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靖江市農民創業現狀調查可知,創業農民受教育程度與創業活動關系密切,農民創業信息的來源渠道較傳統,職業農民創業,多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以兼業和個體經營方式為主等。靖江市職業教育就現代職業農民創業所采取的應對策略是:開展本土化培養工程,設置專業化課程體系,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等。
關鍵詞:職業教育;現代職業農民;創業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8-0066-04
收稿日期:2014-06-28
作者簡介:戴建坤,江蘇省靖江中等專業學校(江蘇靖江,214500)校長,高級教師,泰州市名校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
一、現代職業農民及特征
現代職業農民是與傳統農民相較而言的,即指接受過一定的職業培訓或學習,具有較高素質、專門從事農業生產,集經營管理、生產示范、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來獲取報酬,以期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
現代職業農民具有三大基本特征:職業性、專業性、創造性。職業性是指現代職業農民不但專注于農業生產,而且將其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手段,致力于研究農業生產和經營,并將其作為終身職業;專業性是指“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即現代職業農民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創造性是指現代職業農民還應具有創業能力,即具有創新精神,結合地方特色,運用豐富經驗,進行創業創新,為當地農民致富起示范作用。
現代職業農民的涌現,是農業內部分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現代職業農民改變了傳統農業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模式,有利于機械化作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使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成為可能,這也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1]靖江市也有部分群體具備現代職業農民的特征,在靖江農業產業的發展中起著引領、輻射及示范作用。
二、靖江市農民創業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2012年,《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的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對新型農民隊伍的全面造就,農業教育的振興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加快實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根據2012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為切實抓好靖江市農民創業,實現農民創業帶動就業,我們先后深入靖江市進行專題調研。為了解農民創業的基本情況,2013年暑期我們組織了300余名大專學生對靖江市新橋鎮、馬橋鎮、西來鎮3個鄉鎮16個村近800戶家庭進行了摸底調查、問卷調查和座談等,對靖江市農民自主創業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790份,實際收回763份,有效問卷748份,有效問卷率達94.7%。其內容涉及職業農民創業的主體情況、農民創業領域、農民創業信息獲取和農民經營方式等方面。在此基礎上,探尋了職業農民自主創業的經驗和困難,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靖江市農民受教育程度與創業情況調查分析
為弄清靖江市創業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創業活動的關系,根據農民受教育的一般情況,按其接受正規教育的年限將創業農民分為4個層次:(1)小學及文盲;(2)初中;(3)高中或中專;(4)大專及以上。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在被調查對象已經創業的人數中,比重最大的是接受過初中文化程度教育的,占42.42%;其次高中為24.76%;再次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為19.47%;最后是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為13.35%。尚未創業人數中,比重最大的也是接受過初中文化程度教育的,占38.42%;其次是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為26.42%;再次為大專及以上的,占24.25%;最后是高中或中專,占10.91%。
根據以上調查數據分析不難看出,一方面,靖江市創業農民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或中專這兩個文化層次段。小學及以下層次段雖然所占比例達19.47%,但由于其調查總樣本數中的比例僅為7.92%,因而其相對數值較低。而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由于其所占調查總樣本數的比例僅為4.03%,因而其在已創業者中比例最低。另一方面,未創業者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學及文盲和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段,高中或中專文化層次的相對較少。
比較兩組數據,我們得出以下結論:高、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村居民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主要勞動者,同樣也是農村創業的主力軍。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僅影響個人的就業機會,而且影響其從事創業活動的潛力。受教育程度較高者通常掌握較高水平的專業技術技能,具有一定的創業基礎,創業潛力較強;但是,他們經常面臨較多的工作機會,更有可能獲得穩定和滿意的工作,因而參與有風險的創業活動積極性不高。這樣,創業活動與受教育程度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因人而異。
(二)靖江市農民創業信息的來源渠道調查分析
雖然農民創業的意愿較強,但是由于其自身以及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限,農民創業的活躍程度還有待提高。為此,摸清農民創業的相關需求具有現實意義。
