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珺
【摘要】課堂是學生的陣地,教師只是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如何在信息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我們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作者經(jīng)過多年的小學信息課程教學發(fā)現(xiàn),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能讓學生學會如何溝通與合作,也能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大量的練習機會,激發(fā)學生學習激情,提高學生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也調(diào)動了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 合作學習 小組討論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44-01
學與教,學為主,教為輔。課堂是學生的陣地,教師只是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自主學習、參與學習的能力成了教學中的關鍵。那么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如何才能做到以學生為主呢?對此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一、合理科學的進行分組
講授《Windows對話框》一課時,因為對話框的打開方式,種類和里面的按鈕組件多種多樣。如何讓學生全面的了解對話框,掌握對話框里面的各種組件的操作,如果只是傳統(tǒng)的教師操作演示,學生練習,那學生學習起來會相對枯燥。于是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的方法。在分組的時候,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在平行班教學中不斷嘗試,改變分組的方式。下面列舉了教學中實施的三種分組方式。
第一次分組:隨機性劃分。按照目前座位的分組劃分學習小組,每6個人一個合作學習小組。這種劃分學習小組的方法優(yōu)點是教師容易操作,有利于各組之間的公平競爭,又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與更多同學合作的機會。但因為是隨機的,所以有些組教學效果卻不是很好,因為小組中各個學生的性格特點的差異和小學生的一些個性特點,導致有些學生因為和組內(nèi)成員關系不是很熟悉,因而影響了合作討論的效果。
第二次分組:自選性劃分。此次分組采取讓學生自由選擇組合的方法,學生可以和自己熟悉的好朋友組合成學習小組。這種自由選擇組合的方法使得同組學生之間的討論很融洽,學生的興致很高。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第一,學生自由分出的小組太多,不利于后面的討論結果的分享和總結。第二,如果同一小組的學生目前的學習基礎和掌握的知識都比較薄弱,那么就他們的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可能就會無法開展,或者效果不太好。
第三次分組:指令性劃分。此次分組先讓學生自由組合,但進行了小組人數(shù)的限制,每個小組的人數(shù)為6人。這樣共有6個小組,就解決了小組太多不利于討論結果的分享和總結的問題。學生自由組合完了以后,我根據(jù)學生的性別、興趣、能力、學習狀況、和其他組員的關系和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等方面進行合理搭配劃分學習小組。這種方式能保證組內(nèi)各成員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以及小組之間合理競爭的公平性。
通過以上的實踐,總結出在劃分合作學習小組的時候要遵循“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的劃分原則。組內(nèi)的學生應該各有特點,以便于合作學習,要考慮到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學習狀況、男女生的比例等等,一般以4—6人為宜,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合作學習,太多易亂,太少討論無法展開且問題也不好解決,而且每組人數(shù)過少導致的分組太多也不方便合作學習討論以后的知識的總結和分享。不同的小組之間總體水平應該相似,便于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二、教會學生相互合作
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和討論如果引導不到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一個學生包干;二,大家都不干;三,積極討論,無結果。然而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教師長期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yǎng),需要在日常教學中的精心組織,適時引導。
1.讓學生學會互助。在讓學生合作討論一個知識點結束以后,首先提問學習能力表達能力較強的同學,再提問一些相對而言暫時學習能力或表達能力較弱的同學。然后,讓學生再次討論商量,把組內(nèi)的討論的結果再次匯總。接下來再次隨機的叫同學起來回答。由于再次提問的不確定性,就促使學生之間必須要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小組內(nèi)智慧的碰撞,知識的共享,讓暫時弱勢的同學在優(yōu)秀同學的帶領下慢慢跟上學習的節(jié)奏,真正體現(xiàn)了合作學習的互幫互助。
2.讓學生學會分工。在分組教學時,給每個小組選定一個小組長,讓小組長和組員們一起根據(jù)各自的特長決定每個組員的分工。如擅長搜索的負責搜索圖片,擅長文字共組的負責文字的組織和排版,美術功底較好的負責版面的設計,word操作熟練的負責小報的整體架構等。教師要引導小組成員間要根據(jù)各人的能力、專長去使用多種途徑,共同完成任務。
3.讓學生學會求同存異,攻克難點。每個成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后,不可能想法都一致,這就需要討論,在不同想法中尋求共同的方向,求同存異,攻克難點,直到達成共識,形成解決方案。此外,在遇到爭議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爭議。爭議的目的是解決問題,不能變?yōu)榻鉀Q問題的絆腳石。還要讓每一個學生正確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自覺對集體負責,主動參與討論學習,克服消極等待或依賴別人的思維惰性。
三、合理評價,及時激勵,提高學生積極性
得到老師的贊揚,受到其他同學肯定,這是每個學生積極學習的潛在動力。及時、恰當?shù)卦u價學生、鼓勵學生,可以使學生深受鼓舞,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評價時既要注意學生合作學習或是自主自學中的優(yōu)秀表現(xiàn)和有效做法,讓全班同學從其他同學身上學習到合作和自主學習的方法。也要指出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讓學生有更大的提高空間。其次,在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時,在肯定集體勞動成果的同時也要注意個人的評價,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小組這個集體中的價值,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他才會有繼續(xù)努力的積極性。在評價時,可以通過加星或加分的精神獎勵來激勵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當星或分數(shù)達到一定數(shù)量時,可以答應學生的一個請求,或者獎勵一個物質(zhì)獎勵等等。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讓學生有學習的動力,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構建學與教的課堂,師與生、生與生的多邊互動,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教師應該加強研究,努力探索,不斷積累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經(jīng)驗,真正的還課堂給學生,為學生今后的人生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冬金.淺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小組合作的有效性[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2):31-32
[2]王斌. 談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有效性[J]. 學周刊,2012(1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