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巧玲
[摘要] 供應鏈金融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金融創新產品,從我國商業銀行開始試點供應鏈金融業務至今,我國供應鏈金融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已取得了重大進展。本文從供應鏈金融基本理論、融資模式及風險管理等方面,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評析,提出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 供應鏈;金融;創新;融資模式;風險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3. 047
[中圖分類號]F8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 - 0194(2014)13- 0074- 04
0前言
供應鏈管理是集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于一體的網鏈組織管理活動,資金流是維持供應鏈正常運行的“血液”。而在供應鏈節點上,中小企業規模小、可供抵押資產少、信譽度低,中小企業難以融資成為世界性難題。同時,銀行原有的信貸方式已不適用于現代商業活動,將金融創新產品運用至供應鏈管理活動以緩解其融資約束成為現代商業活動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2000年深圳發展銀行開始試點供應鏈金融業務以來,近年我國供應鏈金融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為企業獲得新的融資渠道提供了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文系統總結了近年來國內學者關于供應鏈金融的研究成果和重大進展,提煉近幾年供應鏈金融熱點問題,并分析其由于情境變化而展現出的未來發展趨勢,為其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提供參考。
1供應鏈金融的文獻研究
1.1 研究樣本和時間段
本文選取經濟和管理領域的權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作為研究對象,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及萬方數據庫①。文獻整理研究顯示,我國供應鏈金融創新研究與實踐探索大致經過了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00年以前。從“物質銀行”的設想到“融通倉”概念的提出。20 世紀80 年代,國際大企業為降低成本而采取全球性業務外包,由此衍生出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供應鏈金融的理念也逐步形成。90年代后我國企業引入供應鏈經營模式,傳統的信貸方式已不能滿足新興貿易的融資需求,為了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增強競爭能力,銀行和企業都在尋求雙贏的融資產品。1987年,陳淮提出“物質銀行”的設想,朱道立等人于2000年系統地介紹了融通倉理論?!拔镔|銀行”的設想和“融通倉”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國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的初步形成,這一階段最主要的特征是應收賬款、存貨等動產成為信貸融資抵押物。
第二個階段:2000-2007年。供應鏈金融從實踐運用到深化理論研究。國內商業銀行“深發展”個別分行從 2000 年開始嘗試“1+N”貿易融資業務,這一業務的開展標志著供應鏈金融實踐的開始。復旦大學的楊紹輝(2005)首次提出了供應鏈金融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供應鏈金融服務就是要將資金流整合到全球供應鏈管理中來,既為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企業提供商業貿易資金服務,又為供應鏈弱勢企業提供新型信貸融資服務[1];200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使應收賬款質押作為融資手段有了法律依據,對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一時期是供應鏈金融從實踐運用到理論深化,相關法規環境逐漸健全的階段,該階段以規范研究為主,研究主題多分布于供應鏈金融特點與政策建議、融資模式分析、風險評價與管理等方面。
第三個階段:2008年至今。供應鏈金融創新與戰略的提出與實施。供應鏈管理活動主體多元化和信息技術的運用進一步推動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供應鏈金融的理論探討不再局限于傳統融資模式的變化,其研究視角拓展至供應鏈金融創新與戰略,包括融資戰略與創新、風險評價定量化研究、云環境下供應鏈金融創新等,這一時期出現了較多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文獻。
1.2 總體研究趨勢
本文以2007-2013年為研究窗口,對該階段的研究成果進行述評??紤]到研究樣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結論的可靠性,筆者以“供應鏈金融”作為檢索項在核心期刊和權威期刊中檢索,其中權威期刊來源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07-2013年來源期刊目錄中的經濟和管理類期刊,檢索結果見表1所示。
數據來源:(1)核心期刊一欄,以“供應鏈金融”作為“篇名”的檢索項,以 “核心期刊”作為檢索范圍在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中進行查詢;(2)權威期刊一欄檢索方法同上,以“CSSCI”為檢索范圍②
上述統計結果顯示,從2008年開始,核心期刊和權威期刊供應鏈金融的論文明顯增加,其中 2011 年與2012年權威期刊的論文數較往年明顯增加,截至 2013 年 8月,期刊網檢索到的 2011和2012 年權威期刊論文共 19 篇。
1.3 研究內容分類統計
筆者對核心期刊上的 152篇論文進行研讀后,按照主題進行分類統計,結果見表 2 所示。
數據來源:根據主題分類自行整理④
研究內容的變化揭示了歷史研究關注點的變遷和未來發展方向,從表 2 可見,供應鏈金融的各研究主題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融資模式創新”“風險管理”“特色行業供應鏈金融”等內容研究成果較多。