多項選擇問題“靖江市農民創業信息的來源渠道”(見表1)顯示,被調查對象中選擇依靠政府宣傳的占37.8%,選擇從報刊讀物、電視互聯網獲得的分別占7.1%和13.9%,而選擇從周圍人群獲取信息的占41.2%。可見依賴政府的宣傳以及傳統的人與人交流是農民創業信息獲取的主要途徑。他們對于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的掌握程度還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農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有待提高,農民家庭經濟實力還不強,一些現代化的信息傳播工具還難以購置。
(三)靖江市職業農民創業領域調查分析
農民過去常說:“養豬為過年、養雞換油鹽、種菜賺零花錢。”那時發展種植和養殖業,仍然屬于家庭副業的范疇。近幾年,一些地方農民積極創造條件,大力興辦畜牧業、園藝特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加快了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步伐。職業農民創業領域調查顯示,職業農民選擇種植、養殖業作為創業行業的占43%,選擇服務業的占26%,選擇批發零售業的占15%,選擇建筑業、食品加工業和其他的分別為8%、5%和3%。分析表明,在創業農民中,大多數創業者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去嘗試創業活動。如選擇養殖業、種植業進行創業的人群中,一部分人積極發展養殖業,他們依靠一定的資金、較為專業的技術及當地政府,養蠶、養雞、養鴨和養羊等;一部分人利用豐富的農村土地資源優勢,通過土地租賃、轉包和轉讓等方式,擴大種植規模,依靠經濟作物來提高家庭收入,特別是有相當一部分農戶以種植銀杏樹、桑樹和特色蔬菜等作為其創業的載體。馬橋鎮無公害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以優質的服務、良好的信譽吸引周邊鄉鎮菜農入社,合作社由成立初期的徐州村24人發展到4個鄉鎮7個村280人,蔬菜種植面積2500多畝,常年供應蔬菜品種40多個,產量2萬噸以上,帶動輻射周邊4000個農戶,年產值4500多萬元。還有一部分人依托特色農產品和農業資源,圍繞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對農產品的深加工來增加農業產品的附加值,這部分創業者在總的創業農民中占5%。這部分創業者已在一定范圍內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如有名的孤山香沙芋頭、新橋的太和羊肉和季市的大爐餅等,季市小吃已作為品牌推向了其他市區。在被調查創業農民中,有8%的創業者從事建筑業,這部分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和經驗,有較強的社會關系網絡,由此組織當地農民組成的施工隊承包各類基建工程。
(四)靖江市職業農民經營方式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顯示,67%的農民選擇“不愿意選擇創業脫離土地”,僅13%的農民愿意離開土地進行創業活動,剩下的20%要“視情況而定”;17%左右的農戶真正脫離了土地自主創業,83%的農民沒有脫離自己的土地而從事創業活動。
調查結果表明,靖江市農民創業活動的經營方式主要體現了以下兩個特點:(1)兼業行為明顯[2]。在未創業農民中,如果選擇創業,將有超過70%的農民不會放棄土地的耕作活動去從事專業化的創業活動,呈現“離鄉不離土”的特點,也就是說創業者具有明顯的兼業行為。他們將土地作為最后的保障,經營形式靈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也在進行其他創業活動,或是農閑時參與小商小販,農忙時參與農事。(2)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經營為主。大部分農民由于缺少資金、缺乏經營能力,以及接受再教育和培訓的機會相對較少等原因其創業活動主要依托親朋好友展開,或者從事個體經營,或者通過發展種植養殖業,這在座談中得到了證實。當然,靖江市新橋鎮、馬橋鎮、西來鎮3鎮農民的創業層次與江蘇經濟發達地區——蘇南的昆山、無錫等地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其創業項目、創業規模以及創業理念都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靖江市職業農民創業現狀的應對策略
靖江市位于江蘇省蘇北平原的最南端,是國家百強縣。全縣總人口66余萬,農民人口占總人數的50%以上。盡管經濟較為發達,但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相對偏低,且存在著“小農”意識,因此綜合創業能力不強,要提升新生代農民創業能力就離不開職業教育。據統計,靖江市每年有近6000名初中畢業生,考入高中的有2500多人,職業學校錄取1000人左右,高中畢業考入大學的近1000人。這樣每年約3000名因無法接受普通教育而從初中、高中畢業回到農村的適齡青年,他們大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既沒有學會祖輩務農致富的本領,也缺乏專業的職業技術培訓,要把他們轉變成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型農民,也只有依靠職業教育,這也給靖江市的職業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江蘇省靖江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靖江中專校”)作為靖江市唯一一所綜合性職業學校,歷史性地承擔起了農村勞動力轉型升級的使命。
(一)更新理念,創新機制,為專業化現代職業農民開展本土化培養工程
職業教育必須樹立“有為有位”的思想,更新理念,創新機制,積極探索、開展本土化現代職業農民培養工程。要主動進取,積極發展與農村、涉農企業之間的交流,參與發展研討,增進彼此的合作。同時,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加大生產技能、經營管理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培養力度,使學員通過系統的學習,掌握現代農業必需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在“三農”工作中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農業農村先進技術的示范者。
創新農業技術培訓模式,不斷完善科教興農示范模式、“一村一大”培養模式和農業職教集團模式,進一步探索“學校+公司+農戶”、“學校+基地+農戶”等校企融合和產學研結合,有利于完善教科農結合的辦學模式、服務模式及機制。除單一的集中面授形式,還可增加遠程教學、多媒體教學、現場觀摩指導等培訓模式,使培訓內容理論聯系實踐,既有理論上的重點講述,更有田間地頭手把手的技術指導操作,可大大加強實用性。形式多樣的新穎教學方法,能大幅度提高培訓效果。大型農業技術咨詢活動,采用現場授課、有獎問答、技術比賽等多種形式,打破傳統的咨詢形式,力求辦成農民的節日,使農民“做”中“學”、“學”中“做”。
(二)量身定制,創新模式,為專業化現代職業農民設置課程體系
