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強
【摘要】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業,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家甚至世界經濟的發展。如果在銀行放貸過程中沒有正確、理性地評估與控制風險,就很容易造成金融危機,甚至引發經濟危機。本文結合新形勢下銀行貸款風險的特點,對銀行貸款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闡述,并進一步提出針對銀行貸款風險的防范策略,以穩定金融市場。
【關鍵詞】新形勢 銀行貸款 風險管理 策略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其發展情況對經濟有著直接的影響。而銀行信貸作為金融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其風險的管理情況關系著信貸的資產質量,關系著金融業的發展。因此,國家和企業必須重視對銀行貸款風險的管理,及時發現銀行貸款存在的風險,并采取多種有效措施進行防范,不斷提高銀行信貸的資產質量,促進金融與經濟的發展。
一、新形勢下銀行貸款風險的特點
銀行貸款風險指的是由于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商業銀行在投入貸款后,無法按期收回貸款的本金與利息,從而使得銀行的實際收益小于預期收益,銀行出現壞賬損失的可能性。下面對新形勢下銀行貸款風險的特點進行闡述。
(一)絕對性
根據銀行經營的實踐,在進行銀行貸款時,相對安全,卻絕對有風險,不存在沒有風險的貸款,同時,貸款的風險大小和收益大小成正比。
(二)依附性
貸款風險總是依附于企業的經營風險的,這是因為企業的生產經營直接關系著銀行信貸資金的運轉情況。而且,企業的經營總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一旦受挫,就會使得企業的資金周轉出現問題,產生資金沉淀的狀況,進而貸款風險出現。
(三)隱蔽性
銀行貸款風險有其隱蔽性,貸款風險在產品銷售之前,一直是隱蔽運行的狀態,只有在銷售階段才會顯現出來,因此,投資者很難發現。
(四)可控性
盡管銀行貸款風險的存在具有客觀性,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采取措施來控制風險。具體地,為避免發生貸款損失,應該不斷改進工作,克服干擾因素,盡可能地降低風險。
二、銀行貸款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
國家通過采取經濟手段來實行宏觀調控,一方面通過采取優惠措施來支持某些行業或者領域的發展;另一方面則利用制裁手段來限制某些行業或者領域。而國家一旦調整該項政策,就會使得眾多企業不堪壓力,出現破產、倒閉等情況,從而無法償還貸款,進而造成貸款風險。
(二)市場的變化影響
面臨著市場經濟的背景,原材料的供應、產品的銷售情況等因素都會影響到企業的資金情況,一旦市場萎縮,企業的經營就會受挫,嚴重影響其經濟效益,甚至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造成信貸風險。
(三)行政干預的影響
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預,使得部分銀行將貸款投向了一些效益與信譽均不好的企業;另外,由于缺乏相關法律,無法切實保障金融單位的權益,使得銀行針對那些破產企業貸款無法全部收回。
(四)改革不規范
為了增強企業活力,對企業進行了改革,卻由于不規范的措施與配套設施的缺乏,使得金融市場出現了混亂,部分企業借改革的名頭逃債、廢債,嚴重損害了銀行利益。
(五)企業經營不善
第一,企業本身擁有的資金少,在經營時又形成了高負債,具有很弱的承受風險能力;第二,部分企業由于缺乏健全的生產經營機制,不能嚴格地進行自我約束,同時外部的監督力度不夠;第三,部分企業在可以按時還款的情況下,借故拖延,降低了企業的信譽度。
(六)銀行的政策與管理失誤
一方面,有些銀行在進行貸款決策時,根本沒有考察企業的實際運行狀況,形成風險貸款;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性與客觀因素的影響,銀行的信貸人員沒有意識到風險貸款與自己的利益有直接的關系,在貸款給企業時忽視管理。
三、防范銀行貸款風險的策略
(一)加強宏觀調控
為減少銀行貸款風險,國家應該加強宏觀調控,調整好國民經濟,平衡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優化產業結構,使經濟的發展生產能夠切實與國情相適應,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的持續、健康與穩定。
(二)加速轉變政府職能
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不應僅說說而已,而是要把工作落實到實處,盡可能少地干預銀行貸款的有關決策,而且應幫助銀行減少甚至避免貸款風險,通過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等方式轉化銀行信貸風險。
(三)規范行政干預,依法管貸,防管結合
首先,國家可以引導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多渠道地進行資金的籌集,降低貸款的風險;通過推行票據貼現業務,實現對商業信用的轉移;通過租賃貸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減輕信貸壓力與風險。
其次,可以通過聯營兼并、拍賣、轉讓規模小與效益差的企業,來減輕貸款風險。
再次,銀行應依法進行收貸,加大對逾期、風險以及呆賬資金的清收力度,避免潛在信貸風險的蔓延。
第四,堅持“預防為主”的信貸風險防范原則,通過采用定量分析與抵押貸款的方法,對貸款風險實施動態監控,及時掌握企業運行動態,一旦發現破產狀況,通過變賣抵押物來回收貸款。
最后,建立健全貸款風險的防范機制,實行評估驗證。根據銀行區別對待、扶優限劣的信貸原則,銀行在進行資金的投放時,要科學地評估和驗證企業的資信狀況,實現盤活存量、優化增量。
(四)完善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
第一,國內的金融機構可通過借鑒國際慣例,對商業銀行進行管理,約束資本金占風險資產的比例,停業并整頓一些資本金無法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企業。
第二,為實現正確決策,通過分離借款的“三查”,對信貸進行內部監督與復核制約。首先,提前防,銀行企業應該通過調查與論證貸款企業的還貸能力,再進行決策,以防范銀行企業的貸款風險;其次,貸時促,銀行企業應通過審查,緊密結合貸款與銀行下達的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最后,貸后跟,為搞活資金,銀行企業可通過動用有限的資金進行貸后的檢查。
第三,完善貸款到期歸還的制度,不再實行貸款的轉期、展期,如遇特殊情況,要重新立字據,并采取措施,減輕或避免逾期加大的貸款風險。
第四,實行貸款責任制,不斷提高信貸有關工作人員的思想素質以及工作水平,并對其定期進行考核,依法追究并處理造成損失的風險貸款的發放情況,同時,及時獎勵有功人員。
第五,為實現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與信貸金融市場的健康運行,根據市場需求,建立貸款保障機制。
四、總結
總而言之,銀行貸款的風險管理關系著整個金融市場的運轉,為防范新形勢下銀行貸款的風險,國家和企業都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以加強對貸款風險的管理,提高信貸的資產質量,促進金融市場與經濟市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圣.中國商業銀行貸款組合規模的風險分散化效應[J].系統管理學報.2013.22.(2):26-27.
[2]劉曉玲.淺析高職院校的財務風險與防范[J].財務與會計.2012.(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