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微型金融在我國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形式,微型金融在解決“三農”、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完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等方面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國微型金融尚不完全成熟,其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本文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微型金融發展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對如何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要求,構建微型金融體系,充分發揮出微型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的作用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微型金融 發展模式 分析 思考
微型金融是向低收入群體以及微型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是在傳統正規金融體系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金融方式。自從2006年孟加拉銀行家因開創孟加拉鄉村銀行并十多年堅持不懈努力為孟加拉窮人脫貧提供金融服務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微型金融已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探討。我國的微型金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最初的探索和嘗試,到如今已經成功推廣開來并蓬勃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微型金融尚不完全成熟,其在我國各地區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倘若此類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必會制約我國各地區微型金融的發展。因此,如何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微型金融發展模式,引導其科學、合理、健康發展是一個值得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一、微型金融概述
微型金融(Microfinance)是向貧困人口、低收入群體以及微型企業提供的貸款、儲蓄、保險與租賃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務,是在傳統正規金融體系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金融方式,其本質上是普惠金融體系理念的實踐。1976年,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國發起成立了孟加拉鄉村銀行,該銀行以扶貧為主要目的,服務客戶群主要為鄉村貧困人口,致力于解決鄉村貧困人群金融服務問題,由此拉開了微型金融時代的序幕。20世紀80年代,微型金融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興起;9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已成為傳統正規金融體系的一個有益補充。
微型金融機構(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即為致力于向無法從正規金融體系中獲得金融服務的貧困人群和微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因此,廣義的微型金融機構的概念既包括專業從事微型金融服務的組織機構,亦包括涉足微型金融服務領域的傳統正規金融機構、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
我國微型金融的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輔以后期發展起來的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格局。
二、區域微型金融發展模式分析
目前,微型金融在地方上得到了較快發展,在解決地方“三農”、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完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等方面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
(一)國有商業銀行的小微金融支持模式
1.信貸支持模式。近幾年來,各國有商業銀行逐步提高小微金融的比重,從政策方面來看,相關監管部門要求國有商業銀行小微企業的貸款必須滿足兩不低于。即增量不低于上一年度的數量、增速不低于前一期的增長水平。從外部競爭壓力來看,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銀行通過信貸利差獲取收入為主的利潤增長模式將會面臨很大挑戰,國有商業銀行必須調整資產結構和信貸結構,進一步擴大信貸覆蓋范圍,加大對小微企業貸款的投入力度,從而彌補由于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利差縮小的影響。外部的壓力和內部的改革動力促使國有商業銀行積極發展面向小微企業的以貸款為主的金融支持。截止2014年9月末,保山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27.16億元,比年初增加5.67億元,增長26.4%;同比增加7.2億元,增長36.09%。其中:微型企業貸款余額達2.11億元,比年初增加0.33億元,增長18.8%。