2我國供應鏈金融近年來學術研究的重要進展
筆者精讀了權威期刊的所有文獻和核心期刊中部分高質量的理論研究文獻,發現近年來供應鏈金融領域學術研究不僅數量和質量都有了顯著提高,而且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一是供應鏈金融的目標得以提升,職能隨之拓展。互聯網及電子商務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傳統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創新帶來了契機,云計算及物聯網技術環境下供應鏈金融的職能不僅僅是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更重要的職能是致力于整體供應鏈價值增值,通過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及技術創新,實現整個供應鏈多方共贏成為新時期供應鏈金融的戰略目標。
二是出現了特色行業供應鏈金融業務。隨著供應鏈管理理念的廣泛運用,現代物流水平的提升,供應鏈組織結構模式呈現多樣化特性,相繼出現農業、漁業、煤炭等特色行業的供應鏈金融研究主題,供應鏈金融業務逐漸擴展至對各行業提供金融支持,形成了具有行業特色的供應鏈金融產品,其實踐范圍和研究視角不斷擴展。
三是供應鏈金融業務參與主體多元化。國內供應鏈金融業務起源于銀行業的金融創新,率先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是中小商業銀行,如深圳發展銀行。供應鏈金融發展初期,由銀行向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支持,滿足企業信用融資的需求,銀行是企業最緊密的融資合作伙伴。傳統的供應鏈金融單純以銀行為融資主體,隨著供應鏈金融業務組織模式的變化,以信托、集團合作、物流企業等為融資主體的供應鏈金融研究已逐步展開。
四是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方法創新。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是實現供應鏈金融健康發展的關鍵,隨著供應鏈金融創新及戰略發展,其風險影響因素更加復雜,因此這類主題成為供應鏈金融研究熱點,不僅數量在全部研究主題中占比高,并且定量研究文獻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提高。在以往傳統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引入了神經網絡、支持向量機(SMV)等多種定量評價方法,研究視角由重點關注核心企業擴展到綜合衡量供應鏈合作關系、行業特點、信用狀況等因素帶來的風險。
綜上所述,從2000年深圳發展銀行首先開展供應鏈金融實踐至今,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已提升至創新和戰略的高度,產生了許多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對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以下本文分專題對各項研究進展加以評述。
2.1 供應鏈金融基本理論
所謂供應鏈金融,是指以發生在供應鏈上的商業交易價值為基礎,銀行通過向供應鏈嵌入資金或信用,從而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解決方案。我國學者主要運用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供應鏈管理分析了供應鏈金融的基本思想。胡躍飛和黃少卿(2009)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創新“財務供應鏈管理”的融資產品和服務[2];郭安元(2009)以軟科學思想在深圳發展銀行供應鏈金融實踐中的運用為例,發現供應鏈金融適應了新的生產組織體系,降低供應鏈上中小企業的運營成本[3];張偉斌(2012)、劉可 等(2013)實證研究發現中小企業存在明顯的融資約束,而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可以緩解這一問題[4];周永務 等(2012)研究了供應鏈金融的經銷商鏈式融資模型,得出供應鏈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給企業增加收益等結論[5]??傮w來說,研究者們以不同方法、不同視角得到了一致的研究結論,供應鏈金融這一創新融資模式有利于降低融資成本,對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2 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創新
研究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創新的論文在研究主題中占比約22%,供應鏈金融與傳統信貸方式的最主要差異即在于融資方式的改變,因此,融資模式創新是供應鏈金融戰略發展的核心。學者們分別從融資模式創新和融資制度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從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物質銀行到90年代的倉單質押業務,再到21世紀的融通倉和供應鏈金融概念的誕生,供應鏈金融發展最主要特征為融資模式的不斷創新。應收賬款、存貨融資、預付賬款以及代理監管等融資模式替代了傳統融資模式,不動產抵押不再是唯一的信貸融資質押物;保理業務、存貨質押融資和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等資產支持型貸款成為了主要的供應鏈融資產品。
盡管供應鏈融資模式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點對點”的供應鏈金融直接融資方式往往難以改變核心企業占用上下游企業財務利益的既有事實,也難以改變銀行作為出資主體的單一狀況,因此,該類融資方案只是解決了部分貿易背景層次較高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國際供應鏈金融三種典型的組織模式為:物流企業主導模式、企業集團合作模式和商業銀行服務模式[6],與國際組織模式相比,我國供應鏈金融融資組織模式單一,融資渠道狹窄,積極發展供應鏈金融模式多元化,融資制度創新成為供應鏈金融的戰略趨勢。郭戰琴(2012)認為以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融資平臺,理論上可實現相關利益群體的共贏,有利于解困中小企業融資難[7];譚軍和楊慧(2013)探討了信托介入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可行性及信托模式;隨著互聯網及電子商務技術的蓬勃發展,云計算、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實踐,為傳統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創新帶來了契機[8],何娟和沈迎紅(2012)提出了基于交易型電子商務平臺“云倉”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9]。
