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琳
[摘要] 本文分析了目前在航空電子產品企業中傳統的質量管理方式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通過信息化手段來提升質量管理水平的解決對策,最后闡述了質量管理信息化的效果及意義。
[關鍵詞] 質量管理;信息化;質量數據庫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4. 038
[中圖分類號]F27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 - 0194(2014)14- 0059- 021研究背景
面對航空電子產品系統結構日益復雜、先進技術日趨密集且研制周期長風險性大等特點,必須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進行全面質量管理以確保產品研制任務順利完成。面對設計過程、生產過程已全面進入數字化的時代,傳統的質量管理方式存在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落后的數據收集及管理方式,大量數據依靠手工記錄,數據分散在個人手上,導致經驗無法繼承;對歷史記錄難以按各種需求分類查詢,沒有統計功能;質量管理的過程信息與設計、制造等其他系統之間缺乏銜接,信息交換依靠紙介質完成,無論是速度或準確度都無法滿足需求。傳統人工方式的質量控制模式已經無法在產品研制的全生命周期中進行有效整體協調和控制。所以質量管理工程的研究核心和技術關鍵在于如何在產品全生命周期中進行有效的質量管理,使產品設計、生產制造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質量都能持續改進和提高。
為改變當前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將設計、工藝和生產等環節中產生的各類質量活動進行流程化管理,各類質量信息進行結構化存儲、管理以方便產品信息追溯,所以需要借助更加高效的技術手段來輔助質量管理方式的創新與提升,通過建立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借助信息化技術來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實施質量管理信息化不僅僅是對傳統管理過程的電子化,而是對傳統管理工作方式的信息化改造。
2實現思路及手段
質量信息化的建設思路是全面覆蓋質量管理的有關業務,建立面向服務的質量管理信息平臺,實現產品質量信息數據庫功能以及質量管理的統計、分析以及預警等,實現質量管理業務的數字化、流程化。
該質量管理平臺系統可基于B/S(瀏覽器/服務器)架構,客戶端采用Web瀏覽器模式進行訪問和操作,方便部署和維護。系統核心模塊以質量程序文件規定的流程為基礎,實現業務流程的標準化、協同化。系統覆蓋質量管理的主要業務:質量文件管理、制造過程質量管理、不合格品管理、審核管理(內、外審)、評審管理、質量問題處理管理(一般質量問題、FRACAS管理、雙五歸零)、產品檢驗管理、供應商管理、顧客滿意度管理、項目更改跟蹤管理等業務。通過構建這樣一個基于信息化、網絡化的質量管理工作平臺,建立集中統一的電子化質量數據管理平臺,改變紙質的落后的質量數據管理方式,為單位內部和業務相關方提供質量管理、控制和質量信息監測的數字化管理環境,實現質量業務在線處理、網絡化協同機制,提高處理的規范性和處理效率,繼而通過數據分析,觀察質量發展趨勢,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不斷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并最終提高產品實物質量。
在質量管理平臺的建設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5大過程來實現質量管理方式的創新和進步:
(1)建立質量文檔信息化管理模塊,實現下發的各類質量文件、質量體系等正式文件的統一管理,實現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的查詢、發布、存檔等一系列操作的電子化管理、網絡化審批,尤其保證文件的版本一致性控制、操作權限控制、版本升級過程的歷史痕跡保留,建立基于“關鍵字、詞”和“引用文件”檢索數據庫,快速查詢出相關文檔,確保質量體系文件管理的正常運轉。
(2)建立集中統一的質量信息數據庫,實現質量信息的高效收集,提高質量管理效能。通過質量信息的有效共享,促進協同工作,改變傳統質量管理模式,由之前紙質、松散、孤立的管理方式改進為電子化的資源共享、信息透明的高效管理,避免了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各種信息都分別掌握在個人手中,導致知識無法共享與繼承的缺點。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分析、總結提煉,形成有用的知識,將知識應用于實踐,質量信息傳遞速度明顯加快,工作效率明顯提升,工作效果明顯改進,是質量管理方法和手段質的飛躍。
(3)構建質量業務流程的電子簽審功能,規范質量管理流程,解決質量管理過程中的“兩張皮”問題。將質量管理流程按照信息化管理要求進行梳理、優化和再造,保證了與現行管理流程的有機融合與合理銜接,規范各類質量業務簽審流程,同時,通過預設簽審節點的完成時間,加強簽審監督管理,提高簽審效率。在質量活動中,按照管理體系的要求,建立工作流程、工作模板,通過信息化的流程來實現質量標準體系的貫徹和落實,將體系融入流程,做到事前有預防、過程有監督,事后有分析,從而解決在管理過程中“兩張皮”的問題。
(4)建立質量管理駕駛艙,系統可進行角色定義,使不同角色的人員進入系統可看到不同的質量信息儀表展示,顯示的內容可進行定制,直觀了解目前全所質量體系運行的概況和內容。質量信息可以圖表和數字展示,點擊可查看詳細內容。
3效果及意義
質量管理信息化建設,是對質量控制手段和質量管理方式的改革創新。通過對質量信息的快速傳遞、反饋和共享等信息化手段,實現質量管理和研發、生產制造、售后服務等業務的協同運作及質量數據的科學分析和利用。質量信息化將引起管理方式很大的變化,對質量管理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產生顯著影響,對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質量管理效率發揮很大效果,具體有以下3個方面的效果:
(1)信息化的實施將有效保證質量過程記錄的完整性和規范性,對質量體系有關記錄進行規范和控制,確保質量活動嚴格按照質量管理體系要求運行,并通過建立質量分析模型,利用信息化的統計分析和自動生成分析圖表的功能,提高改進措施制定的準確性。
(2)質量管理流程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進行梳理、優化和再造,將促進質量管理模式的變革。同時,嚴格按照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信息化業務流程操作,有助于及時發現質量體系中存在的不適宜之處并及時加以糾正,從而實現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
(3)通過質量信息數據庫,建立知識共享的平臺,將發生的質量問題進行分類整理,通過對問題的處理及改進措施的總結,形成質量案例,歸入統一的質量案例數據庫,使相關人員能夠從發生過的質量問題以及容易發生質量問題的環節和部位學習經驗教訓,防止類似質量問題的再次出現。
主要參考文獻
[1]陳英.產品信息化質量管理系統的建設與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3(12).
[2]黃群.建立集成信息化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系統打造質量工作長效機制[J].國防技術基礎,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