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彭軍
摘要:學徒制具有其他職業教育形式所無法取代的特殊價值。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現代學徒制不僅傳承了其特殊的價值,而且結合時代背景實現了超越,完成了從訓練學徒獲得單純的技能到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轉變。
關鍵詞:職業教育;學徒制;現代學徒制;傳承;超越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5-0008-03
一、學徒制的價值體現
縱觀西方學徒制的演變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學徒制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它具有特殊的價值,而這些價值是其他職業教育形式所無法取代的。
首先,學徒制滿足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要求。從職業教育誕生之日起,技術就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技術知識的傳遞是職業教育的關鍵。技術知識不同于科學知識,它是獨立的知識體系。萊頓在其著作《作為知識的技術》一書中,明確地將技術知識看作一種知識形態,“一種離散的、不同于科學知識的知識形式”。他主張:“技術知識是關于如何做或制造東西的知識,反之,基礎科學具有一種比較普遍的形式。”與科學知識相比,技術知識具有更多的意會性,即難以言說性,無法用書面文字、圖表、數學公式等加以表達,同時,技術知識與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并非一種動態的知識儲存,而是一種“在場”的不斷學習、嘗試的持續性存在,是“做”中“學”、“用”中“學”的動態的、持續性的過程。因此,要想獲得這種知識,必須“進場”,必須在企業或者組織之中通過親身經歷獲得,是學習者的一種“在場的直接經驗”。這些特性決定了技術的習得與養成必然具有情境性與生成性的特征,必須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學徒”和實際工作情境中的操作,才能逐漸掌握必須的意會應用知識。學徒制與生俱來的特征恰好滿足了技術教育的需要。第一,無論學徒制的形式發生怎樣的變化,“做”中“學”始終是學徒制的核心教學方式。技能需要通過不斷的、反復的練習、反饋和矯正才能有效習得。在學徒制中,學徒通過大量的實踐操作和反復練習,邊做邊學,最后成為熟練工人。第二,情境中“學”。技術是把科學或者說有組織的知識系統地應用于實踐的、具體的工作,情境性是技術知識的特性,也就是說技術知識隱含在具體的實際職業工作中,技術知識的習得與具體的工作情境緊密結合。對于學徒制來說,教育場所就是具體的工作情境,學徒技術的習得就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的,表達了情境學習的原則。情境學習將知識技能與應用緊密結合起來,使學徒更加清楚學習的意義與價值,激發了他們主動學習的愿望,促進了知識與技能的有效習得。同時,情境學習是默會知識或者說隱性知識習得的重要方式。“默會知識”是波蘭尼(Michael Polanyi)提出來的相對于“顯性知識”的概念,它指的是人類知識中那些無法言傳或不清楚的知識。根據這一理論,波蘭尼非常強調學徒制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一種無法詳細言傳的技藝不能通過規定流傳下去,因為這樣的規定并不存在。它只能通過師傅教徒弟這樣的示范方式流傳下去。”與此同時,情境學習中的耳濡目染幫助徒弟養成某種職業所需的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第三,學徒制的個別化教學方式有助于因材施教。人類最早的職業教育實施的就是個別化教學方式,師傅根據學徒的個人情況制訂學習進度,進行個別的、專門的指導,關注學徒的個體發展,因材施教,實行個別化教學。
其次,學徒制有助于學徒獲得專業身份,意味著對個體從業資格的認可。中世紀行會中實施的學徒制度構成了卓越的技術教育體制,從這時起,學徒制就與獲得某種從業資格聯系在一起,即便到了現代,學徒制依然與職業資格制度緊密相連,學徒制的完成意味著個體得到了行業對其從業資格的認可。
最后,學徒制實現了從教育到就業的平穩過渡。學徒制使個體從教育到就業的過渡更為順暢,減少了問題群體的數量。勞耐爾(Felix Rauner)將國際上學校到就業的過渡總結為四種模式:直接過渡、沒有規范的過渡、規范的重疊過渡以及推遲的過渡。并認為以現代學徒制為代表的第三種過渡模式最佳,因為它間于學校教育和就業之間,從而推進了個體從教育到工作的平緩過渡。對于學習者而言,學徒制有利于個體成長為合格的職業人,對于企業一方來說,學徒制為他們培養了崗位所需人才,更認可學徒制這一人才培養模式。
可見,學徒制與生俱來的特征可以更好地實現個體與工作崗位的對接,保證了工作技能的有效習得,促進了個體工作訣竅、默會知識的學習及實踐能力的發展,滿足了用人方的需要,而這正是其他職業教育所無法替代的,是其價值的體現,也是其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二、傳承
傳承,即傳遞、接續好的方面,繼承并延續下去。學徒制有著與生俱來的價值,這也是學徒制穿越歷史的原因,而在傳統學徒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學徒制恰恰承接了其精髓與價值。
(一)情境化學習
“情境”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W.L.托馬斯與F.W.茲納尼茨基合著的《波蘭農民在歐洲和美國》(1918—1920)一書提出。情境,指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的相對或結合的境況,如教學情境、社會情境、學習情境等。學徒制的情境化學習指的是教學活動與真實的工作情境緊密結合,在工作中完成技術技能的習得,在“做”中“學”,邊做邊學,具有活動性、生活性、真實性。學徒制起源就是人類文明初始的勞動教育,父母教孩子以模仿的方式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從這時起,學徒制的教學地點就是工作場所,與工作場所的天然結合至今未變,表現出獨特的情境性。這種工作本位的學習使學習者有機會立即使用學到的知識,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更為重要的是,這是習得默會知識、工作訣竅的唯一方式,能極大地促進學習者實踐能力的發展。