江蘇省的教育發展水平在我國處于第一方陣,九年制義務教育落實情況較好,但靖江市農民仍存在著受教育水平較低、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更低的現狀。針對這種現狀,現代職業農民培養的教學方案必須根據具體目標和對象量身定做。在教學安排上,要充分利用雙休、農閑等時間,采取網絡教學、集中面授、個別輔導、學習小組相結合的辦法。在專業設置上,要參照以前的農業小中專模式,開設農村經濟管理、農業企業經營管理、農產品市場營銷等真正植根于農村農業的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多開設帶“農”字的課程,如農村政策與法規、農業實用技術、農業綜合開發等。在教學組織形式上,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積極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農業專家、創業人士和企業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采用“課堂教學+基地教學+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彰顯特色,提高素質,為專業化現代職業農民構建現代職教體系
構建符合本地特點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強化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是重中之重。一是要提高培訓針對性。新生代農民工大多為90后,其人生觀、價值觀與老一輩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變,已部分或完全摒棄了傳統的勞動習慣。因此,針對他們的培訓,就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培訓內容也要緊貼新生代農民工的需求,除了傳統的職業技能項目外,還可有針對性地開展諸如創業培訓、法律培訓、心理培訓等,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新生代農民工整體素質。二是技能培訓工作要與重點項目用工需求同步推進。在重大項目上馬之前的調研階段,就應把項目建設和項目用工擺在同等重要位置,同步推進項目建設和技能人才培訓力度。為應對靖江市造船業的迅速發展造成的焊接技術人才的短缺難題,靖江中專校于2008年新設了船舶電工和焊接專業,已為靖江的船舶制造企業培訓了200余名一線技術工人,并通過農民工培訓,培養了數百名焊接操作工人,有效緩解了用人單位技術工人短缺的現狀。三是進一步搭建校企合作平臺。近年來,靖江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全市以新能源、智能電網、軌道交通、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興支柱產業,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傳統產業。在此現狀下,靖江中專校牽頭一批骨干企業,成立了靖江市中等職業學校產學研聯合體,積極推動學校課程改革,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職業學校教產結合水平和工藝革新、技術研發能力,充分發揮了中等職業教育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四是充分發揮全市社區教育中心作用。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覆蓋面廣,培訓群體數量大,靖江中專校作為靖江市的社區教育學院,充分利用了區域職業教育資源優勢,使全市社區教育中心、成教中心形成合力,共同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依托學校的培訓設備和培訓師資,利用分散在全市各鄉鎮社區教育中心、成教中心的生源優勢,共同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充分發揮了基層社區教育中心、成教中心的網絡作用,從而達到優勢互補、合作多贏的效果。
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在實現我國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同時,也帶動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改變[3],對勞動者創業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職業教育歷史性地承擔起了農村勞動力創業能力培養的使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職業教育應該轉變觀念,加快改革和發展步伐,強化服務意識,構建設施優良、產教結合、靈活開放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培養勞動者的創業能力提供有效的支撐,培養適應地區現代化建設的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
參考文獻:
[1]郭書田,劉純彬.失衡的中國[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2]張建勤.農民現代化是農村經濟現代化的關鍵[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0(1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責任編輯:章躍一)
Cultivating Modern Professional Peasa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DAI Jian-kun
(Jiangsu Jingji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ingjiang 2145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easants' entrepreneurship in Jingjiang, the peasants' educational degree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ir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Since the peasant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re quit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peasants often act within their familiar territory and take the concurrent and individual business mode. Countermeasures for modern professional peasants' entrepreneurship in Jingjiang are as follows: carrying out localized training project, setting up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nstruct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 professional peasa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