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 張應燕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越來越不拘泥于傳統的閱讀方式。而在最近幾年,日益精進的數字媒介設備和發達的網絡,把使用數字媒體閱讀變得越累越普通,越來越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我們閱讀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數字媒體閱讀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其不同于紙質閱讀的閱讀方式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得出了大學生數字媒體閱讀行為的基本情況。
【關鍵詞】數字媒體;數字閱讀;大學生;閱讀行為
![]()
閱讀是人從符號中獲得意義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和心理過程,也是信息知識的生產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實現的一種信息知識傳遞過程。這里的文本就是閱讀的媒介,閱讀需要通過一定的閱讀媒介才能實現。縱觀閱讀的歷史與現狀,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這就是隨著閱讀媒介的變遷,使得人類閱讀行為得以進行的文本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人們的閱讀方式也會隨之而不斷變化。
一、研究理論
1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概述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站在受眾的立場上,通過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滿足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類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同傳統的訊息作用于受眾的思路不同,它強調受眾的作用,突出受眾的地位。該理論認為受眾通過對媒介的積極使用,從而制約著媒介傳播的過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個人的需求和愿望。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產生是傳播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之前傳播研究大多站在傳播者的角度,就傳播者如何影響受眾行使用與滿足理論則把研究焦點轉移到了受眾身上。傳統的理論認為媒介在傳播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是說服受眾,受眾是被動的,而“使用與滿足”研究把受眾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是有特定需求和動機并得到滿足的過程。
2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發展及觀點
從時間上來說,使用與滿足的研究大致經歷了傳統和現代兩個時期。隨著美國傳播學自身的發展,“使用與滿足說”所得以產生的理論背景和推動力更為充分,而它的出現也使效果研究、受眾研究以及相關的媒介內容研究發生了重要的轉折。
3閱讀動機理論
人們的一切行動總是從一定的動機出發的,并指向于一定的目的。目標分為以下三種:內在的和有意識的,內外交互作用的,外在的或無意識的。閱讀心理是閱讀行為產生的動力因素,又稱閱讀動機。大學生的閱讀動機來源有兩種:外因和內因,大學生的生活環境都一樣校園生活,外因差不多,這表現在不同的大學生可以有不同的閱讀動機,而同一個大學生也可以同時存在著幾種動機。大學生的閱讀動機有直接間接之分。直接閱讀動機與閱讀活動直接相聯系,它是由對閱讀的直接興趣,對閱讀活動的直接結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這類動機比較具體具有實際效能"間接閱讀動機與社會意義相聯系,是社會要求在學生學習上的反映,大學生中多數是為了學習而閱讀,有一個遠景規劃,這一動機一旦形成,就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能在較長的時間內起作用。
二、大學生數字媒體閱讀現狀的調研數據與分析
約55%的大學生是喜歡數字閱讀的,70%的大學生認為使用數字媒介閱讀會節約資源利于保護環境,約76%的大學生認為數字媒介閱讀的收費便宜,約77%的大學生認為數字媒介閱讀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同時約79%的大學生認為數字媒介的輻射對人體有影響,約有60%的大學生認為數字媒介閱讀信息雜亂,搜索服務不夠優秀,約有67%的大學生認為數字媒介閱讀容易讓人分神,不適合精讀。
而從中我們可以分析得出:大部分人認為數字閱讀既保護環境又節約資源。而且易于保存,收費便宜,可以很好地利用碎片時間。但同時對于數字閱讀的缺點也是絕大部分大學生認為不能很好接受的。數字媒介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現在的情況并不是最完美的。數字媒介的生產廠商仍需要對產品進行改進,創新,使用戶得到更完美的體驗,從而吸引更多的用戶。
1閱讀時間呈上升趨勢
在使用數字媒體閱讀后,大部分大學生的閱讀的總時間是增加了的。而且數字閱讀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現在手機、電腦的使用量在不斷增大。它們具有很多的便捷性、實時性。這對閱讀時間的增加有著很明顯的作用。當然,這也和現在的社會節奏有關。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紙質書這種適合慢節奏的閱讀媒介或許越來越不太適合人們的快節奏生活。更多的人愿意直接使用數字媒體閱讀。這也是導致數字閱讀時間增大的原因。
2瀏覽式閱讀以及娛樂目的性閱讀呈主流
在使用數字媒介閱讀時,大部分的人不能過于專注的去讀一些內容,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這與數字媒介本身的屬性也有關系,現在大學生的主流數字閱讀工具還是手機和電腦,在用這兩者進行閱讀時,難免會受到其它不可抗拒的干擾。而且在使用數字閱讀時,許多人讀不了多久就會眼睛發脹,頭腦發昏,這使得閱讀很難持續下去,更別說深度閱讀了。所以瀏覽式的閱讀在數字閱讀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筆者認為主要的解決辦法還是閱讀設備的改進與完善以及專門用于數字閱讀設備的普及。
在閱讀內容傾向方面,以娛樂性、實用性為目的的閱讀占據著極大的比例。現在的娛樂性信息,多媒體信息多是文字與圖片甚至視頻的結合。美觀效果更好,與傳統的文學作品以及一些嚴謹的學術文獻相比。對讀者的吸引力自然是遠遠超過這兩者。在閱讀時讀者自然就選擇閱讀那些更有意思的東西。但是,也有許多人傾向于一些實用性目的的閱讀。人的本性就是對那些有趣的、搞笑的東西更容易接受。而相對嚴肅、晦澀的文學作品不太容易被人接受,在這些方面,最主要的還是文化的普及工作。
3相對于紙質媒介大學生不太適用數字媒體進行閱讀記錄
閱讀記錄包括在閱讀中的注釋、標疑以及設置書簽等。由調查數據顯示,在使用紙質媒介閱讀時大部分人都會做一些閱讀記錄,但使用數字閱讀時比例就降了很多。顯然,在使用數字媒體進行閱讀記錄時可能會遇到一些不便。首先,人們習慣用筆做記錄已有很久的的歷史,換做在機器上敲打記錄,可能會有一部分人不習慣。其次有的閱讀設備在設計方面可能并不適合做記錄,有的甚至就沒有這功能。這也學要數字媒介本身的改進完善,才能促進數字記錄。
三、總結
基于使用與滿足的理論,在對調研數據閱讀時間、閱讀深度、閱讀內容傾向、閱讀記錄的分析以及對使用態度的調研。最后發現受訪者對數字閱讀有贊同的地方,但也有不滿的地方。對于一個新事物,對于它的優點我們應該繼續保持發展下去,而對于它所表現的缺點,我們應該盡量去改進它。正因為人們對數字閱讀有褒有貶,也說明紙質媒介一些紙質閱讀暫時無法取代的功能,甚至在未來能否給代替,也完全無從知曉。所以在對未來的閱讀方式上面,大部分人認為數字閱讀和傳統閱讀方式相互補充,相互依存。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R],2012.
[2]趙明霞.新興媒體對當代大學生閱讀行為影響研究[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0(40,2):112.
[3]王文兵.當代高校讀者閱讀心理透析[J].新聞愛好者,2009(20):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