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雨
[摘要]清末中國與日本明治時期均屬于兩國社會及教育變革之關鍵期,然則其音樂教育通過向西方學習的變革后,結果卻大相徑庭。文章通過分析其原因,望能對當今音樂教育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音樂教育;明治維新;戊戌變法;比較研究
中國的清末民初與日本的明治維新時期,同屬于兩國教育邁入近代化的重要時期,可視為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開端。然而日本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的速度卻大大高于中國,其原因值得思考。
一、主動性與被動性
(一)西方教育的主動入侵
隨著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1842年,在華英美人士開設的禮遜學堂中的音樂課,成為現知中國土地上最早的音樂課。1881年1月,中國近代出現的第一所大學——登州文會館為教會學校。在教會學校的音樂課中,我國培養了一批近代音樂教育力量,更造就了一批“新舊并蓄”的人才,既通“四書五經”,又曉西方宗教、歷史、哲學等西學的新人才。我國近代學校的音樂教育啟蒙老師為教會學校,為西方國家伴隨著鴉片戰爭后攜帶文化的主動入侵。1872~1875年,在有識之士的幾番周折和努力下,派出了中國最早的留學生——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然則受到清政府內部頑固守舊分子的阻礙最后不得已告終。縱觀中國近代派選留學生上,學習范圍局限于船舶、制造、駕駛、算學等實用軍事學科,沒有關注到西方國家先進的文化及社會科學,這時受局勢所迫被動地學習西方以達自救目的的功利主義學習,社會科學為忽視部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音樂教育實則是西方國家的主動入侵,我方的被動接受使然;更由于近代中國被迫走上留學之路,沒有達到全社會呼吁變革的主動性,導致了對教育變革的不徹底性。
(二)對西方教育的的主動探索
在走向西學的道路上,日本則更具主動性。1853年7月8日,美國艦隊闖進了日本東京灣,使得民族深陷危機局勢之中。1857年幕府設置了洋學教育機構,藩主及一大批有識之士一同為西行留學作準備。1862年幕府派出首批留學生開始了向荷蘭學習階段,1863年起有派往英國、美國的留學生,更有自發出國留學的有識之士。1866年4月8日,幕府更發出允許人們自由到海外貿易與留學的命令。1868年,建立了明治天皇的維新政權后,真正步入近代化階段。1872年,政府正式頒布的《學制》開啟開始了教育西化的道路。不同于中國的是,早在幕府末年,日本向西方學習的領域就囊括了除軍事外的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1879年頒布“教育令”,并建立“音樂調研所”推進近代化的學校音樂教育;伊澤修二前往美國學習音樂,回國編寫了《小學唱歌集》,使得日本近代音樂教育真正步入正軌。1880年,美國音樂教育家梅森應邀擔任“音樂調研所”的音樂教師,為日本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教材編寫和師資培養作出了貢獻。
二、“嫁接式”與“移植式”
(一)“嫁接式”的日本近代音樂教育
1872年,新學制頒布后,伊澤修二赴美國師范學校學習使日本學校的音樂教育才開始走上了正軌。日本的音樂教育模式并非原封照搬西方國家的教育模式,而是正確把握本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平衡關系。伊澤修二所設的音樂調研所的任務為:“第一、將西洋樂和日本音樂相‘折衷(調和),創作新的歌曲;第二,培養振興‘國樂的人才;第三,推進各學校音樂教育的實施。”“明治二十四年(1891)的小學校教則大綱中明確指出:歌詞及樂譜,盡量擇用與本國古今名家有關之作,也就是說要兼顧自己民族與他民族的傳統,用本民族與外來音樂中的優秀作品教育人。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日本的學校唱歌運動遵循著伊澤修二的折衷思想,即主張學習西方音樂的同時也學習日本雅樂、箏曲、俗曲等傳統音樂。”明治中期出現的音樂教材《普通小學讀本唱歌》,其中歌詞全部來自小學《國語》教科書的韻文教材,旋律全由日本人作曲,后被稱為“文部省唱歌”,至今仍編入小學學校音樂教材中。
(二)“移植式”的中國近代音樂教育
