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根海 譚甲文
摘 要:校地合作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之一,是應用型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地方高校依靠“校地合作”辦學模式,走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之路, 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建立學校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的開放式培養體系,是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實踐。
關鍵詞:校地合作;應用型本科人才;改革;實踐
“校地合作指的是院校與院校地理位置所處區域或相關區域范圍內的地方政府等部門的合作。校地合作既是學校開放辦學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種辦學模式,目的是為了處理好學校發展與地方政府、學校與市場的關系,從而為自身贏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多由地方上的師范專科學校、教育學院、廣播電視大學、教師進修學校、中等師范學校、職業學校等合并組建而成。學校辦學區位在省會城市以外的地市級,往往是區域內唯一的高等院校,一般都實行省市共管的管理體制,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特點。校地合作共建有助于地方高校牢固樹立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意識,面向地方經濟特色,培育特色學科和優勢學科,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一、校地合作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關系分析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近年來才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提出的一個新概念, 它是相對于理論型本科教育而言的。簡單地講,“‘應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作為地方類院校,地方性是學校的第一特征,地方特有的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產業特色是地方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校地合作辦學模式要求地方院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回報地方”,建立適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在學科專業建設上,加強應用性專業的調整和建設,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各類應用型人才;在產學研合作上,強調科研技術服務的應用性,為地方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等提供直接的科技文化服務和合作研發。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為地方政府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校地合作的基礎。“毫無疑問,地方院校的辦學特色應該體現區域經濟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體現區域經濟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體現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素質的綜合要求。地方高等學校的定位既是學校內部發展戰略的內容,更是國家和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內容。
在所有的定位中,人才培養類型與層次定位、服務區域定位(即高校服務區域范圍)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高等專科學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等重組、合并、升格而來, 其前身有著培養技術型人才的辦學傳統。但是升格后,與國內、省內等老牌本科大學相比,此類院校不但辦學歷史短、文化積淀淺、區域位置偏等先天條件不足,而且受學科建設、師資力量、生源層次、管理模式、教學水平、辦學傳統等方面的局限,難以培養出高層次、高水平的理論型人才。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從自身條件出發,揚長避短,本著發展自身特色、做大自身優勢的新路子,實施與老牌本科院校“錯位經營”的策略,走校地合作的新型辦學模式,培養“地方用得上、留得住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二、基于校地合作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改革
應用型本科人才是介于學術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之間的復合型人才。具體而言,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崗位,直接從事解決實際問題,維持工作正常運行的高級技術型人才。這類人才具有形成技術應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 具有較強的綜合應用各種知識和技能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相當的智力含量。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校地合作的核心基礎。
校地合作辦學最大的特色在于突破了高校在內部管理方面形成的封閉特征,引入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促使高校教學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的考核和評估機制與市場經濟接軌,與地方社會接軌,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市場化。校地合作辦學使地方政府真正認識到依靠科技發展社會生產力, 依靠人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校地合作辦學的理念下,地方政府積極參與高校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過程,并成為重要的決策參與者,配合高校對其發展定位、校園建設、學科建設、專業建設、人才建設、辦學特色等問題進行統籌規劃,使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相適應。校地合作有利于增強高校辦學、教學的應用性、地方性,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在培養目標上,要求培養職業道德優良、知識面寬、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較高創新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勝任某一專業崗位、適應某一崗位群、面向地方經濟建設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逐步建立和深化“校企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深化和完善“產學結合、訂單培養”和“半期理論、半期實踐”工學交替等多種模式。
在培養規格上,強調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第一,在知識結構上,具備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技術科學基本知識; 具有計算機和網絡方面的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方面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管理和人際關系知識;系統掌握必需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第二,在能力結構上,具備良好的基本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應用能力);系統掌握專業的基本技能;初步的創業能力、較強的就業能力和職業能力。第三,在素質結構上,注意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勤奮工作的職業道德素質;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從事本專業領域所應具備的專業素質。第四,將國家職業標準與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有機結合,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
