟危機,中國在中央領導人的決策下毅然在這兩次危機中成功進行了突圍,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度在經歷危機的同時,依舊占據了主導地位。但經過危機后,中國不僅沒有后退,而是面對危機,深思熟慮的進行經濟改革,實力上更上一籌。
第三,對我國過多的勞動力的分配有重要的影響。擁有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在勞動力的分配上自然是一件重大的問題。經濟全球化,不僅僅吸引外資企業在華投資設廠,中國的民族企業也得到了重大的刺激和發展,企業的增多必然會吸收大量的勞動力。其實經濟發展的各個部門都是互相聯系在一起的,勞動力得到充分的使用,必然會使企業的發展得到提升,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會得到相應的發展。
有積極的影響必然會有消極的一面,那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樣消極影響呢,下面來分析一下以及分析產生消極影響后如何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第一,中國逐漸在世界上有了重要的話語權,世界上發達國家必然會對中國進行某些制約。 國際經濟發展的大形勢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占據經濟發展的主導權。所以說在世界上形成的某些隱形的或顯性的經濟規則都會以他們的利益為主。中國的強勢讓西方發達國家感到了危機和緊張,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他們對這種危機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知道中國的物品是“物美價廉”,當這些物品推銷到發達國家后,必然會影響到他們的具體利益,比如說中國低廉的打火機,基本上占據了西班牙的國內市場,于是西班牙開始對中國的打火機等貿易進行制約。這只是一個平常的案例,像打火機這種日常用品,西方國家對于中國制造都會產生一種陰影。
第二,帶來環境污染等影響。世界上發國家在華投資設廠,主要是看中的是中國的土地和廉價的勞動力,他們這樣做一方面是分配了一部分的剩余勞動力,但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在中國建廠還是因為他們的企業會給環境帶來污染,他們為保障自己國家的環境,而只有犧牲國外的環境。簡單明了的說,他們只是把中國看成是自己的加工廠。環境出現了問題,直接或間接會影響社會的發展。但目前的形勢而言,中國還暫時無法去避免這種現象的產生。
有人比喻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一員,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說成是“狼來了”,前面提到過,經濟全球化會給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有機會,要上,沒有機會,就要自己創造機會也要努力趕上。這是中國人的特點。面對機遇和挑戰,就應該毫不猶豫的抓住,這樣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在奉行“拿來主義”的同時,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好的東西利用上,不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東西,盡可能地去降低影響。
首先,就是要遵循科學發展觀,做好統籌計劃,深化企業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國家和政府盡可能不去干涉企業的發展,而是努力創造優良的社會環境和國際環境,為企業的發展營造優越的發展空間。
其次,敢于競爭。競爭是殘酷的,好比奧運賽場,必有人會拿金牌,有人會淘汰,優勝劣汰是自然界的規則,也是經濟發展的規則。有了困難,不敢面對,做縮頭烏龜,經濟發展只能成為一紙空談。國家和企業要敢于面對競爭,那中國的民族的企業才會得到世界的承認。競爭中,勝利了,就要趁著良好的勢頭繼續前進,失敗了,那就看清失敗的根源,改善管理和改革技術,迎接新一輪的競爭。
經濟全球化就是矛盾的統一體,是一把雙刃劍,應該以哲學的觀點去分析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哲學就要以辯證的觀點的去看問題,看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從經濟效益上看,人民大眾得到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福利。看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不應該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應該摘掉眼鏡,即使有沙礫的進入,我們大可不必害怕,揉掉它,世界還是明亮的。
經濟全球化的成果是世界的。在經濟全球化下,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不應該去拒絕,落后就要挨打,中國在清末到抗日戰爭結束已經證明了這一觀點,閉關鎖國不是明智的選擇,閉關鎖國,在抵制了世界上糟粕的同時,也拒絕了世界上先進技術的吸收,所以應該敞開壞波去迎接它,這樣社會才會進步,企業才會生存,人民才會富裕。
參考文獻
[1]吳念魯.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內蒙古金融研究.2010(3):3-5.
[2]梁夫利,孫希威.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相關策略.經濟與科技.2007(11):55-56.
[3]馮蕓,吳沖鋒.經濟全球化測度理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張群波(1975-),男,漢,本科學歷,山東萊州人,高級經濟師,供職于黃河水利委員會人事勞動局,研究方向: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