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招
【摘要】“一個好的問題,能夠點燃一個學生的欲望;一個好的問題,能夠串起一堂課;一個好的問題,能夠讓一節課升華”,問得有價值,能夠引起學生思考,能夠旁敲側擊,能夠因勢利導。只有保證了問題設計的有效性,才能保障一堂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有效教學”。
【關鍵詞】有效問題 創設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49-02
新課程的指導思想之一:強調問題性、啟發性,引導教學方式的變革。遵循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認知基礎,創設有效的化學問題,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高效掌握化學知識,提高思維水平,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但在具體的實踐層面,部分教師對化學問題情境的理解還存在偏差,教學中不時出現虛假、過度問題情境,以致于課堂教學去化學化、低效化現象還很普遍。因此,如何在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創設有效化學問題,以獲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1.從情景化問題入手 確定學習目標
近年來基于建構主義的研究人員經研究提出,抽象的、一般的知識與技能常常不能促進知識的遷移,知識與認知技能雙方均高度地依賴于學習者獲得它們的情境。即知識的獲得和應用是在具體情境中運行的,知識是情境化的,是活動、情境和文化的產物,在特定情境中獲得的知識比所謂的一般知識更容易進行遷移。
【教學案例1】鹽類水解的引入
問題情景1:我們常用酸溶液清洗金屬表面,為什么可用NH4Cl溶液作為金屬表面清洗劑?這是利用了鹽的什么性質?
問題情景2: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是農村常用的鉀肥,但草木灰不宜與用做氨肥(如NH4HCO3、 NH4NO3)混合使用,為什么呢?(與生活聯系,激發興趣)
問題情景3:我們知道NaCl的溶液呈中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鹽溶液都顯中性?
(設計意圖:利用這種以聯系生活的事例入手,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學始于疑,一個有質量的問題、一個恰當的耐人尋味的問題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往往能挑起學生的好勝心和探究欲,引發學生進入“憤”“悱”狀態,將學生的學習心理調整到最佳的境界。)
因此,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但能幫助學生重溫舊知識、舊經驗,獲得新知識、新經驗,還可以通過提供生動、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和大量的信息,幫助學生體驗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生動地探究,發散地思考,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繼而使學習達到比較高的水平;還可以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促進知識、技能與體驗的鏈接,促進課內向課外的遷移與延伸,讓學生以生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同時可以對教學過程起引導、定向、支持、調節和控制的作用;它有著豐富的內容,不但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從人類的生活著手,從學生進入良好的心境入手,從新老知識的結合點著手,讓學生進入一個求知的佳境。
2.從遞進式問題入手 自主構建知識
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活動也是如此。在教學中,對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內容,學生難以理解、領悟,教師可以采用化整為零、化難為易的方法,把一些較為復雜困難的問題設計成一組有梯度的問題串,以降低問題的難度。通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提問,引導學生向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發展;通過層層剖析、循序漸進,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彼岸和釋疑明理的高峰。
【教學案例2】鹽類水解的原理的建構
問題組1. ① 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電離?
②CH3COONa溶液哪些微粒可能發生相互作用?若反應,結果怎么樣
③結果導致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溶液中C (H+) 和 溶液中C(OH-)還相等嗎?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理論探究活動,可以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在探究鹽類水解原理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得出由于生成弱電解質CH3COOH,使得溶液中C (H+)減小,從而使得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促進水的電離,則溶液中OH-與溶液中H+濃度不再相等,即是[OH-]溶液>[H+]溶液 ,所以溶液呈堿性。)
問題2. 通過上述分析,你能書寫上述過程化學方程式及離子方程式嗎?
問題組3:①上述過程化學方程式的逆反應有什么特點?從中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②為什么上述過程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用“■”?
