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娟
【摘要】美育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美育,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
【關鍵詞】美術 主題教研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210-01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美蘊藏著強大的教育力量。美術欣賞是美育得以實施的載體,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欣賞,是憑借藝術作品展開的積極主動地再創造活動。學生通過美術欣賞,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陶冶,從而在精神方面獲得深刻的影響,能夠作用于人的感情,在精神上產生影響,這是美術欣賞的特點。而美術欣賞又是中學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在中學美術欣賞課中,任何一件美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心靈、情感、生命力及個性、獨創性的集中反映。
一、身居情境 情感的品位
綾羅飄起遮住日落西,,奏一回斷腸的古曲,抬起畫面如此的美麗,孰不知是誰的筆墨,淡淡胭脂遮住了思緒,小酌幾杯卻有醉意,少能人將象書畫三千里,上河圖雕琢的意義。這是李玉剛在他的歌詞中長吟的我國古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意境,這種處理方式真的很美。往往比我們怎樣去深刻的解析清明上河圖的構圖,用筆,用色,一些形式上的東西來的深刻,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其內容的異常豐富性、高度的歷史真實感、藝術表現上的無比生動,成為我國古代繪畫史上具有不朽意義的杰作。作者對城市生活知識之豐富,觀察之深入具體,特別是對不為一般“高人雅士”重視的“市井細民”的生活,懷有相當深厚的感情和極為精通的了解。作者飽滿的創作熱情、持久不懈的努力。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藝術想象力的豐富,即藝術表現的周密不茍,都在繪畫史上有著典范意義。
藝術家作為一個自然人也置身在現實世界里,身邊客觀世界的影響和其自身的內在情感被其以美術所有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也會受到情感上的影響,產生情感上的“局部”共鳴。如此看來,藝術欣賞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體驗過程。
二、個性創造的張揚
個性的張揚,也就是自己作品獨一無二的精神氣質,是一個藝術家最寶貴的東西。美術作品貴在個性和獨創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越具個性就越具生命力。
個性是每個藝術家獨具的氣質,在其作品中會體現出藝術家個體創造的形式,勢必打上藝術家的個性烙印。印象主義后派的主要代表是塞尚、凡高、高更三人。這三個畫家各有自己的藝術追求,他們的作品對西方 本世紀現代派美術的誕生具有重大影響。尤其是高更 情況更為特殊。他的作品具有一種難以理解的神秘性, 因而有人把他劃入象征主義畫家之列。《塔希體婦女》也許是剖析高更藝術的奧秘的鑰匙。這幅作品具有單純的“原始之美”的特點。這是一幅真正的杰作。他喜愛塔希提婦女的那種粗野但卻健康而強烈的美,他喜歡她們的天真、直率的性格,他欣賞她們肌膚上的炙熱而又豐富的色調。他太為他的模特兒所陶醉了,以致他無法為了他的綜合法而犧牲模特兒。因此,他以綜合的手法描繪對象,但決不搞綜合。
三、留心觀察
羅丹說:“對于我們的眼睛而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觀察是學生獲得知識,認識世界的基本途徑,也是提高學生欣賞能力的必備條件。美術欣賞教學最重要的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審美,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使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是著名詞人李清照一首絕妙的大自然的贊歌。此首小令,為作者年輕時詞作。寫她經久不忘的一次溪亭暢游,表現其卓爾不群的情趣,豪放瀟灑的風姿,活潑開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藝術手法,創造一個具有平淡之美的藝術境界,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給人以強列的美的享受。只要留心,便能感受到自然之神的靈光時時向我的心靈吹拂,使我一次次地愉悅、激動?!彼?,在美術教學中,要開放課堂,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走進生活,觀察體驗,感受事物、環境的豐富和微妙,產生獨特的情緒和認識,從而喚醒學生的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讓他們發現和感知生活的美,進而能理解和創造藝術的美。
四、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風格
西方人對繪畫的要求,偏重在物質性方面。難怪法國18世紀美學家狄德羅批評“在我們所有的畫作中都有著構思上的弱點,思想性的缺乏。你不可能從他們那得到強烈的震撼,深刻的刺激,我們看一看畫面,掉過頭去了,便什么也得不到,更沒有什么東西會縈繞在你的心頭,追隨著你的思想。”這句話表明了西畫不重精神性的傾向。只有像波堤切利的《誹謗》等之類的象征予以的作品、或者大衛畫馬拉犧牲在浴缸里、或者像列維坦充滿詩意的俄羅斯風景畫和荷蘭17世紀的象征性景物畫,才有較多的構思,包含或深或淺或多或少的精神內容,因而顯得具有精神性。
中國畫偏于精神性,中國山水畫包含著中國古人人格道德修養的自我完善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功能,整體的、綜合的、內省的、景觀的、象征的,就是受儒家學說影響而產生的,這樣的繪畫,必然偏重于精神性。
如宋朝畫家馬麟的《靜聽松風圖》就是表現一位隱士或得暇的人士,游山玩水至一株古松下,十分陶醉的傾聽松風吹奏的美妙天籟,這種享受,是只有心靈接受老莊思想熏陶者才懂得去尋覓的。倘若只從表面上看這幅畫,不過只是一個人在坐聽松風罷了,但是, 為什么他會坐聽松風?在這種陶醉于自然懷抱的表象里頭,還有什么深刻的精神寄托?那就是返璞歸真的老莊精神在召喚,是體悟天人合一的忘機忘我時刻。
未來的教育一定是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結合并駕齊驅的教育。希望通過美的熏陶、培養和實踐,我們的美術教育能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多的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從而逐步成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健康審美意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1](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給教師的建議》
[2]《中外美術鑒賞》 作者:徐改,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