2.金融服務模式。相對于其他金融機構,國有商業銀行具有網絡技術先進、金融產品豐富、資金實力較強等較多傳統優勢。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為國有商業銀行提高小微金融服務水平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和基礎。各國有商業銀行通過建立專業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專業化、全功能的金融服務,有效降低了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緩解了小微企業信貸需求矛盾。2014年以來,保山市各國有商業銀行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深入開展融資便利化行動,共同搭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為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提供政府增信服務,進而較低企業的融資成本。目前,全市企業簽訂的意向性貸款協議中,共有66戶企業成功獲得后續貸款,貸款金額達17.89億元,意向貸款落實率達80.32%。
(二)農村信用社商業性小額信貸模式
1.農戶小額貸款模式。目前,保山轄區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貸款業務主要以農戶農林牧漁業、農戶生產經營、農戶生活消費類貸款為主,并堅持“小額、流動、分散”的規則進行運作。各農村信用社可以根據社內資金狀況、當地經濟狀況以及農民的生產經營收入等情況自行決定小額貸款的額度,其貸款利率可在央行貸款基準利率基礎上進行適當優惠。同時,對超過農戶小額信貸限額,借款人又無法提供有效抵押、擔保品的農戶貸款,信用社可采取3至5戶農民聯保的辦法發放貸款。農戶小額貸款模式有效地簡化了貸款手續,使農戶能夠在規定的信用額度范圍內隨時可以獲得貸款,節省了傳統商業貸款活動中的多種交易成本,極大改善了農戶的貸款環境,其業務規模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截止2014年9月末,保山轄區農村信用社農戶貸款余額達78.2億元,比年初增加9.1億元,增長13.17%;同比增加6.64億元,增長9.28%。其中: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達26.76億元,比年初增加8.37億元,增長45.48%。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占其農戶貸款的比重達34.22%。
2.小企業貸款模式。目前,保山轄區農村信用社小企業貸款主要有小企業信用貸款和小企業聯保貸款兩種模式。其中:小企業信用貸款是指基于小企業信譽發放的貸款,小企業聯保貸款包括一般聯保貸款和特殊聯保貸款。一般聯保貸款是指由多個小企業組成聯保組并簽訂協議,在借款人不能按約償還貸款時由聯保組成員承擔連帶責任的貸款;特殊聯保貸款是指由多個小企業共同出資設立風險基金、設定還款責任和損失風險補償機制,由貸款人對聯保的小企業發放的貸款。近幾年來,保山轄區農村信用社針對小企業融資需求“短、頻、急”的特點,積極簡化貸款流程,不斷優化信貸投向,重點加大對有效益、有市場、競爭力強的小企業貸款支持力度,切實提高小企業信貸服務效率。截止2014年9月末,保山轄區農村信用社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32.41億元,比年初增加6.98億元,增長27.42%;同比增加9.26億元,增長39.99%。其中:微型企業貸款余額達7.31億元,比年初增加1.52億元,增長26.28%。其貸款投向主要以農林牧漁業、農產品加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
(三)專業化微型金融機構小額信貸模式
1.小額貸款公司模式。一是小額貸款公司機構發展迅速。從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引進和推行小額信貸扶貧模式。經過多年地探索與實踐,我國小額貸款公司在有效配置金融資源,引導資金流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改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促進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自設立小額貸款公司政策出臺以來,保山市小額貸款公司發展速度較快,金融地位不斷攀升,小額貸款公司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發展成為地方金融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截止2014年9月末,保山市共成立了23家小額貸款公司,其中隆陽區7家、施甸縣5家、昌寧縣3家、騰沖縣5家、龍陵縣3家,機構數量較2009年增加了19家,從業人員總計237人。其投資者全部由企業法人和自然人組成。小額貸款公司的成立增強了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力度,特別是加大了對地方“三農”、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的支持,較好滿足了社會各行業對信貸資金的需求。二是小額貸款公司業務發展較快。自保山市轄區內小額貸款公司成立以來,業務發展迅速,以其優質的服務態度、合理的利率水平、適當的貸款額度及靈活便捷的貸款方式積極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成為了“三農”、中小企業融資的一個良好渠道。與此同時,小額貸款公司占總貸款的比重穩步提高,在解決縣域中小微企業、農戶、農村經濟組織金融需求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攀升。截止2014年9月末,保山轄區22家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達9.46億元,比年初增加0.93億元,增長10.96%。小額貸款公司貸款占全市貸款的比重達到了2.17%。截止2014年9月末,保山轄區22家小額貸款公司累計發放貸款10.72億元,累計收回貸款9.92億元。
