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柯敏
【摘要】本文從學校德育存在的局限性出發,根據學生德性和品行形成的規律,結合學校、社會和學生成長的特點,理論聯系實際,對生活德育實踐作業的框架構建和具體設計來進行探索和實踐,以彌補校園德育的局限性,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品行和德性。
【關鍵詞】德育 三化 原則 生活 實踐 作業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71-02
長期以來,傳統的學校德育方式更趨向于說教,更多的是強調倫理道德的知識性傳授,而忽視了道德踐行能力的訓練。杜威說過:“道德教育應該遵循兒童自身德行的發展規律、結合各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進行?!蔽覀冎挥嘘P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在踐行中培養德性,在訓練中培養品行,讓德育教育接生活的地氣,學生才會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內化,學校德育教育的效益才會得到更好地彰顯。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學生住校十天,然后回家一次。學生平時都在學校這個封閉狹小的空間內生活學習,沒有足夠認識社會事物和現象的機會,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缺少鍛煉。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的能力更會顯得不足。為此,我們根據學校雙周放一次假的特點,結合學生德性形成規律,實施雙周生活德育實踐作業,以此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在具體設計和實施這項生活德育實踐作業時,我們努力做到:把握整體設計緊抓“三化”;具體設計操作秉承“四原則”。
所謂“三化”就是設計這項作業時必須緊抓內容生活化、形式作業化、構建體系化這三點。
一、以內容生活化為基點進行作業設計
“德行”是“德識”的外化形式,“德性”是“德行”的積累。為此,我們在進行生活德育作業設計時努力以生活實際為基點,從實際生活中尋找德育的契機,從學生社會體驗中來設計德育作業。我們根據學部導育工作的月主題,每月設計“近、小、實”的可操作的德育實踐作業,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讓學生能切身體驗并身體力行,使說教與實際生活歷練相結合,如“孝敬長輩,感恩大家行”“打掃衛生,清潔我家庭”“服務小區、服務于社會”“綠色環保,低碳進我家”“合理支配,巧用壓歲錢”等主題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設計的。通過生活德育作業化實踐,讓學生學會了關愛、懂得感恩、勇于實踐、認識自我,并在體驗、實踐和感悟中變得陽光、健康、幸福、豁達。
二、以形式作業化來實現道德實踐
讓德育貼近生活,生活中實現德育教育,具體可操作的形式就是將這種德育形式設計成作業形式。因為畢竟校外德育光憑說教或宣傳還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沒有可操作實踐的藍本,就無從下手,最后生活德育理念也就無法付諸于實際行動。將生活德育教育采用回家作業的形式是一種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既然是作業,就要讓學生都盡量去完成,但又不像平時的學科作業只要花點時間動動筆就可以完成,要完成這份作業就必須去親身體驗,親自去實踐操作。
既然是作業,就還必須有反饋,家長和老師會有評價,通過反饋評價,老師就知道了哪些設計需要改進,哪些同學需要單獨再補補“道德教育課”。從而再促進作業形式和內容的改進,學生也從家長和老師的評價中得到道德提升的勇氣,也更愿意去完成以后的道德實踐作業。久而久之,學生的道德培養就在踐行這份作業時得到逐步實現。
三、以構建體系化來搭建德育框架
我們著眼于“養成·體驗·實踐”一體化教育,創新實踐著德育教育“作業化”,德育作業“生活化”的教育嘗試。同時我們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學生道德體系的組建板塊和心智發展規律,對生活德育作業不斷進行改進、擴容和升級。最終確定了以學年為單位的生活德育作業的構建框架,形成“校本德育課程體系”。使原本粗放型德育作業設計轉型升級成每個年段每個月確定一個德育作業總主題,再根據各年齡段學生,設計若干個子課題。如在三月份,總主題是學習雷鋒,四年級的作業分主題是“學習雷鋒,幫助鄰里”,五年級的作業分主題是“學習雷鋒:走進敬老院”,六年級的作業分主題則變成“學習雷鋒,爭做社會志愿者”。再如十月份以感恩為總主題,根據年段不同,分別安排了“陪父母上一天班”“我為父母做一次飯”“一道孝心菜,濃濃感恩情”的德育實踐作業……
通過這樣的體系構建,讓孩子在一整個學年的每次放假回家時間都能去完成一次生活德育實踐作業,構成一個全面的校外德育教育體系,而且在小學四五六年級逐步提升作業難度,對社會德育的感受也在逐步提升,對德性和品行的提升效果也在不斷體現。
而所謂的“四原則”就是在生活德育實踐作業具體設計時要把握以下四項原則:
一、作業形式呈現多元立體化原則
為讓學生有興趣、有能力去完成這項作業,就需要我們老師在設計這份作業時要突破常規思路,要將學科中平面型的作業模式改變成多元化立體式德育作業,這樣的作業形式設計不但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實踐得了過程,體會得了情感,提升得了德性。
