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豎笛教學是中小學音樂課堂的重要內容,在全世界范圍都被廣泛應用,但在我國它卻由于發展時間短、缺乏系統研究而位處劣勢。文章對近年我國音樂課堂豎笛教學研究現狀進行梳理歸納,以期把握其發展脈絡及研究現狀。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課堂;豎笛教學;研究現狀
自課程標準頒布以來,中小學音樂教育得到大力推進,但器樂教學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卻緩慢而艱巨。十年后新課程標準對器樂教學之肯定,提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應與唱歌、欣賞、創造等教學密切結合”,又給器樂教學帶來了春晨的曙光。
然而政策的支持并不全代表教學的良好實施。器樂教學在課堂的普及遠不及歌唱教學,再加上有些音樂教師的主觀因素,沒有意識到中小學課堂的器樂教學意義遠遠大于學習器樂本身,致使他們對其望而卻步。直至21世紀器樂教學才逐步在中小學得到普及,豎笛更以其特有優勢在全國盡領風騷。由此學界越來越多人關注“豎笛教學”,但迄今為止,豎笛教學研究的文獻仍不多。
根據研究的需要,我們以“豎笛教學”為主題,在中國知網得到檢索結果175篇,其中中國學術期刊出版總庫46篇、特色期刊127篇、碩士學位論文2篇。最后根據文獻來源和內容相關度再次篩選,除長笛、竹笛及豎笛教學教案文獻,筆者整理出31篇學術期刊、1篇碩士論文為本文研究對象。
一、現有研究成果的統計與分析
根據“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檢索所得175篇文獻中,僅有兩篇文獻收錄在核心刊物。由此看來,我國豎笛教學研究層次普遍不高,學術性、理論性和實踐有效性都有待加強。
從研究內容看,豎笛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分別13篇,教學策略4篇,豎笛教材2篇;從研究方法看,實證研究3篇,經驗總結29篇。文獻多旁觀和經驗總結,少實證和定量解釋性研究。說明國內對課堂豎笛教學研究大多都停留在提出問題和介紹經驗,沒有調查分析和深入實證。
二、研究的內容及特點
(一)關于教學方法的研究
此類研究均建立在研究者的實踐基礎上。鄧林在《中小學豎笛教學初探》和翟劍生《中小學課堂器樂教學新法初探》均提出了聽記旋律和即興演奏等方法并列舉了教學實例。岳婷在《中學音樂課堂豎笛教學技巧探析》呼吸、吐音、指法介紹吹奏技巧,但其對實施前因后果均無具體說明。朱則平指出中小學課堂豎笛不以技術教學為目的,而是把豎笛作為學具。但技術教學也是要慢慢積累的,不僅提出指法操等十種方法,還介紹了豎笛與唱歌、創作等綜合教學,為實踐提供了科學指導。劉峰的《淺談豎笛教學》倡導課外活動實踐以培養音樂表現力。李小艷在《小學豎笛教學的探索》中則提出靈活的教學方法是關鍵,提倡以集體演奏為主進行分組練習和比賽;還提出課堂“留白”供學生表現,為教學靈活性提出新要求。蹇菊華認為樂曲選擇很重要,如熟悉的世界名曲能促進有效教學。潘朝陽從和諧美、對稱美等六方面闡述了豎笛教學應與歌唱、欣賞等結合,將豎笛教學打造成審美感知的課堂,認為把握形式美規律能提升教學效率。而何鳳龍則在其碩士論文中較系統全面地總結了幾種方法:欣賞—情境教學法、視奏—手勢教學法等。前半部分指向學法,后半部分指向教法,指導性和可行性都較強。
(二)關于教學策略的研究
教學策略內涵闡述各有不同。我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邵瑞珍教授認為,教學策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采取的一系列相對系統的行為。
蔣忱的《小樂器,大舞臺——對豎笛教學的思考》認為教學應先培養演奏習慣,規范課堂組織也十分重要。侯穎的《小學音樂課堂實施豎笛教學的策略》提倡建立小組互學互教以縮小學習差異。劉敏則通過“分層異步教學法”實證分析提出教學三大原則:承認差異、全體參與、動態轉換;六大環節:理念引導、學生分層、分層備課、異步授課、及時評價和分組調整。
(三)關于教學實踐的研究
研究內容可分為如下兩類:
一類是分析教學遭遇問題。徐樂就《豎笛進課堂之我見》中“中小學音樂課器樂教學在種類上要多樣化”觀點提出異議,在文中闡述了此觀點若實施將造成的六種困境。反證器樂進課堂應本著簡單易學、科學合理的原則,以統一樂器實施教學。張建莊在《豎笛進課堂為什么多年來難以得到普及》對豎笛進課堂難普及作了認識、師資和教法上的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但可行性太小。
另一類是分享教學成功經驗。李春艷《淺談豎笛教學對音樂課的輔助作用》和邱婷《淺談豎笛在小學合唱教學中的應用》將豎笛與歌唱結合,前者以豎笛輔助歌唱教學,后者以豎笛有效解決了合唱音準問題。張慶紅在《器樂教學對音樂課堂的影響——以豎笛為例》分享了豎笛對學生音樂基礎技能與視唱水平的提升作用。婁曉麗從教學的有效開展談了實踐樂趣性和演奏藝術性經驗。李海洋的《淺析新課標下的豎笛教學》則認為豎笛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和團隊意識。
(四)關于豎笛教材的研究
此類研究是文獻最少提及的,何海斌在《豎笛合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僅以簡略幾句帶過教材內容安排不利于教學。何鳳龍的碩士論文則專門圍繞豎笛校本課程進行實踐探索,創造了新教學模式與方法,為豎笛教材編寫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證明。
透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豎笛教學研究在國內還處于探索階段,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問題。僅僅是經驗總結和定性研究是不夠的,多進行實證與定量研究將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版)[S].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S].2011.
[3]朱則平.課堂豎笛教學指導[J].樂器,1999,(11).
[4]蹇菊華.小學豎笛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音樂教育,2008,(7).
[5]潘朝陽,李如密.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教學活動的形式美探析——以八孔豎笛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10).
[6]何鳳龍.豎笛校本教材的實踐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10.
[7]劉敏.任務導向下的分層異步教學法在豎笛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音樂教學,2012,(1).
[8]婁曉麗.器樂(豎笛)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藝術教育,2013,(6).
作者簡介:李絲雨,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