2.村鎮銀行模式。一是機構實力不斷增強。我國村鎮銀行于2007年開始進行試點。保山市村鎮銀行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比較快。目前,保山市轄區共成立了2家村鎮銀行,合計注冊資本達9000萬元,從業人員49人。保山市轄區2家村鎮銀行自成立開業以來,就憑借靈活的機制和高效的決策獲得了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自身實力也得到不斷增強,有力地支持了地方“三農”經濟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截止2014年9月末,保山市轄區2家村鎮銀行資產總計達5.81億元,比上年增加0.29億元,增長5.33%;所有者權益達0.9億元,比上年增加936萬元,增長11.63%。二是業務穩步發展。保山轄區2家村鎮銀行自成立以來,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積極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斷改善經營理念,積極開拓客戶市場,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各項業務呈現出穩步發展的良好趨勢。截止2014年9月末,保山市轄區2家村鎮銀行各項存款余額4.58億元,比年初增加0.28億元,增長6.61%;各項貸款余額3.24億元,比年初增加0.16億元,增長5.28%;存放同業款項1.69億元,比年初增加0.31億元,增長22.5%;銀行承兌匯票新增1798萬元。
三、區域微型金融發展模式制約因素分析
近幾年來,微型金融在地方上得到了較快發展,從最初的探索嘗試到如今的廣泛推廣與蓬勃發展,已展現出了微型金融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由于我國微型金融尚不完全成熟,其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倘若此類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必會制約微型金融日后長足的發展
(一)國有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服務模式制約因素分析
目前,從國有商業銀行機構分布來看,部分國有商業銀行主要設立在地市級區域,沒有實行縣域全覆蓋,僅有少數網點設立在鄉鎮區域。從業務發展情況來看,在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前提下,各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受到了相應調控,信貸投入面臨著宏觀調控政策的擠壓。在信貸規模和節奏調控下,各國有商業在信貸投放上普遍實行擇優放貸策略。即信貸資金更多地集中于規模大、資信等級較高、效益較好的少數企業,而絕大多數規模不大、資信不高、初創型、公益型的小微企業通過信貸資金融資將面臨著較大困難,信貸融資將產生擠出效應。截止2014年9月末,保山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占其貸款的比重僅為13.29%,占其企業貸款的比重僅為22.59%,占比較低。
(二)農村信用社商業性小額信貸模式制約因素分析
一是信貸支農功能有待進一步強化。從信貸支持的實際情況看,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信貸資金呈現出了“一降四增”的變化,即傳統農業信貸資金需求下降,農業產業項目信貸需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信貸需求、農村消費信貸需求逐年增加,信貸資金需求額度增大。面對多層次、個性化農村信貸需求,農村信用社的適應性和應對性明顯滯后,信貸支農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延伸。二是部分信貸資金偏離信貸支農的經營宗旨。目前,各農村信用社都開展了銀團貸款業務,其貸款投向的行業絕大多數是水利建設和管理、機場建設、房地產業、旅游業等非涉農領域。信貸資金向非農產業轉移,既帶來一定的風險,又背離了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經營宗旨。截止2014年9月未,保山轄區農村信用社非涉農貸款余額達26.63億元,占其貸款的比重達19.12%,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專業化微型金融機構小額信貸模式制約因素分析
一是資金來源渠道狹窄。根據現行政策規定,小額貸款公司“只貸不存”,在前期貸款放出后,后續資金沒有或很少的情況下,只有靠回籠資金才能繼續放貸。而小額貸款公司籌資方式主要是增資擴股,吸收資本金。由于小額貸款公司出資人大多為私企業主,且增資擴股必須一年以后才能考慮,在目前外部融資難度增加、企業利潤下滑的環境下,小額貸款公司繼續增資擴股將存在一定的困難,資金來源受到制約。二是貸款風險掌控難度較大。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機構服務“三農”及小微企業的職能定位,決定其客戶資源的弱質性和信貸風險不可控性。農戶以種植和養殖業為主,農產品生產周期過長,結構調整難度大,抗風險能力差,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其承受能力極弱,難以承擔經濟上重大損失的風險,使小額貸款公司貸款運行中存在不可預見的風險。同時,小微企業生產技術含量普遍較低,市場競爭能力差,一旦行情不利,極易出現虧損,影響還貸能力。