從近年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供應鏈金融融資創新研究不斷豐富,供應鏈融資的產品設計更加靈活,參與主體的多元化為供應鏈融資提供服務覆蓋更加廣泛的領域,信息技術的進步為供應鏈金融融資制度和融資模式創新帶來了更廣闊的視野。
2.3 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
供應鏈金融的戰略發展同時伴隨著信用風險的增大,風險控制成為其有效實施的關鍵因素,這一專題的論文占比約21%。大多數研究圍繞著風險評價和風險防范兩大主題展開,其中風險評價體系構建的定量研究約占50%。
學者們分別運用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 Logistic 回歸法、數據挖掘中的決策樹技術、模糊集和影響圖理論等方法建立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價模型;還有部分學者結合多種研究方法,構建了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如夏立明 等(2011)通過問卷調查和相關性分析構建出了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10];胡海青 等(2011)綜合運用支持向量機(SVM)、Logistic回歸方法與BP神經網絡算法建立了信用風險評估模型,并將幾種方法進行了對比,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基于SVM更具有效性和優越性[11];還有一些學者從第三方物流的視角構建了風險評估模型,如秦立公 等(2013)構建了基于供應鏈金融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并運用多層次灰色關聯度法建立了風險評估模型[12]。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供應鏈金融風險評價研究呈現出評價方法多樣性,評價主體多元化特征,研究方法以定性加定量研究為主,實證及案例文獻逐漸增加。
關于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措施的研究,也不再是以往單一的規范性研究。張穎 等(2012)以項目全生命周期為研究視角,通過剖析某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失敗的現實案例,表明銀行應服務于穩定成熟的項目生命周期階段,以控制供應鏈金融風險[13];李毅學 等(2009)借用銀行在貿易融資中常用的“主體+債項”的風險評估策略,考慮了供應鏈金融創新服務中下側風險規避銀行的貸款額度決策行為,以數學推導證明下側風險限制能夠有效控制季節性存貨質押融資業務的風險,使貸款符合銀行設置的風險容忍水平[14]。
2.4 特色行業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管理思想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催生了行業特色供應鏈金融的研究。針對農業、漁業、煤炭行業、冷鏈物流等不同行業特點,學者們探討了供應鏈金融在這些行業的作用。傅同軍(2012)提出了煤炭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風險防范措施[15];王珊珊和程強(2010)首次將供應鏈金融引入到冷鏈物流行業,并探討了該行業供應鏈金融的幾種業務模式[16];段偉常和蔡茂華(2011)以廣東湛江某水產專業市場的供應鏈金融實踐為例,對漁業供應鏈金融應用模式和實際效果進行分析[17]。
由于農業發展融資需求強烈,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研究有著廣闊的前景。段偉常 等(2012)分析了農業與非農業供應鏈融資的區別,設計了農業供應鏈的融資模式[18];錢楓林 等(2012)用博弈論的方法研究發現,農業供應鏈金融不但可以內生性地改善農村信貸市場,帶來農業供應鏈整體利益的提升,并且能夠確保各參與者的收益增加,從而保證農村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19]。
2.5 供應鏈金融信息技術平臺
供應鏈金融的本質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和制度創新,增強上下游企業的協同效應,減少各主體間的信息壁壘,實現資金配置的最優化,供應鏈金融能否順利開展,關鍵還在于各參與主體間信息的交換和互通[20];物聯網的興起使人類能以精細、動態的方式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進行“可視化管理”[21];何向軍 等(2012)提出了通過構建供應鏈可視化平臺創新國內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運作模式和風險控制方法[22];謝江林 等(2008)利用數據挖掘技術獲得一組低還款能力經銷商的特征屬性,金融機構能據此識別不同還款能力的經銷商,并針對不同經銷商制定不同的金融政策以控制和規避金融風險[23]。
信息技術能夠提高供應鏈金融的信息共享和溝通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國外學者傾向于將供應鏈金融理解為一種基于電子技術平臺的融資解決方案,該平臺能夠實現對訂單、發票等數據信息流的的公示和鑒證從而為供應鏈成員提供融資。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供應鏈金融發展中的重要性,但從我國近年供應鏈金融研究的情況來看,目前關于供應鏈金融信息技術的研究成果還較少,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3我國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展望
綜上所述,2007年以來我國供應鏈金融吸收和發展了國外的理論,研究成果日趨豐富,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和創新,通過融資模式創新、融資技術創新、風險管理機制創新促進供應鏈金融戰略目標的實現。但從總體來看,研究方法還較為單一,實證研究成果較少,基本理論研究滯后。筆者認為未來在以下幾個領域的研究值得關注。
3.1 關于供應鏈金融的基本理論研究
