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發亮 劉福軍
摘要:實踐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通過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提高其思想認識水平、政治參與能力、道德行為選擇能力的德育過程,這一活動過程主張把實踐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和過程特征。高職院校實踐德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遵循目標適應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公平性原則等,以期實現實踐德育最佳育人價值。
關鍵詞:高職院校;實踐德育;實施原則;實施過程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5-0030-04
一、高職院校實踐德育內涵的現代解讀
(一)實踐內涵的哲學理解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基本范疇,它不僅是認識論的基本范疇,也是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實踐概念從最初提出到科學地確定其內涵,曾經歷諸多曲折。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首次從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出發對實踐作了科學的規定,提出實踐是主體的感性活動、對象性活動。馬克思在《提綱》中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因此,與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與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這說明馬克思是從主、客體的關系出發把實踐規定為主體的對象性活動,并以此作為劃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的界線。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既批判唯心主義把哲學歸結為精神活動的錯誤,也克服舊唯物主義把實踐等同于動物本能活動的缺陷,認為實踐作為人類的存在方式,是指人類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它體現著人類自身歷史活動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活動,人也以這種方式實現著其價值和自由。就實踐德育中實踐內涵的界定而言,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仍是最好的解釋,因為它包容了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
(二)實踐德育內涵的現代解讀
在當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這里所說的實踐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組織、引導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提高其思想認識水平、政治參與能力、道德行為選擇能力的德育過程,這一活動過程主張把實踐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和過程特征。具體來講,實踐德育的內涵包含以下幾方面。
1.實踐德育是一種主體德育。實踐德育觀主張將實踐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和過程特征,是一種主體性德育,這是其區別于知性德育和灌輸式德育最顯著的特征。知性德育主張“美德即知識”,片面肯定品德知識在促進個體品德發展和個體良好品德行為中的決定作用。灌輸式德育則是知性德育在具體實施中的表現形式,寄希望于通過單純的課堂理論灌輸,來解決德育對象對德育內容接受和踐行的問題。這種“美德袋”式的教育,充其量只能起到品德認知的作用,對德育對象良好品德的形成缺乏直接的推動力,是已經被實踐證明鮮能踐行的德育。實踐德育主張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來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水平、政治參與能力和道德行為選擇能力。實踐德育過程是讓德育對象在德育實踐過程中不斷引發思想、道德沖突并不斷思考、判斷和解決沖突,從而達到提升個體品德能力與素質的過程,也是在實踐活動中反映、驗證德育對象品德狀況的過程。
2.實踐德育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實踐德育觀主張將實踐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這里實踐的內涵是被嚴格限定的,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仍是最好的解釋。筆者認為,就實踐德育中實踐的具體情況而言,實踐德育中的“實踐”指的是,在德育過程中作為德育主體的德育對象,在自身形成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需求下,在德育工作者的引導下,主動踐行德育內容,以致形成良好品德行為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實踐德育的具體實施中,只要是能夠起到育德效果的活動都屬于實踐德育的實踐范圍。這里的活動,既包括德育工作者有目的組織的實踐活動,如專業實踐、集體公益活動等,還包括德育對象的日常活動。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活動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符合馬克思主義對實踐活動的相關理解,純粹的認識活動,如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是不在實踐德育范圍之內的。
3.必須理清實踐德育與生活德育的關系。生活德育意思是生活即德育。“生活與德育之間的關系是完全統一的關系,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德育。”[2]就實踐與生活的關系來看,實踐是生活的下位概念,實踐的內涵要小于生活的內涵。從這一方面講,實踐德育的內涵也是小于生活德育的,實踐德育只是主張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育德模式。
二、高職院校實踐德育實施的一般原則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以訓練人的技能為唯一目標,然而在當代,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成人”教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的“成人”教育并不是要將德育對象塑造成所謂的“完人”,即個體身心的各個方面都發展得相當完善的人,而是要努力將德育對象鍛造成既具備良好品德修養又能自覺踐行良好品德行為的人,這應該成為當前高職院校德育所應追求的理想目標。德育目的的“人本性”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在具體實施德育活動時,需要轉變過去所謂“主宰者”的德育獨裁主義;應該充分考慮德育對象的主體性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具體來說,在實施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目標適應性原則
實踐德育實施過程中的目標適應性原則是指實踐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應當設立合理且與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目標;使實踐德育目標的設立盡量符合德育對象身心發展的實際特征和德育活動自身的發展規律。實踐德育目標作為一定實踐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其形式是主觀的,而內容卻是客觀的。它雖然由德育教育者所制定,體現著教育者的主觀愿望和要求,但實質上反映了教育對象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因此,適應與滿足教育對象和社會發展的雙重需要是確立實踐德育目標的客觀依據。就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一方面,實踐德育目標的設定要充分考慮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需要具備良好的誠信品德的技能型人才,加大對德育對象的誠信和法制教育,樹立學生的積極競爭意識。另一方面,雖然社會實踐以“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作貢獻”為宗旨,但在強調社會實踐德育的社會功能的同時,社會實踐教育功能的充分實現才最為重要。只要學生能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向社會學習,向人民學習,并付出其應有的努力,思想品德有所提升,社會實踐德育的價值就得到了實現。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實施和評價實踐德育的過程中,絕不可對學生的要求脫離實際無謂拔高。對其實踐的評價也應當著眼于學生的實踐過程,即德育對象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觀努力程度,而不應當過于看重其實踐的結果。
(二)對象層次性原則
