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學的評價、教師教的評價和對課程本身的評價。本文重點闡述教師對課程本身評價的重要性及主要內容,并提出發展教師學科課程評價能力的內外部條件。
【關鍵詞】教師 課程評價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77-02
課程評價是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憑借一定的方法、途徑對課程的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師進行課程評價,往往只局限于對學生的學、教師的教進行評價,而對課程本身進行評價的意識較為薄弱、行動較為少見。為此,本文重點討論教師對學科課程本身的評價,且下文中出現的“課程評價”也專指教師對學科課程本身的評價。
一、教師在課程評價中的作用
教師在課程評價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教師根據學生特點、自身特點、學校實際條件、社會需要等現實因素對自身學科課程進行評價的結果,應該受到學校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學校領導及其他教員對課程評價結果的正確認識,不僅有利于學校學科課程的建設以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該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課程專家等權威人士的重視,能夠促進學科課程的改進與完善;教師自身的審視與反思,有利于其正確認識自身學科課程優、缺點,并對課程進行適度的調整,以提高教學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專業化成長。
二、教師評價課程的主要內容
不少學者指出,教育界應注重教師這一課程評價主體,強調教師在課程評價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鼓勵教師積極主動地對課程進行評價。呼吁“關注”與“鼓勵”很重要,但為避免教師在課程評價中陷入迷茫狀態,相關人員必須為他們提供一定指導。教師深入了解課程之后,其對課程的評價才有可能是全面的、科學的。教師進行課程評價,可從課程構成要素著手。關于課程構成要素,學者們觀點不一。綜合閱讀書籍與材料的觀點,筆者從以下幾個課程要素來分析并闡述評價課程的主要內容:
課程編制指導思想的評價。每一種課程編制都體現著一定的課程思想,并始終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完成整個課程編制。在職前培訓或是工作中,教師會學習并實踐此種思想。但是,教師不應只是這種思想的執行者,還應是它的評價者。教師在考察課程編制思想時,應考慮到以下兩點。一方面,教師考察課程編制是否能夠滿足當下社會需求,以反映社會對課程的需求并發現現行課程存在問題;根據自身課程實施情況,教師對現行課程進行診斷,考察新的課程編制能否解決現行課程存在的問題,為課程改革提供正確的方向。另一方面,對課程編制的觀念與理論基礎進行評價。以現代的教育觀念與科學的理論為基礎,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教師可利用自身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與開闊的視野,對觀念與理論的基礎進行評價。
課程目標的評價。教師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主要操作者、實踐者。教師一貫是遵循著現行課程目標進行教育教學,卻很少有教師對課程目標提出個人看法及修改建議。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教師課程評價地主體地位長期被忽視有很大關系。教師作為課程目標的評價者,教師應該做到:首先,考察國家課程目標與本學校課程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其次,對課程目標的現實可行性展開評價。一方面,教師要審視現行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客觀基礎,是否具有客觀條件的保證,是否都能被學校教學理解、接受并落實;更重要的是,課程目標是否充分考慮到學生在該學科領域的發展水平與其身心發展的規律。最后,對課程目標表述準確性的評價。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的實踐經驗豐富,對于課程目標是否表述準確,他能夠根據自身經驗進行判斷并給出個人的觀點。教師對課程目標準確性考察時,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的能力;它是一個“雙收”的過程。
課程標準的評價。陳玉琨等學者在《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一書中提出了高級中學學科教學大綱的評價準則與指標,主要包括:1.學科教學大綱編制的評價,應注意考察教學大綱編寫格式、內容選擇和結構安排三方面是否合理。2.學科教學目標的評價,涉及目標選擇、目標要求、目標內容以及目標表述四個方面。3.學科教學內容的評價,要從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知識廣度)、深度(知識難度)、學科先進性、社會適切性、結構的學科合理性著手,還要考慮到教學內容是否與相關學科教學保持著協調性。4.課時安排的評價,考慮課時總量安排、周課時以及年級分配的三者合理性。5.必修課、限定選修課關系的評價,注意兩者教學目標、內容、教學要求三者安排的合理性。6.教學要求的評價,要考慮安排與要求的合理性,即各教學環節和實驗、實習或實踐教學兩者安排的合理性;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以及教學設備設施三者要求的合理性。7.學生學習評價的評價,主要涉及對評價的對象、性質、目的與評價任務幾方面說明的合理性的考察,以及對評價類型、方法技術、結果運用三方要求的合理性。新課程改革中,將“教學大綱”更改為“課程標準”也就是說,以上涉及的“教學大綱評價的準則與指標”,教師也可以應用到對現行課程標準的評價當中來。
課程建設與課程質量的評價。課程建設又包括教學思想、教學梯隊、教學條件的建設;課程質量包括學生經過學習該課程后,具備的學習興趣、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認識以及一技之長。作為課程評價的主體之一,教師應該對課程建設與課程質量進行評價,以促進課程和自身的發展。
三、教師評價課程能力的培養途徑
教師進行課程評價的前提是具備課程評價能力。課程評價能力,是教師完成對課程價值判斷的一種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綜合個人特質,是通過運用評價理論與技能,促進課程進一步改進與完善、提高學生學習的一種課程能力。發展教師這種能力,需內外部條件有機結合。
教師自身的努力。首先,樹立課程主體意識。樹立課程意識,教師必須認識到自身是課程的主體與主角,意識到自身課程的發展與改進密切相關。其次,關注與學習課程以及課程評價的知識理論。教師有意識地關注課程評價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更新理念,自學以加強對課程評價理論知識與技能的了解與認識,與同事交流經驗、相互借鑒學習以豐富自身課程評價的經驗與認識。再次,形成并發展課程評價思維。教師應認識并理解課程評價性思維形成的過程(認知——反思——批判——對話——構建),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培養課程評價性思維。教師通過自身努力、創造內部條件,以促使其課程評價能力的形成與提升。
學校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一方面,實施賦權增能,鼓勵教師開展課程評價。賦權增能,相信教師具備發展課程的能力,為教師提供自我決定的機會。教師在憑借一定的評價工具收集各方面課程資料、掌握課程質量及實施情況的基礎上,審視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優、缺點,提升自身的課程評價能力,發展課程。另一方面,組織教師培訓。相關部門邀請外部課程專家以及學者進行專題講座,豐富教師課程評價理論知識;專家、學者向教師介紹課程評價技能并以實際案例說明,使教師更快地理解與把握技能;鼓勵教師去實踐,以提升其課程評價能力。
參考文獻:
[1]鐘啟泉主編,李雁冰著.課程評價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劉志軍著.走向理解的課程評價[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陳玉琨,沈玉順等著.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王艷(1987-),女,天津市人,碩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