在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學堂奏定章程》全盤學習日本已建立的學制。早在1898年,康有為在《請開學校折》的上書中提出設立樂歌課的要求,其中提出:“遠法德國,進采日本,以定學制。”以日本音樂教育為范例的改良活動大力開展,其音樂教育的目的為飽受凌辱后中國人極力自強的功利主義心理,錢仁康先生有關學堂樂歌的一項考證式研究表明,目前所見有數十首學堂樂歌曲調來源于二十首日本歌曲。在沈心工、李叔同等一批留日學者對日本音樂的全盤肯定及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否定態度。清末民初學堂樂歌大多選用歐美流行歌曲及日本學校歌曲作為樂歌曲調。對外來音樂文化的全盤肯定及對自身民族音樂文化的全盤否定,表現出在當時的中國學者在經過西方列強的沉重打擊后對自身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性。一方面將造成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傳承的缺失;另一方面則使全盤西化的音樂文化更難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融合,加劇了近代學校音樂教育建立的難度。
三、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音樂教育改革
(一)自上而下的音樂教育改革
日本從幕府時期就由統治者及藩主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甚至在19世紀30年代時,藩主就私下與西方諸國交往,新式教育在強藩中早已萌芽。明治政府建立后,日本成為了中央集權統一的國家,至上而下的改革將能進行得更加順利,教育可通過立法和宣傳得到推廣及普及。再者,國家補助國民教育經費,為教育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1872年9月,明治政府正式頒布了《學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統一的學校教育系統。音樂教育方面1879年由統治者建立了“音樂調研所”,用于培養音樂師資和音樂家,同時成為西方音樂教育文化的輸入窗口。1891年文部省頒布《小學校教則大綱》,雖然此時的音樂課仍為“加學”(選擇)的科目,但大綱中已經包括了音樂教育的功能目標和教學的內容及方法。
(二)自下而上的音樂教育改革
由于在封建機構的框架中,中國的洋務運動帶來了新式教育的萌芽,變革的細胞并不是自上而下地發生每一階層的,而是地方性、階層性的活動,造成新式學校的經費來于學校所附屬的洋務機構,沒有固定的資金。1898年康有為在《清開學校折》中提出了開設音樂課的建議。1902年梁啟超在《飲冰室談話》中強調了音樂的功用及唱歌課為學校不可或缺的課程。梁啟超提出:“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今日不從事教育則已,茍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玩玩不可闕者。”在康、梁二人位代表的社會學者的鼓動下,產生了一批自發求學日本的音樂教育家,以沈心工、李叔同為代表的一批留日音樂教育家為學堂樂歌注入了重要的力量。1903年2月,沈心工留學歸來在南洋公附屬小學創設了唱歌課,在課程中設置了樂歌課,成為我國最早正式設有音樂課程的一所學校,造成全國性的影響。1904年4月,曾志志編著的《教育唱歌集》為中國近代最早出版的音樂教科書之一。同年5月,沈心工編寫的《學校唱歌集》在學校音樂教育中適用甚廣。1903年曾志志在《江蘇》雜志發表了《樂典大意》和《唱歌教學法》,論述了音樂理論研究觀點。1909年頒布的《修正初等小學課程》中規定初等小學堂開設“樂歌”課,但當時的音樂課仍屬于“隨意課”;直到1912年民國建立后,音樂課才一改“隨意課”的地位。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出現是在有識之士從思想的傳播,到身體力行,到付諸實踐的自發性行為。不同于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國則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動力促成了中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
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期由于接受西方文化的態度不同、學習西方文化的定位差異及政府的改革力度都促成了在這場教育變革的行動中成效。最終的原因當歸結于中國傳統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保守特性及在特殊局勢下將教育視為自救的功利主義心理。望能以此為鑒,在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借鑒和學習西方音樂教育模式過程中注意恰當的自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