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盛
摘 要:新課標下的作業設計不僅要鞏固所學,更應激發學習的興趣,拓寬知識面,點燃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文課后作業的設計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有效的作業安排不僅能讓學生溫故知新,也能反饋課堂教學效果,是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成才;農村初中;語文作業;創新設計
《新課標》實施以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家都在探討如何提升語文教學的成效,不論在課堂教學還是作業設計都有人做了大膽的創新和嘗試。新課改語文教學的作業設計,是實施有效教學、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更是促使學生綜合能力全面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眼下農村學校的作業安排現狀,仍然普遍存在著許多弊端,需要教者根據不同的時代對象“對癥下藥”。
一、作業設計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現象
語文作業的設計往往有許多局限,寫的作業在內容和方式上大多是抄記生字詞,并重復多少遍,以多取勝。沒有什么訓練思維的目的,也沒有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不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忽視了過程與方法,更無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疑的問題單一 。安排的語文作業中,問題都是既定的,源自課后聯系和教輔材料。這些作業本無可厚非,但統一的習題無法適應農村參差不一的學生基礎水平,盲目地“一刀切”,導致學生“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現象同時發生。
(2)給出的答案絕對。平常孩子們寫作業都會參考各種資料的標準答案,教師在批閱時也圍繞既定的答案,很少認真思考學生答案背后所體現的思維價值。
(3)練習的方式死板。寫作業并不僅僅限于在作業本上工整地做題,還可參加各種活動,但是傳統的作業安排忽視了這些感官的調動。
(4)練寫的內容枯燥。有些教師認為學習語文就是寫字、讀課文,安排的作業無非也是抄多少遍生字詞,詞語解釋,課文中的精妙語段,這樣單調乏味的作業成為學生的一種負擔。
(5)作業評價的片面性。檢查作業流于形式,評價單調,評語冷漠生硬。教師們對待學生作業時迫于校領導的檢查而不情愿地畫了一些等級,如“甲”“乙”“優”“差”等,但家庭作業只是籠統地交給學習小組長草草檢查,根本沒有評語。即使寫了評語的,缺乏激勵作用和指導價值。學生對這些冰冷的評價本來就不以為然,最后這些工作僅流于形式罷了。
二、語文教師在安排作業前的準備
(1)了解學生情況。通過試卷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從學生們的字詞基礎,口語表達,寫作水平,閱讀與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入手,安排適合學生并切實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作業。
(2)按特征分組。根據所教學生的水平,將班內學生暗暗地劃分等次,并根據他們的性格、思維等特征分別命名,當然要注重分組的藝術性,不能有智力歧視的誤會。
(3)及時檢查反饋。教師要面對許多的工作,付諸作業批改的時間也極為有限。作業的批閱要注意一個“巧”字,采用抽樣式檢查,學生互閱然后共同反饋等形式來了解作業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指導教學。
(4)分析歸納。通過分析歸納,了解學生的學情,掌握了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
三、作業設計的策略
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這決定了語文具有明顯的社會實踐性。農村中學生在家庭中與父母兄弟姐妹的對話,看電視、收聽廣播,參加各種交談、游戲活動,甚至旅游,觀察自然景物、社會現象、去超市購物等行為,無不關系到語文知識。因此,從語文特殊的角度出發,語文作業的安排就要大膽新穎,敢于創新。
(1)作業設計走出學校,走進學生生活。語文的課后及家庭作業要能激發情感,增強學習的興趣。例如,觀看電影、電視喜劇、幽默創作、組織文藝演出等。還可通過自發的活動去培養語文興趣,讓學生自己制定某些規章制度,發布廣告啟事,寫通知和書信。這些活動都能讓學生明白語文的實用價值,進而熱愛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
(2)作業設計關注自我,激發學生潛能。語文作業要多從聽說讀寫的角度去布置,并盡可能地提高效率。學習語言文字,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要把知識變成能力這是一個細微的內化過程,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操之過急。讓學生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有成功的體驗,這就是最高效的作業設計。
(3)作業設計注重啟智,提高思想覺悟。學生要把語文訓練納入長期的能力提升的軌道,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時運用自己所學的語文知識,聯系文本與社會現實,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思維和表達能力。文以載道,學習語文不是識字斷句,不是像孔乙己那樣會寫茴香豆的四種寫法,而是要明“道”,傳承祖國文化,做有用的人才。
教無定法,作業設計也沒有完美的捷徑,語文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因材施教,審時度勢,立足長遠,培養有用的、會學習、會生活的人才。教好學生不僅要有師德,更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農村語文教師也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融會貫通的學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何伯素,吳軍.中學語文教師手冊[M].南方出版社,2008.
(甘肅通渭常河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