在課程教學上,以“兩個滿意度”為指導。“以學生滿意度”優化課程結構,廣泛聽取學生意見與建議,突出專長課模塊的設置;以就業為導向,開設以研究為主的研究型課程和以實現與企事業單位無縫對接的創業性課程, 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特長來選修。以“行業、企業滿意度”調整課程設置,向用人單位調查、了解專業的知識結構、各方面知識的合理比例、各門課程開設的先后與銜接,構建以工作過程要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的課程體系。
三、基于校地合作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實踐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鼓勵高等學校適應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推動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指示精神,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抓住區域經濟發展的契機,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辦學效率。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應結合“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回報地方”的辦學理念,努力做到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為一體,融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為一體,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為一體,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文理通融、因材施教,堅持專博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
(1)“校企合作,以生為本”的人才培養新目標。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擔負著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重任,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必須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主要方向。校企合作要求高校做到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對接,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對接,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對接。
學校可成立由地方政府領導、校領導及校內外專家組成的“學科專業建設小組”,研究學校學科建設和地方產業的發展,引導學校拓展學科方向,打造特色專業,為地方經濟發展搭建人才支撐平臺。
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有相當部分只能在實際工作場所才能獲得,尤其是一些重要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某些難以言傳的經驗和應變方法,只有在現場環境中才能學到。所以,學校必須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學校與社會相結合,師生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地方院校要進一步貫徹“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的指導思想,根據地方經濟建設、企業發展的需要調整課程設置,培養當地企業急需的中高級人才。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應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按企業生產的自身規律研究學校的專業設置和教學模塊,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智能結構和智能類型,采用適合的培養模式,去發現學生的價值、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竭盡全力地為學生成才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
(2)“注重實踐、復合培養”——人才培養新機制。“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體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指出,應“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地方院校可根據“產學研合作”的需要,積極參與地方政府的相關規劃的制定,主動承擔一些產業尤其是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重大項目和課題,把“注重實踐、復合培養”作為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突破口。根據“產業+企業+專業”的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按照“與產業對接、與職場一體”的思路,走“以學為主,工學結合”的發展之路,形成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項目和任務為載體,以企業生產工藝流程為主線的工學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3)“產學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新途徑。產學合作的核心是教育,主體是學生,關鍵是結合,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社會與生產的適應能力。工學交替顧名思義就是課堂學習和生產崗位做工交替進行,通過工學交替模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企業文化、職業道德等方面的素質。“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就業有針對性,順利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變,縮短了就業鏈條,節約了就業成本,真正實現“零距離”上崗。二是用人單位能找到真正符合崗位需求的人才,解決了新進人員因“水土”不服,往往需要較長時間適應期的問題。
學校專業要對接地方產業,必須及時地掌握地方政府在想什么,要準確把握政府的產業規劃,依次在辦學中主動調整專業結構,以適應政府的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學校專業要對接行業企業,必須實施“走出去”和“請進來”策略,主管校領導和一線教師要走進企業單位, 靈敏感知市場動態,因時施教,擺脫人才培養的滯后痼疾;學校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應多向地方行業企業“借腦”,引入企業的參與和監控,一“出”一“進”為校企合作找到保障機制。
(4)“注重質量,以用為先”——人才培養模式新評價。應用性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本質屬性, 培養應用性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有兩個評價尺度:一個是學校內部的評價尺度,另一個是社會的評價尺度。學校內部的評價標準主要以學校培養的學生在整體上是否達到學校規定的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 而較少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社會評價則主要以畢業生的質量作為評價依據,同樣不太關注學生素質的發展。地方院校應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要求,“開展由政府、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通過注重實踐環節教學、加強校企無縫對接、開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型專業等措施初步建立科學的、多樣的、應用型的人才質量評價標準。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秉承著“把知識傳授給廣大的民眾,使他們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經濟、生產、社會、政治及生活方面的問題”的教育理念,通過走校地合作之路,積極探索、改革和實踐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目標、新機制、新途徑和新評價。
參考文獻:
[1]何根海,劉國慶.池州學院實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09(4).
[2]鮑道蘇.教育專家談地方高等院校改革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4-
11-02.
[3]麥茂生,呂力.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廣西大學學報,2008(1).
[4]教育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N].人民日報,2010-6-7.
(安徽池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