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高職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深入分析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壓力的成因,提出緩解職業壓力的對策,以促進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 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健康問題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80-02
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指出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給廣大高職教師帶來發展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然而,高職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由此不僅會導致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降低,還會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
1.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及成因
1.1現狀
1.1.1職業行為問題
高職院校教師常常認為職業學校的學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對學生的期望降低。逐漸失去對學生的愛心和耐心并開始疏遠學生。教學活動缺乏創造性,對教學完全喪失熱情,厭惡教學工作,試圖離開教學崗位。
11.2社會適應不良
教師以滿腔熱情投入崇高而神圣的教師職業,但是現實總是令人不滿意。青年教師埋怨工作繁雜、學生不聽話,就會出現心理失衡;中老年教師埋怨教學任務中,希望得到領導的信任和支持,也會出現心理失衡。
1.1.3人際關系緊張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然而教師面臨較大的壓力時,會造成與家人、朋友、學生的人際關系緊張,影響工作和生活。研究表明,教師在校內除工作關系外,經常與他人交往的只有18.96%,在校外經常與他人交往的僅僅12.48%。
1.1.4心理失衡、情緒不穩定
一些教師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不能處理好理想和現實的矛盾,遇到挫折易產生強烈的心理失衡,并誘發不良情緒,如嫉妒、自卑、妄想、憤懣、抑郁等情緒和攻擊性行為,有的還出現思維不靈活、心境不佳、反應遲鈍、情緒低落、記憶力衰退等心理機能失調的狀況。
1.1.5生理健康受損
當教師面對壓力事件或情境時,會出現如呼吸加快,血壓上升、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激素增多等生理反應。如果壓力過多或持續過久,則容易導致身心耗竭,從而產生嚴重的精神負擔,導致心理障礙和身心疾病。
1.2原因分析
1.2.1教師職業特點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教師既肩負著道德和技能的壓力,又背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責,這是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思維活躍的人,因此要求教師的工作應具有創造性和靈活性,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心理負荷,易出現“教育難搞、學生難教”的緊張情緒。
1.2.2社會對教師的期望過高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加上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也要求教師運用新的教育理念,要有敢破敢立的膽略,勇于創新,能大膽地搞些創新教研課題,進行教改實驗。然而,教師在這種新舊認知結構的尖銳矛盾及尋求轉軌時期的新出路,給教師施加了無形的壓力。
1.2.3學校管理給教師帶來工作壓力
各高職院校爭創國家示范院校、省級國家示范校,接受人才培養水平評估等,給高職教師帶來的工作壓力相當大。高職院校一般都強調“雙師型”教師的素質、科研和職稱評定,高職教師受到自身素質、實驗設施等影響,很多教師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無形中加重了教師的心理負擔。
1.2.4教師對教育體制改革的不適應
高職教育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為社會各行業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定位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因此要求教師從理論型向技能型,“雙師型”的轉化,給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1.2.5教師的心理安全感不足,福利待遇缺乏保障
教師的社會地位低、工資待遇低、工作條件差,優秀教師的收入明顯低于其他行業的優秀從業人員。許多地方政府進行財政體制,減少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使許多教師感受到精神失落和物質匱乏的雙重壓力。
1.2.6學生情況對職業壓力影響原因分析
由于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入學分數要比本科院校低很多,導致生源質量的下降,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造成教師在施教過程中產生職業倦怠,進而誘發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
1.2.7人際關系對職業壓力影響原因分析
高職院校教師自身業務水平提升、繁重的教學任務,使教師疲于應付,與同事、學生交流隨之減少。同事間關系淡漠,師生交往呈現功利化傾向,在這種人際交往的狀況中,易產生心理壓力。
2.維護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策略
2.1教師層面
2.1.1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首先,淡泊名利。人在精神上就能多得到一些自由,多感受一份愉悅和寧靜。其次,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是使人心理健康發展的前提,教師要學會合理的使用“比較”的方法,在比較中得到安慰。遇到問題積極思考、尋求解決的方案,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2.1.2提高自身素質。高職院校教師要以終生學習觀念武裝自己,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學生觀,不斷提高知識修養和實際動手能力,保證知識傳授的時效性和技能傳授的實用性,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緩解工作壓力。
2.1.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加社會支持。運用一定的人際交往技巧與他人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可以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從而緩解壓力,同時能得到社會更多人的認可和悅納,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使心理健康發展。
2.1.4培養正確的壓力觀,提高自我減壓能力。適度的壓力能成為工作和生活中的動力,教師應該學會應對各種壓力,采取合理的宣泄方式進行釋放,尋找自我減壓的有效方法。改變工作和生活的態度,采取積極的態度勇敢地面,必要時可咨詢心理醫生,獲得專業的心理援助。
2.2社會方面
2.2.1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社會正確認識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的重要作用,加大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師的待遇。
2.2.2政府通過制定有利于激勵教師的相關政策,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加大執法力度,維護教師合法權益,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科學合理地評價教師業績。加大宣傳力度,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配合教師,以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2.2.3建立合理的高職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加大對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政策、項目和資金扶持,重視高職院校教師科研素質的培養,緩解高職院校教師的壓力。重視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問題,建立符合高職院校教師實際情況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教師職稱評定制度。
2.3學校方面
2.3.1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和有效的激勵制度。學校在教師管理制度改革和業績評價方面應當給教師提供一個公平合理、公開有序的競爭環境,以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關注他們的需要、尊重他們的人格、支持他們對教學管理和教書育人中的探索,給教師一個寬松的環境和努力向上的機會,調動教師加倍努力工作。
2.3.2建立科學、人性化的學校教育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的環境,通過各種渠道讓全體教師參與管理,完善高職院校教代會制度和工會制度,維護高職院校教師的合法權益。學校社團、工會、教研室等組織要經常性地開展活動,給教師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教師之間的互相支持能夠大大降低教師職業帶來的心理壓力。
2.3.3加強學生管理,建立專業化的學生輔導員管理隊伍,嘗試建立專兼結合的班主任制度,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能力培養,迅速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加強中職學校學生的管理工作,從制度上保障教師的職業積極性,從學生層面減少教師的心理壓力。
2.3.4重視心理咨詢工作。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教師心理健康咨詢室”, 建立規范的心理健康檔案。 配備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對老師們進行定期的心理狀況調查,有針對性地采用集體心理輔導、個體心理咨詢與治療等措施提高教師心理素質和自我調適的能力。
維護和增進高職教師的心理健康是發展職業教育的前提條件,教師要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善于溝通交流,使心理壓力得到有效緩解。學校領導和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教育內部的管理體制改革要以人為本,改革評價機制,為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切實減輕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壓力,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依林,劉海燕.教師職業壓力研究綜述[J].教育探索,2006,6
[2]馬曉燕.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現狀調查分析[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0,1
[3]楊莉.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矯正與調適[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4]于榮,袁懷民.淺談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壓力[J].科技信息,2007,(25)
[5]魏建國.淺談高職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8)
作者簡介:
莫麗(1982-)女,貴州從江人,2003年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畢業,教育學士,高校講師,從事心理學教學及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