通過不同的作業形式使這份德育作業變得立體而豐滿,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樂于去嘗試。學生喜歡去做,必定做得特別認真,體會也就越深,受到的德育教育效果也就越突出。
作業形式不但包括學生踐行的形式,還包括家長的評價和學生的內心感受等。踐行的形式立體化了,作業評價也相對應地從單一指標評價學生發展改為多元化評價,不但評價實踐結果,更應重視實踐的過程和日常行為,也要關注學生的實踐體會。筆者能結合學校十一月活動主題“應急疏散演練月”,將十一月的作業主題定為“消防安全,牢記在心”,要求將消防安全知識普及帶回家里:能夠利用家里隨手可及的物件制作簡易防毒面具;制作110、119、120報警卡,在卡上寫上家庭詳細地址;全家一起設計家庭成員遇到危險時的逃生方案,為每個房間規劃逃生線路;將消防安全口訣熟記在心,并背給家長聽。作業反饋也呈現多元化,不但要孩子反饋作業完成情況,還要求家長對孩子完成作業的過程進行評價,家長也要對自己是否認真督查孩子完成作業進行自我評價,這樣在作業評價反饋中將孩子和父母的表現捆綁在一起,以提高作業完成的質量。
二、作業過程提高學生參與度原則
每月設計若干項源于學生日常生活的,可以觸摸、可以做到的德育實踐作業,講究學生完成作業過程的參與度,學生參與度越高,作業完成的質量就越高,受到的德育教育也就越多。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勢必要淡化作業結果考核,而更注重作業過程的實踐體驗,注重如何提升學生在作業中的主角成分。如“社區服務”主題作業的設計重點是讓學生能夠真正走進社區,了解社區,去親身實踐體驗社區服務,關注的是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社區服務的過程中去,至于參與社區服務的結果如何,我們進行淡化,因為學生個體不同,社區實際情況不同,所以社區服務最后結果也會不同。只要學生參與其中就會有所收獲,就會有所體會和感受,那么,設計這份作業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作業主題聚焦社會時事性原則
對學生進行德性教育的題材應該是全方面的,應該綜合各類題材,尤其是當下社會聚焦的話題更應該重點關注。關注時事,可以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生活德育實踐作業就可以在全社會輿論的浪潮中得到借勢,強化作業厚度和深度,使這類時事題材的作業更具及時性和針對性。如現今中日兩國關于釣魚島事件,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實施德育教育非常好的節點,于是適時布置《勿忘國恥,愛我中華》主題的作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現在嚴重的霧霾天氣,我們就可以設計“保護環境,還我一片藍天”的主題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去找找身邊的污染源,思考如何來抵抗霧霾的方法,并與家長一起探討我們作為一個小家庭可以為社會霧霾大污染做哪些貢獻。這些利用輿論之勢來導學生德性形成之行,德育教育的效果也會更顯著!
四、作業難度體現階梯上升型原則
學生對社會、生命、自然的認知是一個呈階梯狀螺旋上升、交替提升的一個過程,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會產生新的認知。所以在確定作業主題后,根據學生不同成長階段來螺旋式提升作業難度,可以讓學生獲得不同深度的道德體驗和不同幅度的德性提升。如同為感恩主題作業,針對學生年齡特點的不同,可以安排不同難度和形式的作業:四年級是《走進父母,了解父母,感恩父母》,主要通過陪同父母工作一天,了解包括“父母是從事什么工作的”“父母平時是怎么去上班的”“父母上班時午餐吃什么”“每天工作要多長時間”“父母工作中最大的煩惱是什么”等等,這是通過初步的感知來認識體會父母的辛苦;五年級作業是《算算養育帳》,包括從嬰兒到小學初中到大學為止,用一長串的數字去記錄父母親為撫養和培植孩子所花費用和更多無法用數字來體現的愛的支出。這是有數據支撐的理性認識,六年級的作業是《一道孝心菜,濃濃感恩情》,這是根據六年級孩子已具備動手能力的特點來確定的作業形式,讓孩子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親的愛。這種同一主題,通過同一個受教育體不同階段有區別的作業形式,也符合了新課標中提出的課程設計思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從而逐步將德性滲透并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追求。
有道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教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遵循規律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相信只要我們繼續貫徹大德育理念,創新德育教育實施途徑,生活德育實踐作業必將為我們的校園德育教育添磚加瓦,為學生的德性、品行的形成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仲小燕. 論德育生活化與生活德育化. 當代教育論壇,2007(8)
[2]魯潔. 德育課程的生活化轉向.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3)
[3]魯潔.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教育研究,2010(6):16-17
[4]劉驚驛. 體驗:道德教育的文本.教育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