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正日益被各學科包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廣泛推崇與運用,被視為評價教師課堂教學理念是否轉變的重要指標。《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為保證綜合實踐活動安全、有效地開展,并在小學階段即開始對團隊合作精神予以啟蒙和培養,在小學通常鼓勵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因而,綜合實踐活動中小組合作學習往往貫穿于整個過程之中,它的存在方式因研究模式的不同,團隊構成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最常見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秧田式座位為基礎,組建的四人小組合作團隊,這種模式在學科教學中經常看到。另一種是基于研究興趣組建的小組合作團隊,這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已經成為常態建組的基本方式。
然而,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究竟如何?在學生眼里,成功的小組合作團隊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不成功的小組合作團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應該如何完善與改進?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將課堂作為實驗室,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通過觀察各小組的合作過程與效果,重點關注學生的交流情況,進行了粗淺的研究與思考。
一、成功的小組合作團隊的基本特征
(一)和諧的團隊,有能干的“領軍人物”
通過觀察發現:一般在班級里,都會有幾個特別穩定、不用老師操心的研究小組,這些團隊的成員有的本身都是比較乖巧的孩子,有的則是由志趣相投的朋友組成,他們平時就喜歡在一起玩。前者組成的合作團隊是以情誼為基礎的,后者組成的團隊則是以興趣為基礎的,在這些成功的合作團隊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能干的“領軍人物”,成員一般都會推薦這樣的人當組長,也愿意服從組長的指揮。
(二)合作的規則,有明確的“相互約定”
在這些成功的小組合作團隊中,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顯性的規則、制度之類,但通過詢問發現:這事由誰負責?那事怎么做?小組內都會有一些約定。他們會根據成員的特長分配工作,成員也會根據自己的特長爭取工作,對于不是特別能干的成員他們也不排斥,一般都會讓某一個人跟另一個能干些的共同做某一件事,成員間比較包容而不排斥。
(三)同伴的互助,是“自主自助的援助”
如果碰到有些成員需要幫助時,同伴們也會及時地伸出自己援助的手。在這個過程中,幫助者并不計較自己付出多少勞動,不要求老師表揚自己。被幫助者也會覺得很自然,而且更愿意與幫助者成為好朋友。這種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自主自助式的援助,在他們看來就是自然的同伴互助。
(四)積極的表現,是“成員的共同進步”
在他們眼里,優秀的小組合作團隊就是要有積極的表現,而積極的表現就是每個小組成員都在工作、都做事情,小組的事情做得快、做得好。因此,他們會相互提醒,相互幫助,有時也會向同伴求助,同伴也會盡自己的能力提供幫助。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每個人都有事做,每個人都進步,把小組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
二、不成功的小組合作團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成員的整體學習習慣差——缺乏團隊領頭羊
在一個班級集體中,人群的分布相對來說總是會分好、中、差的,班級一般難管理,指的也就是我們平時感覺行為習慣、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人們常說,物以類聚,其實孩子們在成立小組合作團隊過程中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大部分的孩子喜歡以“好朋友組”“共同研究興趣組”方式建組,學習能力較差的也有“好朋友”,他們也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但這樣的團隊往往缺乏能干的“領頭羊”,因而活動常常因為種種原因推行不下去,計劃也會因為成員的拖拉完不成。
(二)成員個性強、協調能力差——不愿服從指揮
其實,細細觀察,不和諧的小組也不都是因為學習習慣差、自控能力差造成的,有一些組恰恰是因為成員個性太強,誰都不服誰。個性太強的孩子常常不服管理,而且會“強詞奪理”“推卸責任”,自我與他人的協調能力差,動不動就與人爭吵,組內的氛圍常常帶有火藥味。試想,在這種情況下,小組的合作成效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三、有效介入并引領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
(一)調整心態——理性看待學生行為
作為指導教師,當發現學生的行為與預期目標相差甚遠時,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了解問題出現的原因,然后再針對問題尋求對策,疏導是關鍵。畢竟這是一群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不要動不動就上綱上線,也切忌在沒有了解實際情況的背景下挫傷他們的研究熱情和自尊。在小學階段,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本身就是“團隊合作精神予以啟蒙和培養”的過程,我們更多的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與同伴合作,了解團隊合作精神對一個“社會人”所具備的意義和價值。
(二)及時干預——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針對不和諧的小組合作團隊或成效低微的小組合作團隊,教師要及時進行干預和引導,以不斷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1.成立手拉手的幫困小組。手拉手的幫困小組由強隊和弱隊組成,基本模式是強隊帶弱隊。在結對的兩隊中,要求強隊能主動關心弱隊,能對弱隊成員經常進行友情提醒,督促弱隊成員按時完成自己的任務,也鼓勵弱隊成員碰到困難時主動向強隊求助,尋求同伴的互助,以及時、高質量地完成任務。
2.成立能力相近的競爭組。能力相當的競爭組可以由實力相近的小組團隊進行自主結對,目的是通過競爭,促進小組團隊高質量完成研究任務,培養團隊的凝聚力和競爭意識,為強者更強、中者向上、弱者不弱打造積極向上的、傳播正能量的成長平臺。
3.成立以強帶弱的共進組。以強帶弱的共進組主要是強組帶弱成員,如果班級中某一個小組特別麻煩,用這種方法進行干預,效果還是不錯的。可以將“麻煩組”打散,成員分到各小組,然后請各小組對這些成員進行重點關注與幫助,促進良好合作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重點關注——即將被邊緣化的兒童
佐藤學在《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中說道:“創造合作學習的教師往往把邊緣化的兒童作為課堂溝通的中心來對待。”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小組學習中來,能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吸納并分享他人的智慧,提升自我。我們在培養小組合作學習領頭羊的過程中,更應該關注那些逐漸被邊緣化的學困生。他們為什么不愿參與到合作學習中,是他們對討論的話題不感興趣,還是合作學習能力不夠?為什么一旦碰到可以自主支配的時間,他們就可能會尋求一切機會發泄體內的能量,而影響了大家合作學習的效果?應該如何激發他們參與合作學習的熱情,給他們創造更多的表達與展示的機會?假如在課堂上,這部分孩子能有效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或傾聽或發表見解,那將是多么美妙的教學情境、多么和諧的合作課堂啊!也許,在課堂革命中,我們現在首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讓這些被邊緣化的學生愿意參與到合作情境中,在群體中成為大家歡迎的對象和合作的伙伴。
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作為組織合作學習活動的教師,在課堂里構筑合作學習的關系,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是為了在兒童中培育合作學習、共同成長的紐帶。在此過程中,我們也要確立兒童立場,從兒童實際出發,制定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這樣,也許能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會合作學習的孩子。
(楊靜娟,常州市實驗小學,213002)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