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慶
摘要:校本課程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缺乏科學的頂層設計,會導致課程與學校辦學理念的脫節甚至背離。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應納入學校文化系統的整體設計框架內,成為學校文化個性的具象表征:表達學校辦學的價值訴求,給學生成長留下校本的印記,成為學校品牌的核心元素。
關鍵詞:校本課程;學校文化;文化個性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6-0017-03
課程是學校文化的“土壤”,校本課程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任何一所學校的文化生長都與其課程的生發如影相隨。在郁郁蔥蔥的文化大樹之下,我們都能夠覓得其茂密而獨特的課程根脈。新課程改革給學校課程建設提供了更加自主和廣闊的空間,學校自身也有培育特色的迫切需求,內外合力,使校本課程建設成為了當下的熱點。但“一窩蜂”必然導致泥沙俱下。學校盲目開發,隨意拼湊,生搬硬套,缺乏科學的頂層設計,理念與課程相脫節,必然會加重師生負擔,攪亂正常教學秩序,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校本課程建設應當納入學校文化系統的整體設計框架內,以理念統攝,立足校情,成為影響師生行為的文化“套餐”,成為學校文化個性的具象表征。
一、理念,不是一句口號,是一粒種子,它落在課程的土壤里,才會生根,開花,結果;校本課程,應表達學校辦學的價值訴求。
學校文化建設的第一要著就是確定自身的價值目標,定位學校發展的方向,明確學校想要培養怎樣的人,要通過怎樣的途徑引領師生達成既定的目標。但有了科學的辦學理念,如果沒有行動或找不到落實行動的載體,理念終究是一句空話。用“書生”校長程紅兵的話來說:“有學校之形,無學校文化之神;有課程改革之名,無課程文化之實;學校文化存在同質化、低質化、淺表化現象。”因此,對一位校長來說,最重要的是實踐操作層面的探索,要讓理念的種子找到生根的土壤,并關注它的生長。這個土壤,就是課程。
上海建平中學的改革始于1985年,基于社會對優質教育的渴望,“讓優質教育進入尋常百姓家”成了學校辦學的追求。馮恩洪校長提出了“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和諧”的辦學理念,開創了“合格+特長”的建平辦學模式。在程紅兵校長接掌建平后,開始了一輪“建平新文化運動”。其著力點依舊是理念引領下的學校課程構建。他沿襲建平“合格+特長”的辦學模式,進一步明確了建平個性化的培養目標“自立精神、共生意識、科學態度、人文情懷、領袖氣質”。圍繞這一培養目標,對課程進行全新的構建。整合德育和教學,建立了包括領域、科目、模塊三級結構的學校課程架構,形成了涉及八大領域,一百多個模塊的建平課程體系。
八大領域 培養目標
心理健康和主體發展學習領域——側重于自立精神
藝術審美和休閑健身學習領域——側重于自立精神
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學習領域——側重于共生意識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學習領域——側重于科學態度
中華文化和民族思想學習領域——側重于人文情懷
(民族精神)
西方文化和國際交流學習領域——側重于人文情懷
(世界眼光)
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學習領域——側重于領袖氣質
活動評比和學科競賽學習領域——側重于興趣特長
校本課程要有明確的課程目標指向,這一指向從屬于學校的辦學理念。辦怎樣的學校,培養怎樣的人,用何種方式去培養,歸結點在課程。建平中學提出“人的個性化和社會化和諧”的理念,有明確的個性化培養目標,就必須要有與之相應的課程來實現其理想。隨之跟進的課程開發與實施也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八大領域與目標相對應,形成了一個主題集中、脈絡清晰的課程系統。
從某種意義來說,建設校本課程,就是建設學校文化,沒有豐富的校本課程支撐,學校文化只是紙上空談,空中樓閣。而校本課程建設,如果離開了學校價值追求的引領,就失去了課程結構的向心力,課程開發的方向感,容易造成學校與學校之間課程的同質化。基于實現辦學價值追求的頂層設計,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從而避免了課程結構的散亂,科目的碎片化傾向,有利于課程發展方向的正確定位,并為課程的后續開發打開了想象空間。課程與目標之間的高度契合,體現了課程對培養目標的有力支撐;行為與理念的高度適配,使學校文化的生長有了扎實的根基,并為學校文化個性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二、個性,不是一種標榜,是一種特質,是一個群體穿越宏大課程體系之后的素質標識;校本課程,要給學生成長留下校本化的印記。
國家和地方的規定性課程具有共性化特點,因此需要校本課程的充實,以避免學校發展同質化,針對學生差異,滿足不同需求。豐富而有個性特色的課程,能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可能性,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支持。校本課程應在遵循教育規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研究校本教育教學的文化個性、學生群體的特點,從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出發,從學校教師的特點出發。課程的設置要做到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特長,有利于形成學校的特色。要從實際出發,挖掘地域文化優勢和特色,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開發出既有時代特點又符合學校辦學要求的課程,給學生的成長留下校本化的印記。