(四)微型金融發展外部制約因素分析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小額貸款公司不屬于金融機構,由于沒有《金融業務許可證》,貸款抵押物不能辦理他項權證,經營風險較大。除此之外,小額貸款公司不僅不能享受國家對面向“三農”和小微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給予的稅收、費率、財政補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甚至連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的稅前扣除政策也得不到執行,使得部分小額貸款公司不愿再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二是監管制度有待完善。從小額貸款公司的監管情況來看,目前,小額貸款公司由多方部門同時進行監管,事實上多方監管往往由于權責不清而使監管處于多方部門交集的真空地帶,這種監管模式長遠來看弊大于利,將嚴重制約小額貸款公司發展。
四、區域微型金融發展模式的路徑分析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微型金融發展已展現出了自身特點,同時也暴露出制約其發展的一些問題,基于對區域微型金融發展的研究,對如何實現微型金融的發展與創新,實現其持續有效為弱勢群體服務的根本目標和宗旨,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微型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擴大微型金融覆蓋范圍。鼓勵微型金融機構不斷擴大縣級及縣級以下地區的營業網點數量與覆蓋范圍,并加強向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傾斜,減少微型金融機構空白的鄉鎮數量,逐步改善微型金融區域性不均衡的發展狀況。二是推進微型金融組織機制創新。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大力支持非政府組織開辦的小額信貸機構、政府主導的扶貧性的小額信貸機構和商業性的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三是因地制宜。各微型金融機構在擴大營業網點和金融服務覆蓋范圍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環境、政策環境、服務對象的貧困程度、目標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來選擇業務開展模式和產品設計。
(二)積極推進微型金融商業化進程
一是不斷提升國有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服務水平。各國有商業銀行要不斷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既要重點關注產品有市場、技術含量高、綜合效益好的大企業,更要關注產品有潛在市場,經營前景樂觀,但效益暫時欠佳的小微企業。既要對地方的重點產業給予信貸支持,又要對有發展潛力和涉及民生領域的產業給予合理的信貸支持。二是積極創新小微金融產品。各國有商業銀行要結合小微企業資金需求“短、頻、快”的特點,積極創新適合小微企業的信貸產品,切實緩解小微型企業的融資困難,同時,加快商業承兌票據的推廣和使用,拓寬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
(三)拓寬微型金融機構融資渠道
一是積極拓寬小額貸款公司的合法資金來源。為彌補小額貸款公司“只貸不存”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小額”貸款盈利低的缺陷,建議放寬從銀行業金融機構融入資金的限制,增加融資銀行數量,提高融資比例或額度,享受銀行業拆解利率優惠。對于那些經營優惠的小額貸款公司,可逐步向其開放金融市場,拓寬其融資渠道。二是增強村鎮銀銀行資金實力。建議明確村鎮銀行的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資格,或者由政府成立一個專門的資金拆借公司,專門針對村鎮銀行提供拆借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可適當提供一些財政專戶和行業系統大戶入存村鎮銀行,以增強村鎮銀行資金實力和提升示范效應。三是建立和完善微型金融機構融資支持體系。人民銀行應繼續加大對微型金融組織支農再貸款的支持力度,各級政府和監管部門應支持和鼓勵微型金融組織獲取民間資金的加盟,適時合理放寬對小額貸款公司改制升級為村鎮銀行的嚴格限制標準,適當放寬村鎮銀行準入限制,為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拓寬融資渠道開辟新出路。
(四)加強微型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
一是加強信貸產品創新。各金融機構應深入了解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實際需求,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設計出在貸款額度、貸款期限、還款機制等方面更加靈活的產品,并增加信貸產品的種類。同時,可以通過將不同種類的信貸產品進行組合,為客戶提供創新的綜合信貸產品。二是構建多元化的微型金融產品體系。隨著小額信貸發展的日益成熟,可以考慮將微型保險、金融租賃、基金等業務引入微型金融市場,促進微型金融服務的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通過貸款、銀行卡、存款、保險、基金等多種金融產品的優化組合,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微型金融業務和組合產品。
參考文獻
[1]焦瑾璞.微型金融在中國.北京.中國金融.2014.3.
[2]樊志剛.微型金融的大行實踐.北京.中國金融.2014.3
[3]劉磊,潘美麗.基于包容性增長的我國微型金融發展的對策研究,北京,農村金融研究,2012.12.
[4]李新,楊苗苗.我國微型金融深化發展路徑探討,武漢.武漢金融.2009.11.
作者簡介:范應勝(1978-),男,云南保山人,經濟學學士,經濟師,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保山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經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