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君 司海峰 晏芳
【摘要】文章系統(tǒng)論述了通識教育的意義及對我國高校教育的影響,并對高校在開展通識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見解。
【關鍵詞】通識教育 高校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01-01
通識教育在100多年前由美國的博卡德教授提出,其思想起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從20世紀以來,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我國從1995年開始正式在高校推行通識教育。時至今日,通識教育已經(jīng)成為我國高等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領域。
一、通識教育的內(nèi)涵意義
通識教育到目前為止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規(guī)范性的表述。有人認為通識教育“是關于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也有人認為通識教育就是培養(yǎng)“通才”,著名學者吳大猷認為:“通識教育的要義或理想,是使一個人有國家歷史、社會問題的知識”。實際上這些說法都體現(xiàn)了一點共識,即通識教育首先對“人性”的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人文教育,其主旨是促進人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而這正是教育的本質(zhì)屬性。具體對高校而言,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都有所了解,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比,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yè)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學生們就能通過自由選擇,得到自然成長。通識教育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重在開發(fā)、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zhì)與精神氣質(zhì),重在培養(yǎng)具有獨立人格并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zhì),而這正是教育的終極追求。
二、高校所面臨的教育問題
實際上,教育的最本質(zhì)屬性應該是對“人性”的教育,而非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而現(xiàn)在恰恰就是對“人”的塑造被逐漸淡化,專業(yè)知識的教育卻被加強。現(xiàn)今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滑坡”、“迷信盛行”,教育部門難脫干系。
而高校所面對的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大學生,這些年青人肩負著國家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可當我們冷靜旁觀當代大學生的現(xiàn)狀時,你會發(fā)現(xiàn)真實情況其實并不容樂觀:比如現(xiàn)今大學生的“信仰缺失”以及由于“信仰缺失”所帶來的精神空虛,這與大學生應當具有的朝氣蓬勃的狀態(tài)格格不入,現(xiàn)在的大學生有幾個人胸懷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有幾個人知道自己需要塑造怎樣的人格和精神?甚至有的大學生背離科學,落入迷信的泥淖不能自拔。再比如急功近利的“浮躁”,許多學生的學習純粹就是為了應付考試,混個文憑,有幾個人是為了追求學問,探索真理?有幾個人想著自己為家庭、為國家所應該擔當?shù)呢熑危吭俦热绱髮W生中廣泛存在的投機取巧意識,平時不學習,全靠老師考前劃重點,臨陣突擊。更有甚者請老師吃喝,給老師送禮以獲取好處……如此等等,不勝枚舉。而作為一名高素質(zhì)的理想青年所應具有的那種學識廣博、意氣風發(fā)的形象,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風采早已不見了蹤影。
除了社會因素外,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一言以蔽之,這都是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對“通識教育”的長期漠視所造成的。
三、高校中通識教育的改革策略
1.從課程結構調(diào)整入手,增加通識教育課程的數(shù)量和比例。
我國的通識教育課程過去主要以思想政治課為主,其它則很少涉獵,最多也是一些與專業(yè)相關的“準通識教育課”。實際上,通識教育所能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博,政、法、文、理、史、哲、藝、美、體,甚至醫(yī)學、生態(tài)學、社會學、軍事學等等無所不包,所以課程的數(shù)量應該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大學課程的總體密度實際上并不大,再加上這里面許多課程甚至可代替學生的課余活動,所以我并不認為會給學生增加多少負擔。當然,本著“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原則,應該適當加寬選課的靈活性。所以最好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課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喜好自由選擇,這也非常有利于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2.合理調(diào)整通識教育課程中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比例。
學校培養(yǎng)的是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對于文科生而言,需要他們具有扎實的科學知識,可以給他們講授一些不太深奧的理工學知識,比如趣味數(shù)學、趣味物理、數(shù)學史和物理學史,以及計算機應用技術等相關課程;而理科生則要具有較高的人文修養(yǎng),可以開設一些藝術、美學欣賞、史哲等課程。總之,在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通識教育時要有所側重,使其平衡發(fā)展。當然,課程的開設也應該分門別類,最好是劃分模塊,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課程并合理選擇。師資資源不夠的院校可以通過單位合作、社會引進及臨時外聘的方法解決,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保證課程的科學開設和學生的有效學習。
3.緊緊圍繞通識教育課程目標,完善課程內(nèi)容,體現(xiàn)課程特色。
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對學生進行“人”的全面塑造。而許多院校的通識教育課存在“膚淺化”的現(xiàn)象。為此,我們應該緊緊圍繞通識教育課程目標,加強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頂層設計,精心設計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方案,加強有關課程的開發(fā),不斷完善課程內(nèi)容。此外還要結合地方文化特色、社會需求以及學生的需求愛好,還要注重古今文化、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這樣才能開出能夠提升學生素養(yǎng)且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4.教師要重視通識教育,探索適合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再好的課程沒有好的教學方法也難以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有些老師上課死氣沉沉,照本宣科,這種授課學生不會喜歡。許多人看過了央視的“百家講壇”,才發(fā)現(xiàn)原來歷史竟然那么波瀾壯闊,那么引人入勝;原來哲學其實并不晦澀,而是如此的貼近生活,對我們的為人處世具有那么大的指導意義。大家在學知識的同時也被那些開講教師通俗易懂的講解和鮮明的風格所折服,這樣的效果怎能不好?然而回歸到我們自己的學校中,有幾個老師能有這樣精彩的講解?有的老師不把通識教育課當回事,授課敷衍了事;有的老師不研究受眾學生的接受層次,普及教育變成了專業(yè)課搬家,這都會影響授課效果,挫傷學生興趣。所以我們要大力提倡通俗易懂的授課,提倡開放活躍、積極互動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把盡可能多的學生吸引過來。
綜上所述,是我對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的一點看法。實際上,適度地開展通識教育并不會影響學生的專業(yè)學習。相反,廣博而全面的知識對專業(yè)學習還有啟迪思維,拓展思路的作用,這在世界上許多杰出的科學家身上都有印證。
參考文獻:
[1]張翼星.我對大學通識教育的幾點認識[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2年第3期
[2]鐘英.地方本科院校通識教育選修課課程建設策略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