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實施之下,語文教學不再是單一的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這樣勢必要求語文教師在備課、授課以及對學生的評價上做出相應的轉變,以更好地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有創造力的人才。那么新課標下,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具備哪些教學素養呢?筆者認為新時期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大膽實踐大語文觀念和課堂互動觀、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材、學生與教材三組關系、實現備課為讀書、教師為伙伴、講堂為學堂、提問為探究四個轉變。
【關鍵詞】語文教學 新課標 教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93-01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那么,對于中學語文教師來說,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教學素養呢。
一、要注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在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把語文教學狹義地理解為備課和寫教案,認為備課就是為課堂預先設定傳授內容、傳授過程、甚至是傳授效果,而筆者認為這樣的備課往往是以教師的閱讀感受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甚至把教師自己的閱讀感受設置為教學目標,進而把它們強行灌輸給學生,這同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課堂教學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師生在教學中應該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是相沖突的。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動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被動者;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是接納知識的容器;教師是主人,學生是機器。筆者認為這種教學理念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
在筆者看來,語文教學必須更加注重語文的人文性,要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成為真正的人!教師在備課時,所設計的教學步驟、教學問題都必須“以人為本”,要更加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更加關注學生是否全面和諧地發展,是否具備獨立人格,要使學生擁有明確的生活目標、高尚的審美情趣,要引導學生對人的道德、審美、價值和文化進行正確的理解,從而體現備課內容的人文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權,而不能“一言堂”;要重視和關愛中差生,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樂;要和學生平起平坐,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學生也可以質疑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合作、探究、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關系,從而體現出教學過程的人文性。在對學生的評價上,要盡量看到學生進步的一面,多鼓勵,多表揚,多肯定,既要做他們學習的伙伴、指點者,還要做他們心靈上、精神上的朋友,要讓他們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有意義的事情,在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健康成長,收獲友誼、人生經驗等等,從而體現出效果評價的人文性。
二、實踐兩個觀念——大語文觀念和課堂互動觀
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還要實踐兩個觀念,即大語文觀念和課堂互動觀。
語文界有一句經典的名言: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也就是說,要高度關注生活,因為生活處處有語文。這里的“關注生活”可作兩方面的理解——關注書籍生活和關注現實生活。要引導學生走進經典,思考經典,叩問經典。教師可指導學生開展讀名著活動,讓學生自選書目、自己確定寫作內容,作一回讀書的主人。并要求學生寫出富有個性的讀書筆記來作交流、展覽;要引導學生關注時文,并及時向他們推薦最新的好文章,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既有縱深的歷史文化感,又有前沿的時代感。總之,要通過教師的搭建,為學生營造濃郁的書香氛圍。這是大語文觀的第一個含義——關注書籍生活。
筆者認為,大語文觀的第二個含義是關注現實生活。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關注現實中的熱點問題,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關注時尚流行文化,以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審美觀;關注報刊、廣告、影視作品,以培養學生從鮮活的生活中提取知識營養、人文營養的能力;關注民風民俗,以培養學生熱愛故鄉珍視傳統文化的感情。在當今這個信息十分發達的時代,學生在很多社會實踐中都可以直觀而形象地學到語文。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學參考書,而應該讓自己的視野開闊一點,要把學生推向生活這個大舞臺,從而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作為教師,應該把自己的生命和學生的心靈相融,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要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就是要用自己的智慧,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友善的互動課堂,讓學生在互動課堂上圍繞教學目標自由活動,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發掘自己的潛能,鍛煉自己的能力。
三、處理三組關系——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材、學生與教材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時間多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備課的投入可以減少了,恰恰相反,教師在備課時投入的時間是增加了。以往備課中所說的“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參”三要素,是一個也不能少,而且要很好的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教材和教參一旦確定,就相對穩定,而學生卻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個發展的人,所以在備課時,教師應認真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材、學生和教材這三對關系,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這一橋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要在教學環節的設置、課堂組織方式的確立等方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搞生搬硬套的牽引。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指教師僅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伙伴與指點者,學生學習效果的肯定者、欣賞者;而不再是權威、霸主、監督者、發號施令者。教師與教材的關系是指教師要掌控教材,超越教材;要入乎教材,又要出乎教材;要巧妙自然地將課內與課外很好地銜接起來。學生與教材的關系是指要培養學生將課內知識牽移到課外的能力,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大膽地對課本進行取舍,要果斷地將學生喜愛的文章引進課堂,要讓學生走上講臺,當一回教師。
四、實現四個轉變——備課為讀書、教師為伙伴、講堂為學堂、提問為探究
筆者認為,新時期,語文教師還應實現四個轉變:變備課為廣泛讀書,轉變教師角色,變講堂為學堂,變簡單提問為共同探究。在新課標下,教師的備課就是為教學準備的過程,教師的學習、生活都應該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因此教師自身的素養極為關鍵,大量的閱讀是教師上好語文課的必要前提。在新課標下的備課,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這樣的備課才能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筆者認為,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信息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非常的廣泛,學生完全有可能獲得比教師更多的知識。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所設計的教學環節、教學問題應該是多一些開放,少一些封閉,真正把講堂變為學堂,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達到師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語文是一門比較模糊的學科,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是開放的,對學生的回答也應該是開放的,不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對于學生有失偏頗的答案也應該想想是否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對于原則上的問題當然是應該予以糾正的。總之,在課堂提問上,教師要俯下身去,參與學生的討論,要允許不同聲音的出現。
參考文獻:
[1]尹民.中學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論[D].陜西師范大學,2013
[2]魯金才.中學語文教師的素養培養之我見[J].中學語文,2014(09)
[3]胡劍鋒.論新時期中學語文教師素養的提高[J].讀與寫,2013(11)
作者簡介:
袁長遠(1961.08.05-),男,漢族,湖北麻城人,中文本科,中學高級教師,初中語文教師,黃岡市語文骨干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中學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