③分析并比較C (CH3COO-)與C (CH3COOH)的大小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條理清楚、系統連貫、層次遞進式“問題組鏈”展開教學內容,為討論鹽類水解的原因、實質、特征和結果建立了清晰的框架。即揭示了矛盾,又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進行思考,幫助學生學會用平衡移動的原理,全面辯證地分析問題,有效的促進學生自主對概念的構建。)
問題4: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Na2CO3溶液pH值為什么比CH3COONa溶液的pH值大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更深的層次分析實驗中的數據差異,拓展思維,進一步理解鹽類水解與鹽中弱離子對應的酸或堿的強弱有關,得出越弱越水解的規律,有效的形成學生自主對鹽類水解規律的構建。)
化學的知識形成是一個有層次的遞進過程。這些問題分層次驅動學生的化學知識學習,使學生的思維經歷由具體到抽象、再抽象的過程,從而使學生運用概念時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事實上,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活動經驗和知識積累,都有自己對客觀事物的獨特的解決方式,也許這種理解在教師看來是不全面、不合理的,有時甚至是錯誤的,但是對學生來說卻是有意義的。
3.從獨創型問題入手 培養創新思維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權威下的課堂生活,師道尊嚴,“教師問,學生答”,課堂氣氛比較壓抑,這種模式教學忽視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不重視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導致其問題意識比較薄弱。素質教育說到底,在于開發學生智力和非智力潛能,培養創造性的想象力?!皫е环N無比高漲的激勵的情緒從事學和思考,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為人的智慧和意識的偉大感到驕傲?!彼裕O計不完全或無結果的問題或背景,使學生有積極思考、大膽設想、推陳出新的可能;或讓學生設計問題情境,并進行自行想象、解決,給予其鍛煉思維的機會;或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不僅向教師提問,而且學生之間互相提問。
【教學案例3】《選修1》生命的基礎—蛋白質的教學
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蛋白質的變性都是化學變化嗎?如果都是化學變化,那么雞蛋煮熟后還是蛋白質嗎?”聽完學生的問題,筆者大吃一驚,這個問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當看到孩子充滿疑惑的眼神時,我毫無猶豫地表揚了他:“你確實是一位很會思考的同學,這個問題問得挺好,老師都沒考慮到,看來課后我們可得好好討論一下?!焙髞?,這個問題不但引起了學生的討論,也成了老師討論的焦點。因此,教師不可抑制孩子的提問,應鼓勵學生多疑多問,激活思維,培養學生興趣,誘發創新意識。
問題探討活動是一個再創造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是前人走過的,也可以是前人未發現的方法結論,對學生本人來說都是發現過程,都是創造。對于學生的創造性的結論和方法應積極加以推廣,有時即便有一定的錯誤、或者不夠成熟、不夠完善都應加以肯定。對于有問題的地方進行進一步的探究、交流,加以完善。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保護他們思維的創造性。對于學生的獨創的方法不要全盤否定,要善于能發現其中有價值的閃光點,對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是一個鼓勵,有利于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信心提高,對培養學生的學習化學的興趣是很大的鼓舞。
4.從并進式問題入手 突破解題思路
弄清問題是解題的第一環節,它的任務是獲取題目提供的各種信息,以供思維加工。準確、充分地感知題目信息是成功解題的前提條件。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對自己提出如下問題:①未知條件是什么?②已知條件是什么?③是否有隱含條件?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應該怎樣做?
【教學案例4】以2014年福建省普通高中畢業班質量檢查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第25題第(3)小題為例,結合題目特點設置相關問題,來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方法以及提高得分率的技巧。
題目:肼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某探究小組利用下列反應制取水合肼(N2H4·H2O)。
CO(NH2) + 2NaOH + NaClO
= Na2CO3 + N2H4·H2O + NaCl
實驗一: 制備NaClO溶液。(實驗裝置如右圖所示)
(3)因后續實驗需要,需利用中和滴定原理測定反應后錐形瓶中混合溶液的NaOH的濃度。請選用所提供的試劑,設計實驗方案。
提供的試劑:H2O2溶液、FeCl2溶液、0.1000mol·L-1鹽酸、酚酞試液。
問題1:反應后錐形瓶中混合溶液的成分什么?
問題2:混合溶液中NaClO溶液存在對利用中和滴定原理測定NaOH的濃度有干擾嗎?如有干擾,又有哪些干擾?
問題3:試題所提供的兩個試劑:H2O2溶液、FeCl2溶液,對這小題提供什么解題信息?從價態觀的角度分析,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設計意圖:從上述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得出NaClO溶液不僅會消耗鹽酸,還會由于NaClO的強氧化性使溶液褪色,即對測定NaOH的濃度有兩種干擾,因此必須用H2O2溶液或FeCl2溶液其中一種除去NaClO;根據FeCl2的強還原性,易被NaClO氧化成Fe3+,Fe3+會與NaOH反應生成Fe(OH)3紅褐色沉淀對測定NaOH的濃度又有干擾,因此選擇先用H2O2溶液除去NaClO,再滴加2~3滴酚酞試液,用 0.100mol·L-1鹽酸滴定,重復上述操作2~3次 。)
所以,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化學問題,當用原有解題方式解決受阻時,應教會他們先如何將實際問題或題設的情景予以分解,找出應答的關鍵,選擇、調用自己貯存的知識塊,然后用分解、遷移、轉換(聯想、類比、模仿、改造)、重組等方法來探尋新的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創設有效問題要以學生的探索活動為主體,以教師點撥為主導,以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為中心,以優化教學過程、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創設有效問題能引發學生主動思考,促進學生與教師共同探討新知,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促進課程內容的持續生成和轉換。“有效問題”的設計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以此為突破口深入開展“有效教學”的研究和實踐活動,一定會推動化學新課程的課堂實施和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毛東海.《試論化學課堂中“有效問題”的設計》[J] .化學教育,2012(12)
[2]余文森,諶啟標.《高中新課程教師讀本》[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薛偉軍.《高效課堂從有效設計問題開始》[J] .化學教與學,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