我國供應鏈金融的概念最初來源于實踐,初期的探討多集中于實踐中如何運用這一新的融資方式,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從目前研究狀況來看,供應鏈金融的基本理論研究文獻并不多,理論研究落后于業界實踐。供應鏈金融基本思想的討論中,大多研究發現供應鏈金融這一融資創新制度有利于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約束,但對于供應鏈金融在降低交易成本,規避道德風險中的作用還鮮有研究,尤其缺乏實證研究成果,無法為供應鏈金融思想提供更好的理論支撐,因此,還需結合供應鏈金融基本原理,運用多種研究方法,進一步深入研究基本理論。
3.2 關于供應鏈金融與信息技術的研究
供應鏈管理活動具有集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于一體的特征,信息技術和物聯網不僅是信息溝通的必要保證,也是有效監管物流信息和資金流信息的工具,隨著信息系統和網絡的普遍應用,基于信息技術和物聯網平臺的金融創新將成為供應鏈金融發展必然趨勢。基于供應鏈金融戰略發展視角、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創新,建立網絡環境下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制體系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3.3 關于供應鏈金融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
供應鏈管理組織形式對企業價值增值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現有文獻通過研究供應鏈金融創新融資方式對供應鏈價值的影響,發現供應鏈金融能夠改善企業融資約束,最終實現整體供應鏈價值增值。但如何定量評價供應鏈金融對鏈上核心企業及上下游企業績效的影響,目前研究成果還不多。結合供應鏈管理組織理論與供應鏈金融理論,定量研究供應鏈金融對鏈上企業價值增值的作用對于改進和創新融資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楊紹輝.從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看供應鏈融資服務[J].物流技術,2005(10):179-182.
[2]胡躍飛,黃少卿.供應鏈金融:背景、創新與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194-206.
[3]郭安元.軟科學思想的杰出運用——以深圳發展銀行金融業務創新管理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9(12):152-164.
[4]張偉斌,劉可. 供應鏈金融發展能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嗎?[J].經濟科學,2012(3):108-118.
[5]周永務,陳嘉茵.基于供應鏈金融的經銷商鏈式融資模型[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2(10):64-73.
[6]謝世清,何彬.國際供應鏈金融三種典型模式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4):80-86.
[7]郭戰琴.基于供應鏈金融的小微企業融資模式——以第三方龍頭物流企業為平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1):77-79.
[8]譚軍,楊慧.信托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探討[J].東岳論叢,2013(3):167-170.
[9]何娟,沈迎紅.基于第三方電子交易平臺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云倉及其運作模式初探[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7):5-13.
[10]夏立明,宗恒恒,孟麗.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供應鏈金融視角的研究[J].金融論壇,2011(10):73-79.
[11]胡海青,張瑯,張道宏,陳亮.基于支持向量機的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估研究[J].軟科學,2011(5):26-36.
[12]秦立公,袁媛,蔣俊美,劉忠萍.第三方物流企業灰色關聯度風險評估研究——基于供應鏈金融的視角[J].會計之友,2013(1):32-37.
[13]張穎,余菲菲,吳華茵.基于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2(4):28-30.
[14]李毅學,馮耕中,屠慧遠.供應鏈金融創新中下側風險規避銀行的貸款額度分析[J].系統科學與數學,2009(11):1552-1558.
[15]傅同軍.煤炭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及其風險防范[J].中國煤炭,2012(7):19-21轉53.
[16]王珊珊,程強.第三方冷鏈物流增值服務發展途徑——引入供應鏈金融[J].商業研究2010(34):35-37.
[17]段偉常,蔡茂華.漁業供應鏈金融的應用原理與案例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1(24):215-218.
[18]段偉常,胡挺.供應鏈金融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原理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1):23-27.
[19]錢楓林,曹燦浦,徐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融資博弈分析—— 一個基于供應鏈金融的思考[J].農村經濟,2012(3):52-55.
[20]查貴勇.基于上海的供應鏈金融發展與信息化建設分析[J].國際商務研究,2012(1):55-61.
[21]肖燕飛,鐘文彬.關于物聯網優化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思考[J].商業時代,2012(32):74-75.
[22]何向軍,周鼎.供應鏈金融業務運作模式的創新探索[J].制造業自動化,2012(12):72-81.
[23]謝江林,何宜慶,陳濤.數據挖掘在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中的應用[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08(6):27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