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河 樊瑞屏
【摘要】消渴病是中醫常見的疾病名,臨床以煩渴、多飲、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為典型癥狀。糖尿病屬于中醫“消渴病”的范疇。目前,糖尿病已成為僅次于惡性腫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健康殺手。努力探索和積極尋找治療和控制糖尿病的理想方法和藥物,已成為當今世界醫學界亟待解決和攻克的重點課題之一。本文是對古代消渴病的治療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消渴;《黃帝內經》;治療;臨床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273-02
一、古代消渴病的臨床描述
對消渴病“三多一少”的特有癥狀,《黃帝內經》有著明確記載,如“肺消者,飲一嗖二”,“大腸移熱于胃,善食麗瘦人”,“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機,臍以上皮熱”。張仲景對消渴病的臨床表現描述較為全面,他將消渴一詞視為主癥和病機的高度概括。他在消渴病“消谷易肌而瘦,飲一嗖二”基礎上對消渴病煩渴多飲、小便反多、小便數、大便堅等主癥予以重視,豐富了消渴病主癥的認識。如“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渴飲無度:“男予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多飲、多尿:“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谷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則搏,即為消渴”——多食、大便堅、小便頻數。
史學家一般認為隋·巢元方是中醫最早記載消渴病并發癥的。但據現有的資料看,張仲景不僅最早記載了消渴并發癥,而且提出了有效的治法和方藥。張仲景在《肺痿肺痛咳嗽上氣病脈診治》篇中論及:“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明確提出消渴病可并發病痿。因消渴病小便頻多,重亡津液,陰虛內熱,熱灼肺臟則令虛熱肺痿。窶瀵灞瘸霹勞“咳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虛熱肺痿除有脈數、咳嗽吐膿痰外,尚有咳喘、咽喉干燥等癥,方用麥門冬湯以養陰降火、祛痰下氣。
二、古代對消渴病的治療
1.《黃帝內經》提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黃帝內經》對消渴的治療,論述較為具體的為《素問·奇病論》。論曰:“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關于“蘭”歷代醫家看法不一。王冰認為蘭即蘭草。神農曰:“蘭草味辛熱平,利水道,辟不祥,胸中痰避也”。除,謂去也,陳謂久也,言蘭草除陳久甘肥不化之氣者,以辛能發散故也。王冰認為“蘭”當為《神農本草經》中的“蘭草”,其味辛熱平。從歷代醫家用藥看?!疤m”的名稱不盡相同。如《圣濟總錄》附方中有蘭草湯,方中有蘭草;《東垣試效方》中有蘭香飲子,《蘭室秘藏》稱之為甘露膏,蘭香飲子與甘露膏均用來治療消渴,方中均有“蘭香”;而《本草求真》又說:“東垣治消渴生津飲,用蘭葉……”。現代有人對“陳氣”理解為血瘀而認為“蘭”即澤蘭,也有人對陳氣理解為痰濁而認為“蘭”即佩蘭。無論澤蘭還是佩蘭,在消渴渴的治療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金匱要略》提出消渴病治療方藥
喻嘉言認為消渴之證“《內經》有其論無其治,《會匱》有論有治矣”?!饵S帝內經》中對消渴的治療論述比較簡單,比較明確的治療方法只有一句話,即“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金匱要略》對消渴的證治有了相對詳細的論述。如《金匱要略》中有“渴欲飲水,口舌干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張仲景認為本病的實質為肺胃熱盛,熱傷津液,故用白虎湯蕩滌肺胃之熱,輔以人參一味補脾益氣以復陰生津而顧其本。加人參一味不僅體現了張仲景論治消渴重視治本的思想,而且丌后世補脾益氣法治消渴之先河。如戴思恭治消渴把益氣放在第一位:近代名醫張錫純主張以黃芪、山藥、葛根為主益氣生津以治消渴:北京名醫施今墨把補脾助化、氣復陰回提到與滋陰降火同等的地位。足見張仲景從脾腎入手論治消渴病一直為臨床醫家喜用的常法。目前在臨床上,本方常被醫家用于治療糖尿病以口干多飲,飲不解渴為主要表現者。日本醫家通過動物實驗研究白虎加人參湯及八味丸對糖尿病的作用,證實了這些方劑均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又以白虎加人參湯較優,并且發現了知母、人參、石膏在降血糖方面的協同作用?!督饏T要略》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的記載。張仲景認為腎氣虛弱,陽氣衰微,上不能蒸騰津液于肺而敷布周身,下不能氣化布達于膀胱致開闔失司,故飲一斗,小便亦一斗。
三、對消渴病預后及禁忌的認識
先秦時期,有“病消”一詞,即“消病”,如《淮南子·說山》曰:“嫁女于病消者,夫死則后難復處,”可見當時人們已經對“消病”的預后有了初步的認識。關于消渴病的預后,在《素問·通評虛實論》中云:“消病……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說明該病若氣血不虛,雖病久亦可治,若氣血已衰,則正不勝邪,病久就難以治療,強調了該病應注意補益氣血,扶培正氣的重要性?!饵S帝內經》指出了本病的用藥禁忌,如《素問·腹中論》中所云:“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梢?,《黃帝內經》已經認識到了糖尿病患者不宜過食肥甘厚味。同時,也指出該病患者不宜使用勞香草藥和金石。這對隋唐時期的預防理論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如孫思邈程《備急千念要方·消渴第一》中明確指出:“其所慎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也”。此后,王燾亦指出該病忌房勞、熱兩餅干脯、一切炙肉、粳米飯、李子等??梢婏嬍巢还澟c消渴發病關系之密切;同時控制飲食對改善患者病情意義重大,這與現代醫學治療糖尿病的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的觀點基本一致。
四、結語
先秦兩漢對期人們對消渴病的認識盡管比較簡單,在這一時期的著作中既滑專門論述消渴的專著,也沒有對消渴列專篇詳細討論,但此期對消渴病的認識則是后世消渴理論形成與發展的淵源,是消渴學術原創期。后世的服石致消說、瘀血致消說、痰濕致消說、脾虛學說、腎虛學說等都是在《黃帝內經》和《會匱要略》理論的指導下發展起來的,特別是《黃帝內經》中已認識到過食肥甘可導致消渴病的發生與加重,這為后世預防學說及消渴病飲食療法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見:郭靄春,王玉興主編.會匱要略校注語譯,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2]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1963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