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芳
【摘要】文章以臺州市8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教育敘事研究方法,研究其專業素質發展過程和教學發展過程。研究認為,影響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個人因素、學校和社會因素以及家庭因素。
【關鍵詞】教育敘事研究;教師專業發展;信息技術教師;中小學
![]()
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從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的中國,教育信息化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作為基礎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骨干力量,應具有更強的學科知識、專業理念以及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同時,在基礎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國際潮流下,教師專業發展成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個人成長的內在需求,成為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課題。因此,探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文主要采用教育敘事研究方法敘述和梳理研究對象的專業發展故事,解析影響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以期豐富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研究,并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的時間研究提供參考和依據。
一、同類研究綜述
1、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20世紀70、80年代興盛于歐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傳入我國并很快成為教育決策部門、教育理論工作者關注的焦點[1]。關于教師發展的內涵,一般認為教師專業發展即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或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指出,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生學習,逐漸習得教育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并在教育專業時間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 一名合格的專業教育工作者的過程[2]。從內容角度來看,趙娟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概況起來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感(或者說專業態度)三個方面[3];李瑤瑤認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應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等諸方面的素質,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識、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研究學科知識三方面,教師的專業技能是指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順利完成某種教學任務的活動方式,教師的專業態度也可稱為專業道德、專業精神和專業情意[4]。
2、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近年來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研究主要涵蓋以下內容:(1)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發展現狀研究。一類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并輔以訪談的研究方式,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維度主要有專業意愿、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專業素質等;一類研究對教師的專業結構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分析了信息技術教師所應具備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并在此基礎上調查分析了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通過對現狀的調查研究,旨在發現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2)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已有研究認為影響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如進修機會、軟硬件條件、經濟待遇、人文環境、工作負擔、社會環境、學校信息化氛圍等;內部因素,如個人認識、個人知識與能力、職業倦怠、缺少交流與合作等。(3)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發展策略研究。如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認識、優化培訓以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開展網絡教研、組建學習團隊、營造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文化、設計體現學習主題的游戲等。
3、研究述評
已有研究涉及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個層面,內容較為豐富,并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問題:(1)缺乏深層次地挖掘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隱性因素及個性化信息。已有研究大多關注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外部因素,對內在因素的探討也局限于信息技術教師本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等。(2)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已有研究大多是通過文獻閱讀、經驗總結等方法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并在此基礎上以思辨的方式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和闡述,從而形成研究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觀點和看法;少量的調查研究也大多采用問卷調查等量化的研究方法,缺乏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這類動態性、過程性較強問題本質的研究。(3)鮮有專門針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研究。
二、研究方法
教育敘事研究是以敘事的方式開展的教育研究,是研究者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對所發生的教育事件進行描述、反思與分析,進而揭示出事件背后深層次的教育本質和規律;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質性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通過各種方式收集的資料進行解構與分析,呈現研究對象的專業發展故事,挖掘其隱含的研究對象專業化發展的個性信息,并進一步揭示影響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尋求其發展途徑。具體包括:(1)研究對象的確定。研究對象的選取一方面考慮其所在地區、學校的層次性,另一方面考慮選取不同年齡段、不同職稱、不同專業背景等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以使研究結論具有較普遍的借鑒意義。同時,要考慮研究對象的合作意愿,以使研究過程及其結論客觀、真實。(2)研究資料的收集。資料收集是教育敘事研究的重要環節。本研究主要通過訪談、課堂觀察以及對研究對象的教案、教學錄像、教學反思日記等進行文本分析和內容分析等方式收集研究資料。(3)研究資料的整理。首先對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的文本資料、圖像資料以及視音頻資料等進行系統地整理與分析;其次,依據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對上述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分類整理與分析;最后,在征得研究對象同意的基礎上,將研究對象的所有資料以反思日記、故事或敘事的方式呈現出來。
三、研究內容與研究結論
1、研究內容
專業素質發展故事。主要通過訪談、問卷等方式了解研究對象的專業素質發展故事,包括: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的發展狀況;培訓或繼續教育狀況;自我專業發展意識與需求;教學研究能力發展等。
教學故事。主要通過訪談、課堂觀察以及對研究對象的教學視頻、教案、教學日志等進行分析,呈現出研究對象在其專業化發展過程中的個性化信息以及隱形知識與能力,包括:備課故事(如知識與技能準備、教學對象分析情況、學習資源準備情況等);教育教學理念發展故事;課堂教學故事(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事件的控制策略等)等。
2、研究結論
通過對本市8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素質發展故事和教學故事的敘事研究發現,影響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
個人因素。教師對個人專業和職業身份的認同與正確定位是推動其專業素質發展的基礎和根本,教師只有熱愛并專注自己的職業才有可能主動學習并有可能在其崗位上有所作為。其二,教師個人的教學理念及學生觀、教師觀影響其教學態度及教學實踐的各個層面,如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其三,教師個人的知識、技能儲備以及繼續教育的意識與能力是其專業素質發展的源動力。
學校與社會因素。學校對信息技術課和信息技術教師的態度和重視程度影響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與自我發展的積極性,學校的整體氛圍及文化精神影響信息技術教師對待學生及教學的態度。同時,學校的信息化環境建設影響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以及學校各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效果,這也間接地影響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識態度與實際需求。
家庭因素,教師個人家庭背景、成長環境以及家庭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工作的認同與支持等,影響其從業態度、對工作的投入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靜.美術教師專業化發展圖景:知識與行動的質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3月
[2]姚勇,侯霞.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策略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7(4):116-117
[3]趙娟.大學與中小學合作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D].合肥: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6月
[4]李瑤瑤.以Blog為平臺的教育敘事研究與教師專業化發展[J].文教資料,2011(7):112-114
課題:臺州市電化教育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