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強
【摘要】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學教師有責任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日常教學中從各環節入手,利用數學閱讀、教材特點、數學概念的產生、數學理論的形成、問題的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閱讀 興趣 產生 形成 交流 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41-02
幾年前,國家領導人看望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時,錢學森曾說:“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弊鳛榻處?,我們不能只滿足學生掌握了知識、考了高分數,還要目光放遠一點,有責任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自己嘗試著進行教學改革,不僅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同時,也為了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利用數學閱讀、數學萬花筒、數學史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通過教材中的數學閱讀、數學萬花筒,或介紹有關的數學故事,或結合所學習的數學內容介紹相關史料,以陶冶學生的科學品質,滲透創新意識。如在學習完加法之后,給學生介紹“+的由來”,“+”號是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到了17世紀才得到廣泛的使用。加法符號,開始使用的是英文plus(加)的字頭p。在德國,使用了相當于英語“and”(和)的詞“et”。隨著歐洲商業的繁榮,寫“et”也嫌慢了,為了加快速度,把兩個字母連著寫,因此“et”慢慢地變成了“+”。在學習了乘法計算后,讓學生計算:從1到100的自然數之和。介紹數學王子高斯的算法及其專心搞研究的故事,使學生受到了一次學習時要勤奮、專心的教育。
二、利用教材特點,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用愛心及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創造和諧融洽的氛圍,促進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李政道曾說:“學習怎樣提問題,這才是學問”。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多從正面激勵學生,使學生想問、敢問、會問、善問。在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面積時,我先將左腳鞋的輪廓畫在黑板上,叫一位學生也將自己的左腳鞋的輪廓畫在黑板上,讓學生把兩個的大小比一比,然后再讓學生比一比自己的數學書與語文書封面、兩個樹葉,從而在有趣的活動中認識了面積。再讓學生回憶學過的長度內容并與之類比,當時為了比較兩條繩的長短,我們學習討論了長度及長度單位、長度測量、長度計算、長度的應用。那么在面積中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讓學生嘗試著提出將要討論的問題(面積有哪些單位?面積將怎樣測量?面積將怎樣計算?學習面積有什么應用?)。
三、通過數學概念的產生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有著廣泛的應用性,學習若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學習時不但興趣高,而且可以自己創造出新東西。在四年級下冊教學“方程”概念時,我并沒有直接給出方程概念,而是讓學生探索、討論、命名。上課時,我端了一個天平,先拿出一個雞蛋,問學生它的質量怎樣表示?由于學生剛剛學完用字母表示數,很快就說出用x克或y克表示。我在天平的一邊放一個雞蛋和50克砝碼,叫一位學生在另一邊放砝碼直到天平平衡(共放了110克)。此時我讓學生把這個狀態敘述出來(雞蛋的質量+50克=110克),再讓學生用式子表示(x+50=110),接著再出示其他示意圖,學生分別寫出表達式4y=380,2z+200=2000等,然后讓學生觀察、比較,說一說這些新式子的特點(含有未知數、等式),并試著給它命名(有的叫平衡式、有的叫字母等式),從而認識了方程。
四、通過數學理論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唯有讓他們自己去嘗試;無論成功與否,嘗試都比不嘗試有益得多;其故就在運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輩子要運用的?!睂W生都有對未知事情探個究竟的好奇心,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放手讓學生嘗試嘗試。在三年級下冊教學長方形面積公式時,我先讓學生從學具盒里取出一些小方片,擺出長方形;然后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每人說一說自己擺的長方形的長、寬各是多少?面積是多少?討論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換種方式再擺一擺、說一說。最后全班總結、交流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這樣不但使學生對長方形面積公式非常熟悉,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及探究能力。
五、利用習題的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平時的習題課教學中,對于一個問題經常采用討論的方式,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以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四年級數學下冊總復習中有一題:“一只蝴蝶0.5時飛行3.9千米,一只蜜蜂的飛行速度是這只蝴蝶的2.4倍。這時蜜蜂每時飛行多少千米?”學生的討論熱情很高,說可以分布列式,也可列綜合算式3.9÷0.5×2.4或3.9×2×2.4。其中有一位學生說,蜜蜂的飛行速度是蝴蝶的2.4倍,那么半小時內蜜蜂飛行的距離也是蝴蝶的2.4倍,故也可列式3.9×2.4×2。
總之,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堅持抓住教材中的每一個小問題,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思考、討論,通過觀察、比較、類比等自己獲取知識,這樣不但使學生理解了數學、掌握了數學,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