張家港市崇真中學以“全員發展、全人發展、科學發展、長遠發展、快樂發展”為辦學指導思想,提出了“培養頂天立地有本事的崇真人”的育人目標。“頂天”,即做“真人”,志存高遠,有完善人格;“立地”,即求真知,做真學問,有較豐富的科學知識和較好的科學素養;“有本事”,即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技之長;“崇真人”,即具有崇真文化養育的氣質。圍繞這一個性化目標,學校進行整體規劃,持續開發,逐步推進,不斷完善校本課程體系,形成了具有學校個性特點的一系列課程科目和模塊。校本德育教材《崇真行》以育人為主線,以百年崇真歷史文化、人生價值觀教育為核心內容,以主題班會、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貫穿高中三個年級段。校史教育、校慶儀式、體育節、藝術節、社團嘉年華、成人儀式、入學儀式、畢業典禮等已經成為學校傳統的課程模塊。從2004年起,每周一的升旗儀式開始升校旗、唱校歌,課間音樂鈴聲也采用校歌樂曲。長期的熏陶,畢業生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聽到熟悉的校歌旋律,就能立刻喚醒昔日校園生活的溫暖記憶。課程的影響也許不都是立竿見影的,但課程的有效實施一定會對學生帶來影響。如果沒有課程的存在,影響就無從談起。
不一樣的課程會造就不一樣的學生。學校要給不同的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課程選擇,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成就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崇真高級中學對體藝課程進行了校本變革,學生按體藝項目進行自主選擇,組班上課。體育開設了排球、籃球、羽毛球等項目,并增設體育項目裁判規則的課程內容。藝術課開設了書法、漫畫、合唱、藝術欣賞等項目。學校把社團活動進行課程化整合,26個社團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提供了舞臺。學校師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自主與創新,才能不斷豐富課程并讓課程充滿活力。課程,是師生共同行走的經歷,師生共享的真切體驗。課程,讓師生沉浸其間,潛移默化,讓心靈在不知不覺中烙上了學校文化的印記。
三、品牌,不是一個符號,是一種文化,它需要豐富而有個性的課程內涵來展示其魅力;校本課程,是構成學校品牌的核心元素。
課程建設是一所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也是師生行為文化建設的抓手,是形成學校特色品牌的必由之路。品牌作為一個概念,包含著產品、服務、文化價值、個性等諸多元素。作為學校教育,這些元素都與課程密切相關。特色如何培育,品牌如何形成,不是靠一個項目,一場大型活動,而是靠具有個性化的豐富多樣的課程影響;不是靠一朝一夕,而是需要經過時間的積淀。有特色的課程,培育有特色的學校。在學校內涵建設的諸多元素中,課程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課程建設決定了學校管理、環境建設、制度建設、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等每一個系統的運行軌跡。學校教育生活是圍繞課程這一中心來展開的,因而學校的經驗或品質也必定源于其間的經歷。所謂特色與品牌,是學校所獲取經驗中的一份卓異成果,是學校所具備的品質中超越同類的特質。
張家港市云盤小學的禮儀教育是其鮮明的特色。這一特色,不是靠一兩次主題活動或借助媒體聲勢來“制造”的,而是依托學校“綠的萌生——約禮”禮儀系列課程,通過環境、課堂、活動、儀式、評價、制度等課程行為積淀形成的。其校本課程的整體結構以學生生活軌跡為軸,以學生社會化關系(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為面,分成“綠的萌生”“藍的積淀”“紅的綻放”“黃的生成”“橙的承載”五個模塊,分別對應五個主題詞:約禮、悅讀、尚美、至真、融和。課程目標指向學校個性化的育人目標——“文明儒雅、博文慧學、健康自信”。而禮儀作為學校最具特色的課程,開發了低、中、高三個學段的禮儀序列教材——《禮約》。課堂之外,還有特色鮮明的活動課程,如:每年一度的禮儀節以及“禮儀故事會”“禮儀知識屋”“禮儀童謠島”“禮儀訓練場”等等。校園環境彌漫著禮儀教育的芬芳。彩旗上,是精心挑選的禮儀格言;臺階上,是朗朗上口的禮儀規范;廊道上,是言簡意賅的禮儀警句。無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禮儀課程的影響無處不在,日復一日地影響著云盤師生的行為。正是在這樣的氛圍里,誕生了“全國文明家庭”,市級“美德小公民”和“美麗教師”。
個性是品牌的特征之一。禮儀課程是學校設計開發的校本課程,其本身就具有鮮明的個性,是學校文化個性的體現。校本課程要關注“校本”,要立足學校資源、教師素質、學生潛質,因校制宜,因材施教,才能保障課程的適切性。“拿來主義”式的生搬硬套,有可能是東施效顰,導致校本文化個性的缺失。
課程實施的過程是一個師生成長的過程,又是一個學校文化發育、生長的過程。品牌的背后一定是文化。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中之重。課程所產生的良好影響與評價,形成了對學校的信任與認同。教育品牌的形成與認同,始終與課程這個母體相連,如同課程孕育的珍珠,自然閃耀著課程的光芒。
教育即影響。學校教育就是向著某個目標給學生以正面的影響力。從學校文化建設的視角來看,辦學理念定位了學校文化發展的方向,課程則決定了師生行為文化的走向。從起點走向目標,學生需要經歷的就是課程。學校的職能就是為學生提供這樣的一種經歷,即設計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并組織有效的實施,促使學生走向預期的目標。一所有內涵、有特色的學校就是能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有個性的課程,并為課程實施提供切實保障的學校。校本課程的科學開發與有效實施,是避免千校一面,同質化發展,推動學校走向多樣發展、特色發展、優質發展的必然途徑,也是彰顯學校文化個性的應然訴求。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