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富剛 魏冬霞 馮煒 方希修
摘要:“訂單式”人才培養不僅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途徑,也是企業解決招工難的好方法。“訂單式”人才培養需遵循自由選擇與互惠互利原則,應發揮學校與企業各自優勢妥當安排教學內容,有效管理人才培養過程。
關鍵詞:高職;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訓模式;探索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8-0017-03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簡介:齊富剛,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泰州,225300)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以及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魏冬霞,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泰州,225300)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教學獸醫寄生蟲;馮煒,江蘇省蘇州通威特種飼料有限公司(江蘇蘇州,215211)人事總監,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近年來,江蘇省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水產科技系水產養殖技術專業與通威集團蘇州通威特種動物飼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威公司)合作成立的訂單培養班“通威班”人才培養效果顯著。
一、合作開辦“訂單式”培養班的基本原則
(一)自由選擇原則
“訂單式”培養班的建立應該是以企業與學生為主體,學校在其中起到輔助作用,主要是前期的宣傳和引導。學生有自主選擇企業的自由,企業也有自主選擇學生的自由。自由選擇原則還體現在,企業有權清退“訂單式”培養班部分不合格學生,學生也有權隨時退出。學校不對學生的選擇做出任何限制,也不對企業的選擇做出干擾。同理,企業對學生的進入和退出都保持相對的自由,彼此都不做出任何限制。另外,合作期間,企業也不允許以任何理由干擾學校正常的教學活動。學校對企業的決定和培訓計劃只有建議權,企業對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變動和調整,亦如此。
(二)互惠互利原則
“訂單式”培養班,對學校、企業及學生都是有利的。企業向學校支付一定的校企合作費用,用于“訂單式”培養班的組建、日常管理等,企業在學生課外時間有目的有步驟地對“訂單式”培養班學生進行強化提高;學校須為企業成立“訂單式”培養班提供前期宣傳、指定校內指導教師等支持工作,幫助企業建立“訂單式”培養班,并負責做好“訂單式”培養班的日常管理引導工作;學生可從“訂單式”培養班的強化學習中提前了解企業的管理模式與行業的發展動向等方面信息,迅速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還通過與企業人員的溝通交流了解課堂外的信息,補充自己課堂學習的不足。另外,學生可以從企業獲取企業獎學金等物質支持。
二、“訂單式”培養班的運行機制
(一)建班時機的選擇
“訂單式”培養班應該選擇在大一的第二學期建立。經歷了一個學期,大多數學生對于專業有了基本的認識,不會像在一年級第一學期那么盲目。一般情況下,學校在二年級的第一學期將會給專業興趣不高的同學提供一次再選擇專業的機會。學生已通過渠道了解了行業發展情況,在這個時期思想相對穩定,有較強的把握自己專業發展的能力。恰恰是在這個時間,企業強有力的介入——組建“訂單式”培養班,相對自由的學習氛圍,會讓學生對專業、行業企業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提高專業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企業、學校三方獲利。
(二)“訂單式”培養班的教育階段
“訂單式”培養班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培育”、“成長”、“展翅”、“翱翔”四個階段。詳見圖1。
第一階段:“培育”。
大一的第二學期,學校在3月份與通威公司建立40人左右的校企合作“通威班”,學員在校期間的4—6月份、9—10月份學習學校安排的課程,通威公司的領導、講師、特聘專家每月定期到學校講授行業動態、管理、專業技術類課程。通過一系列的講座,主要是通威公司企業文化的滲透,穩定了學員的思想,認可了通威班教育理念。大部分學員充滿自信和熱忱,養成了團隊合作精神,逐漸認同飼料行業,認同通威公司的企業文化與經營理念。
每年的七、八月份,一年級“通威班”的學員,開展體驗式實習,即充分征求學生意見,安排所有學員到不同分公司,經培訓后到生產一線跟班實踐,了解通威公司飼料生產全過程,熟悉飼料生產工藝。
學校與企業希望通過這個階段培訓和生產實踐,讓學員了解飼料生產工藝、銷售、品質管理等基本流程,可以坦然面對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并進一步了解“通威班”的所有學員,逐步選拔優秀學員,給予獎勵,淘汰一部分后進學員,以增強“訂單式”培養的活力。
第二階段:“成長”。
二年級的第一學期,依然以穩定專業思想為主。這一階段,主要安排部分一線人員,如一線業務員、業務經理、技術骨干,以杰出校友為主,以其奮斗經歷為主線逐步深入引導學員,進一步了解企業文化,并內化成為自己的行動準則。
江蘇省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采取“1.5+0.5+0.5+0.5”的培養模式。[1]學生在二年級的第二學期主要是生產實習,公司在5—6月份安排學員利用兩個月時間到南京、揚州等養殖基地進行水產養殖生產培訓,主要深化水產養殖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強化魚類養殖技術、水質調控技術、常見魚蝦蟹類病害診斷技術、常用漁用藥物的使用技術等水產養殖基礎技能的培訓。部分學員可根據個人意愿到通威公司各公司各部門內勤、化驗員、魚病熱線等崗位,學習基礎財務知識、辦公自動化、分析檢驗技術等方面專業知識。
在7—9月份,公司借鑒研究生教育模式,安排部分專業人員(一般情況下是企業資深經理、管理骨干、業務骨干、技術骨干、技術專家)擔任導師,根據學員的個性以及特長,充分參考學員的意見,幫助學員選擇合適導師,進行單獨指導。所有學員都到自己相應的崗位,在導師指導下開展工作,由淺入深,逐步適應公司的各項規章管理以及工作方式。在這一階段,導師會逐漸選拔優秀學員推薦給公司,淘汰部分無法適應公司管理模式的學員。
第三階段:“展翅”。
