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霞
【摘要】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已經引起了財務報表利益相關者的高度重視。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通過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在計算主體、計量目的以及確認、計量的標準不同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明確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差異的原因和表現,靈活掌握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關系,在計算繳納稅款時,納稅人的會計利潤與稅法規定的應納稅所得額不一致時納稅人應如何進行納稅調整。
【關鍵詞】會計利潤 應納稅所得額 差異 處理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所得稅改革為背景,分析所得稅改革前后,制度因素、盈余管理和避稅行為對會稅差異的影響,比較并分析了所得稅改革前后的上述影響因素的變化,進而找到協調兩者差異的方法。文章先后從理論和實證方面對會稅差異問題進行了研究。
一、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差異的具體內容
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差異包括:永久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兩大類,具體為以下形式的差異:
(一)收入項目確定的差異
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八大要求中,其中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和謹慎性原則在新會計準則下體現的更為明顯,從這兩個原則出發,會計利潤側重于強調收入實質性的實現;稅法從獲得和組織財政收入的角度出發,重在強調收入的社會價值。收入在金額、時間的確認上產生的差異構成了收入項目的差異內容。
1.收入確認時間上的差異。會計準則規定,銷售商品收入的確認需滿足以下條件:(1)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已轉移給購貨方。(2)企業未保留與商品所有權相關的管理權以及對已售商品的有效控制權。(3)收入金額能可靠計量。(4)相關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5)相關成本能可靠計量。最重要的是以前兩條為前提。然而稅法規定,企業所得稅法則是以商品所有權的轉移為應稅收入確認的前提。
2.收入確認金額的差異。企業當期納稅能力的強弱,納稅金額的多寡,受應納稅所得額的影響,此時的應納稅所得額就是納稅必要資金。納稅必要資金是指當納稅人有能力交稅時才確認的收入并對此收入繳納稅款。而稅法在確認收入時則是按照合同約定收款日及分期收款金額確認收入,類似于收付實現制,這就是稅法中的延遲納稅優惠。為此產生的會稅差異是暫時性差異。
(二)費用項目確定的差異
在權責發生制原則和配比制原則下,當期確認的計入損益項目的成本、費用,在計算會計利潤時是要全部扣除的。在稅法的規定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該部分費用是要按照規定和扣除標準限額扣除的。這樣一來就會產生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均屬于永久性差異。
1.概念的差異。企業會計制度下的費用與收入配比,是指企業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給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費用在會計上構成了會計利潤的減項,其中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支出、三項期間費用、營業外支出作為會計利潤的減項而存在。
根據稅法相關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符合規定和扣除標準的有關的成本、費用和損失可以扣除,減少應稅收入。
2.費用項目扣除范圍差異。根據稅法扣除原則,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除了上述列示的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其他支出可以扣除以外,不得扣除項目有,支付給投資者的股息紅利、滯納金、罰金罰款、捐贈支出以及除非廣告支出以外的其他贊助支出等。但是,企業利潤除了資本性支出、資產轉讓支出、非正常損失等部分不得扣除外,稅法中規定的其他費用支出項目可以據實列支。
3.費用項目扣除標準差異。其中利息費用在稅法中的規定如下:(1)非金融企業向金融企業借款利息支出、金融企業的非日常經營活動產生的存款利息支出、同業拆借利息支出、經批準發行債券支出等可以扣除。(2)非金融企業之間的借款利息支出,按照不超過金融企業同期同貸款利率計算的金額可以扣除,超過部分不得扣除。但是在新會計準則的規定下,該部分支出全部計入財務費用減少會計利潤總額。
其他費用類,工資、薪金部分按照稅法規定,在合理范疇內發放的可以據實扣除。工會經費、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按照一定的扣除標準扣除,分別按照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總額)的2%,14%,2.5%為扣除限額,超過部分不允許稅前扣除。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扣除;業務招待費,按照最多不超過營業收入的5‰,最少可扣除發生額的60%。廣告費和業務招待費,如果沒有國家特殊規定,當年可扣除不超過營業收入的15%,超過部分可以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而在會計利潤的計算中,上述費用項目通常都是按照實際發生的數額全額扣除的。
二、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差異的處理
通過以上分析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針對以上兩種差異在進行賬務處理時,是要進行區別對待的,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對永久性差異的處理
針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產生的永久性差異,由于該種差異的產生不會影響以后期間的會計利潤,因此不再進行特殊的賬務處理,只在計算當期會計利潤時考慮,不產生遞延所得稅。
(二)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處理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指在未來收回資產以及清償負債的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產生的,在不考慮對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的影響的基礎上,由于該暫時性差異是要轉回的,在轉回期間增加了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當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時當期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三)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處理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指在未來收回資產以及清償負債的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產生的,在不考慮對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的影響的基礎上,由于該暫時性差異在以后期間會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的金額,因此當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時,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當期,符合確認條件時,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三、結論
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的比較分析是通過分析、研究差異產生的原因,差異的內容,在深刻理解該差異的基礎上,找到協調該差異的方式方法,同時由于二者的差異的存在給企業和稅務部門在計算應納稅額時帶來了不便,需要找到二者的平衡點,當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不一致時,稅務部門應根據會計利潤對應納稅所得額進行調整,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在差異當期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確認為遞延所稅資產。
參考文獻
[1]梁紅霞.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分析[J].利潤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第23卷第2期.
[2]胡林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額的差異分析[J].經濟視角,2011,第5期.
[3]中注協.注冊會計師考試用書稅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