從職業教育的本質來說,學徒制的情境化學習可以更有效地習得技術知識。
職業教育的本質是幫助人們獲得技術型技能型職業的能力和資格,職業性是其本質屬性,它以培養技術應用型技能型職業人才為己任,這也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技術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從教學內容上來說,職業教育是技術知識的傳遞。技術知識的意會性決定了其難以形式化,難以與他人共享,呈現高度個體化特征,通常以個人技術經驗、技術訣竅等形式存在,它依賴于個體經驗、直覺的洞察力,深深根植于行為本身。它附著在人們經驗化的技能之中,它的最終獲得只能依靠個人實踐。而且,即便是顯性技術知識,其獲得也與具體工作情境緊密相連。技術史學家弗格森指出,技術是一種高度依賴視覺的活動,技術知識即使能被表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視覺形式而非以口述形式進行表達。因此,技術知識隱含在具體的實際職業工作中,技術知識的習得與具體的工作情境緊密結合,也就是說職業教育必須與具體的工作情境對接。對于學徒制來說,教育場所就是具體的工作情境,學徒技術的習得就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的,情境性是學徒制的價值體現之一。情境化學習是學徒制與生俱來的屬性,從誕生之日起它就以工作崗位本身作為教育場所,在工作中邊做邊學,教學與生產合一。
學徒制的情境化學習正好可以彌補學校職業教育的不足:純粹的學術性學習與現實相脫離,教學形式僵化,學習者沒有學習興趣,無法有效地習得職業所需的技術知識,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弱,無法適應工作崗位。
現代學徒制對工作本位學習的重視是對學徒制的情境化學習的傳承,具體實踐情境中的學習保證了知識和技能的有效獲取,如美國的STW課程。
(二)以實踐為中心組織教育內容
實踐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有意識的活動。縱觀學徒制的演變歷程,無論是家庭作坊式的學徒制還是手工業工廠式的學徒制,其學習內容都是勞動技藝的傳承和勞動技能的培訓,教學方式強調“做”中“學”,是以實踐為中心組織教育內容。現代學徒制也傳承了這一精髓,將人才培養與工作崗位緊密配合,以實踐為中心組織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與學校教育中以理論為中心組織教育內容相比,有效彌補了學校教育中實踐的缺失。
三、超越
(一)工作本位培訓與學校本位教育的結合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現代工作崗位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變化莫測的實踐情境中,勞動者不僅要有熟練的操作技能,還要有一定的問題解決能力,同時,生產技術的變革和發展更是要求勞動者及時更新自身的技術知識和勞動技能。在現代社會中,職業流動和更替更是勞動力市場的一個普遍現象,勞動者必須具備終身學習和職業遷移能力。技術教育必須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學習科學知識和技術,具備適應科學技術發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應用能力,既要重視基礎理論的教育,又要重視實踐培訓。
與傳統學徒制的單純的技能學習相比,現代學徒制將工作本位培訓與學校本位教育相結合,整合了學校本位知識、理論學習與企業本位的技能學習,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并重,通過理論學習使學生具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和職業遷移能力,能有效幫助學生建立職業生涯可持續性發展的知識框架,彌補了傳統學徒制的不足。
(二)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
現代學徒制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密切相連,提高了學徒培訓的積極性,增加了他們的就業機會。如英國,大部分學徒制要求獲得NVQ3級水平資格證書,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也被納入到國家資格框架中。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提高了學徒在社會中的認可度,也保證了他們在同一行業中乃至全國范圍內的職業流動,增加了就業機會。由行業組織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保證了現代學徒培訓能適應行業與產業的需要,所培養的人才被企業界認可。
(三)成為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一部分
與傳統學徒制相比,現代學徒制進一步加強了學徒培訓與勞動力市場的聯系,鼓勵行業專家、雇主參與到學徒培訓中來,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為企業定向培養,既滿足了企業的需求,又解決了就業問題。學徒制使得個體從教育順利地過渡到就業,幫助學習者獲得從業資格,更有利于學習者成長為合格的職業人。學徒制的教育功能重新得到了彰顯,更多地成為了國家及企業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一部分。
(四)注重理論基礎和通用技能的發展,保障學徒的可持續性發展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技術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職業技能在不斷地更新,職業變換的頻率也在逐步增加,這對人的可持續性發展提出了挑戰。現代學徒制更加注重對學徒的理論基礎和通用技能的培養,通識教育與技術理論教育成為了現代學徒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以此保證學徒能學到更廣泛的職業能力,應對技術和職業的變化。
(責任編輯:方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