大三第一學期,經過一年半的培訓及篩選,這一時期“通威班”的學生已經相當穩定。無論是學員的專業思想,還是學員對于企業文化的認可程度,都會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公司可利用學生這一時期高漲的積極性,做好引導工作,做好下一屆“通威班”的宣傳鼓動工作,通過學員吸引優秀學生進入“通威班”。經過幾個月生產實習的錘煉,大部分學員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求知欲被激發。公司再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積極充電,提高自我。在生產實習中表現優異的學生(大概占學員的三分之一)將由公司指定高級導師進行強化培訓引導。
11月份至畢業前的實習階段,導師對學員的指導將逐步減少,學員將由淺入深逐漸獨立開展養殖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客戶回訪、目標客戶拜訪、技術服務和技術營銷甚至處理客戶投訴等方面的學習,進一步升華和強化之前掌握的技能,掌握更熟練的技巧。
第四階段:“翱翔”。
畢業一年之內,學員加盟通威公司后,會根據自己的意愿進入市場部或市場服務部,同時可選擇品管、生產等崗位工作,公司提供銷售、技術多向的發展通道,也可選擇通用類部門內勤、化驗員等管理崗位就業。這一階段,“通威班”學員已經發生角色轉換——由學生轉為員工,但是導師依然要對自己的學生負責,定期與學員交流,在這一年之內要求學員完成4—5篇工作心得。
畢業3—5年,所有學員將由新員工轉為老員工,繼而成為公司骨干,將成為一名優秀的市場銷售、服務人員,或者一名優秀的業務主管。接著,他們將會在通威公司提供的更廣闊的平臺上,成為市場的片區經理、服務技術工程師,其他部門的經理助理、生產主任、主持工作的部門經理等等。
三、“訂單式”培養班的管理
“訂單式”培養班主要以虛擬班級的形式存在,即平時分散學習專業知識,定期召集開展培訓,也就是所謂的“形散而神不散”,其運作的基本原則就是所有的課內時間不變,所有的課外時間(其中包括周末、假期等)歸企業。每一個學期結束后,企業可根據表現情況對學生作出評價,給予一定的獎學金或者助學金等物質鼓勵。同時,一部分不適合在“訂單式”培養班的同學被淘汰出班,一部分新成員又會加入這個班。這種淘汰更新,不僅可以給“訂單”班帶來活力,同時也可以增加“訂單”班學員的危機感,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和學習熱情,進而帶動周圍的同學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形成良性互動。
四、關于“訂單式”培養模式的思考
由近些年的辦學實踐可知,現在我們遇到的不是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而是學生供不應求的問題。由于生源數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限制,學生培養質量和數量都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而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就可以解決企業和學校共同的問題。[2]
在之前的校企合作中,也有“訂單”培養,但學校對下單企業的要求過高,導致校企合作雙方責任劃分不明確。事實證明,企業在理論教育方面無法替代現在的學校教育,由企業制定系統的培養方案是不合理的,也不現實,且增加了企業負擔,從而導致企業失去了成立“訂單”培養班的興趣。[3]
新的“訂單”培養模式是在不影響原有教學模式的情況下開展的,充分發揮了企業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學校在專業技能培養方面的優勢,不僅可以解決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對前途迷茫的問題,也可以幫助企業提前選擇優秀人才進行定向培養,提高學生就業的對口率。新的合作模式既保留了企業和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又降低了企業在“訂單”培養中的負擔,提升了企業參與“訂單”培養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各得其所。
在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道路上,通威公司江浙片區已經成功邁出了第一步,為2011級、2012級、2013級“通威班”制定了培養計劃,即“雄鷹計劃”,詳細闡述了不同階段的培訓內容。經過三年多校企雙方的努力,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專業技能明顯提升,學生對企業的認可程度大幅提升,2011級畢業生留職率達95%以上,大多數將成為企業骨干。
參考文獻:
[1]陳小江,王權,熊良偉,等.基于水產養殖專業工學結合學生管理探索與思考[J].科技信息,2010(34).
[2]石麗敏.訂單培養——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J].職教論壇,2005(5).
[3]申屠,江平.訂單培養——高職院校“訂單培養”的實踐和理性思考[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
(責任編輯:沈彬)
Exploring the Order-based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Aquaculture Technology Specialty
QI Fu-gang & WEI Dong-xia & FENG Wei & FANG Xi-xiu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225300;
Suzhou Tongwei Special Feeds Co. Ltd, Suzhou 215211,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order-based talent training is a good way to solve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the enterprises' recruitment difficultie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free choice, reciprocity and mutual benefit, it should play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arrang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effective train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quaculture technolog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rder-based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