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勝蘭
摘 要 高職教育課程標準的建設不僅是當代國際高職教育發展與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同時也是當下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其承載著當代高職教育的理念與理想。本文對建立高職教育課程標準的相關問題做了初步探析,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 高職教育 課程標準 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多年以來,人們不斷探索和研究高職教育的辦學方向、辦學模式和辦學特色,積極尋求辦出具有“高等”和”職業”雙重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但目前看來高職教育的特色并不明顯。要辦出有高職特色的教育來,必須轉變觀念,大力進行課程改革,打破學科體系的構建傳統,開發和創建能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標準,引領高職院校樹立正確的辦學方向和探索高職人才培養途徑,真正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1高職教育的課程標準
高職教育在類型上屬于職業教育的類型,在層次上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多年來的探索、研究與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課程改革中,還沒有形成一整套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標準體系。為此,我們必須不斷探索,不斷改革,逐步形成完善的、系統的高職教育課程標準體系,保證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形成高職教育持續發展的潛力。課程標準是對一門課程從產生到設計和實施的標準化規定,包括課程的性質(定位)、設計思路、目標、內容框架和實施建議等內容。它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在目前高職教育課程改革中,編制課程標準是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無論是高等職業教育還是普通高等教育, 課程標準的概念都是一樣的。課程標準關心的是課程目標、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以及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
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高職教育的課程標準應注重“三性”和“三觀”。高職教師在按照課程標準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主要關注的是如何根據各門課程的目標和具有的特點,設計課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促進每一個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與技能。
2我國高職教育課程標準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
2.1高職教育課程標準建構的主體問題
當前,涉及職業教育的國家機構主要是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諸多的行業部門。職業崗位名稱與標準、技能標準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事情,而高職教育卻是教育部的事情,使用與管理職業人才又是行業部門的事情。當前,這三者在主體上沒能完全形成彼此關聯的、相互直通的緊密關系,各自為政的現象無法避免。因此,應成立一個權威的組織來協調各職能部門并最終指導制定高職教育課程標準。
此外,在高職課程標準建設中,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以及相關企業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主體。如果說,成立一個國家層面的具有權威性的職能部門是為了管理與指導課程標準的建設,那么,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以及相關企業部門則是高職教育課程標準具體制定的主體。由于兩種不同層次主體的存在,理想的高職教育課程標準的建設既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整體推進過程,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自發的適應與調整過程。
2.2高職教育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問題
高職教育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體系的對接問題凸顯在當代職業門類的多樣性, 我國于2005 年推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將我國職業歸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和1838個細類職業。由此可見,在國家層面上實現高職教育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因此,在管理層面上,必須將這一任務進行逐步分解到地區、行業、學校、專業等層面,國家進行組織、規劃、指導、監督、評價與驗收;而在技術層面,必須要采用合理的技術手段與方法將職業種類轉變成具有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的課程要素與模塊,針對職業崗位群來進行開發與設計相應的課程標準。目前國外在這領域已有一定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如流行于英、美、瑞典、加拿大等國的MES課程開發模式著眼于如何在職業教育與培訓中求同存異,使學員獲得社會生產中實際有用的技能,MES將職業領域內人們所從事的生產活動按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以及相互關系分成若干工作范圍,再將工作范圍按生產活動的性質、任務分為具體的工作,而生產者完成一項具體的工作就必須具備相應的技能標準。
2.3高職教育課程標準體系構建中的適應問題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經濟、文化、產業發展還很不平衡,同一地區的不同學校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一種國家層面的課程標準基本框架指導下,需要構建不同層級與層次的課程標準,如建設具有地方與區域特色的地方課程標準,建設具有院校特色的學校校本課程標準以及具有行業特色的學科領域課程標準等等。在建構多層級的課程標準之外,還應加強各個地區、各個院校、各個行業之間的學習、交流、支援與合作,要以領先地區的成功經驗帶動相對落后地區的課程標準的建設。但是,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國家層面的課程標準與體現地方特征和學校特征的地方課程標準和校本課程標準在目標定位上有著諸多的不同。作為國家層面的課程標準體系的適應性是立足于全國總體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產業發展特點以及教育條件,并以此作為基礎和前提的適應性。因此其課程目標的定位首先應該具有一般性和統一性,它不可以和地方課程標準與校本課程標準意義上的適應性相混淆。后者追求的是具有本地特色、學校特色以及專業特色的課程標準,即通過差異性來尋求適應性。
參考文獻
[1] 劉曉歡,向麗.高職課程標準基本問題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