對象的層次性原則是指各級學校在實施實踐德育的過程中,應當采取與學生實際認知水平、活動技能和社會閱歷相適應的社會實踐形式。這種層次性也相應地對社會實踐的范圍作了相應的規定,德育工作者絕不可為了擴大社會影響而一味地強調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對于廣大的中小學生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在具體的實踐德育的活動過程中,德育工作者要嚴格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標準,安排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廣大的落后地區和農村的中小學生來說,如何找到合理的社會實踐形式更是德育工作者應該加以關注的實際問題。在這里我們要避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不顧實際情況,忽視學生層次性搞一刀切的盲從主義;一是專注于層次的差異性,否定實踐德育價值的無作為思想。
實踐德育對象的層次性特征,要求德育對象在具體實施實踐德育的過程中善于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制訂合理的實踐德育實施方案。對于廣大的中小學生來說,實踐德育實施過程要有趣味性的合理存在,要讓學生盡量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于高校學生來說,由于其本身的心智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在具體實踐德育的實施過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發揮德育對象的主體作用,讓他們通過個體實踐活動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覺踐行良好的品德行為。
(三)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實施實踐德育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德育對象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自愿的心理條件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絕不能搞無視德育對象主體身心發展要求的強制性實踐活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學生在實踐中接受德育的意愿遠勝于德育課堂,但這種受教育的積極性的前提條件是,他們能自愿參加并主動選擇自己將要參加的活動。允許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內容、形式進行選擇,這樣不僅能創設一種寬松、愉悅的心理氛圍,也有利于發揮其創造性和聰明才能。教師放棄大包大攬的做法,放手讓學生自主開展活動,也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和獨立工作的能力。
(四)公平性原則
亞里士多德曾說:“公正自身是一種完全的德性,它不是未加劃分的,而是對待他人的。正因為此,在各種德性中,人們認為公正是最主要的,它比星辰更加令人驚奇,正如諺語所說:公正是一切德性的總匯。”[3]在現實生活中,公平、公正更是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它們是社會實踐活動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保證。實踐德育的公平性原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求,即給學生平等的實踐機會、公平的實踐要求和公正的實踐評價。
首先,平等實踐機會的取得是德育對象主動自愿參加實踐德育活動的前提,也是實踐德育發揮實踐育人作用的保障。由于受學校自身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因為學校物力人力資源的匱乏,許多學校在實施實踐德育活動時往往無法兼顧所有。絕大部分學校只抓點、線,對社會實踐參與者設置了特定條件,這些條件包括學習成績是否優秀、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等。人為條件的設定扭曲了實踐德育本身的意義,不僅無法真正實現德育的價值,很可能還會產生“反德育”的作用。因此,社會實踐要盡可能讓全員參與,采取機動靈活的方式組織全體學生開展。
其次,公平的實踐要求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不是要求絕對的等同或一致。由于德育對象身心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在實踐德育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定實踐要求,既不能太高,也不能過低;要求的設定一定要符合德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
最后,公正的實踐評價,就是要根據學生原來的品德發展水平來評價德育對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效果。由于學生之間品德發展水平的差異性,要求教育者在對學生的實踐效果進行評價的時候,將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既要看到與其他同學的差距,還要看到其本身的實際進步。并根據其現有的基礎在方案選擇和計劃安排上給予特別的關照,對其實踐結果給予較多的鼓勵性評價,從而使他們保持心理平衡和自信的實踐心態。
(五)過程控制性原則
過程控制性原則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具體實施實踐德育的過程中,要善于消除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受到的校園外復雜社會的多向度影響。在社會實踐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由于受到各種社會環境的影響,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可能出現一些變化。在實踐過程中所受到的困惑、阻力、挫折會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理論進行重估,由于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實踐過程也可能偏離預定的目標。一言以蔽之,社會實踐可能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產生負面效應。因此,在維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自主性的同時,還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實踐過程進行必要的控制。過程控制需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防止重形式不重實效的形式主義;二是加強對分散組織、由學生自主安排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和監督。在學校德育實踐中,有些學校存在熱衷于大型活動,只注重宣傳上熱熱鬧鬧,氣勢上轟轟烈烈,卻忽視對學生德育影響的現象,對沒有機會參加活動的學生,只要求他們提交社會實踐報告或鑒定表,至于其中是否存在弄虛作假現象,學校往往疏于審查和監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想品德非但不能得到提高,反而會產生盲目攀比、弄虛作假等不良效應,同時還會讓學校形象受到嚴重影響,讓社會實踐的教育有效性受到不應有的懷疑。
(六)及時疏導原則
疏導,即疏通與引導的意思,它是實踐德育活動開展的重要方法論要求,又是德育活動的重要特征。實踐德育實施過程中所說的疏通,是指在其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德育工作者要善于集思廣益,讓學生把各種意見和觀點充分表達出來;所謂引導,就是在疏通的基礎上,支持和弘揚正確的思想觀點,并注意改正一些不正確的認識。當下,實踐德育所說的疏導,就是要做到積極提倡、弘揚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時代精神,堅決批評和反對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錯誤思想。在實踐德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疏通與引導是辯證的統一,疏通是引導的前提,沒有疏通就沒有引導;引導是疏通的目的,疏而不導,各種錯誤思想就會放任自流。”[4]具體說來,在疏通基礎上的引導必須注意以下基本要求:第一,用民主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德育對象在實踐活動中所產生的思想認識問題。所謂民主的方法,即平等待人,尊重學生,信任關心學生,并善于引導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第二,注意及時支持和肯定學生的正確思想,促進其鞏固與發展。因此,無論在行為前或行為后,都要及時指明目標要求或對行為后果進行反饋評價,正確的反饋評價有助于學生產生正確的后繼行為,并進一步堅定努力方向。第三,要善于運用不同的引導手段解決不同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總之,實踐德育是當前擺脫德育困境的一種有效嘗試,對于提高德育實效,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人們對實踐德育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和研究視域的拓展,實踐德育必將成為一種重要的育德途徑獲得認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汪鳳炎.德化的生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4]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