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峰
[摘要] 生物餌料培養是農業類高職院校水產類專業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性課程,依據高職高專“工學結合、產學合作” 的實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本文從課程定位、課程設計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資源、課程考核6個方面對高職院校生物餌料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 高職院校;生物餌料;典型工作任務;課程建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3. 088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 - 0194(2014)13- 0140- 03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與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 我國社會的就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日益膨脹。在此形勢下,進行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這滿足了社會對于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需要。生物餌料培養課程的教學更加傾向于水產專業實踐理論,它是研究生物餌料的篩選、培養及其營養價值的一門應用性課程,是水產養殖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學生只有學好這一模塊,實現生物餌料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結合,才能有利于畢業后的順利工作。該課程理論知識點多而又偏重于實踐性,學生只有學好該門課程才能順利進行今后專業知識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應用素質,采取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突出課程的職業性、實踐性與開放性,在“產學周期同步,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指導下,教師對傳統的生物餌料培養課程進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運用任務式教學、工學結合、多媒體教學等模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其思維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好地應對當前的社會就業競爭形勢。
我們根據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崗位需求和行業需求的實際情況,對課程內容、課程標準、教學計劃以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進行重新修訂,與江蘇省水產育苗企業保持密切聯系,不斷改革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實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改革與開發,體現“工學結合、產學合作”的教學理念,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從以下6個方面闡述該課程的整體設計特點。
1以行業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定位
高職院校應以培養高等技術型應用人才為目標,以行業崗位需求為導向精確進行課程定位。江蘇南通地區濱江臨海,水產養殖新品種開發速度快,養殖的重點品種不斷更替,生物餌料培養應順應水產養殖發展的趨勢,及時調整培養的種類,推陳出新,在講究學科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強調學科的應用性和對養殖生產的服務; 課程對應的職業崗位有水產育苗工、生物餌料培養工。其體系定位為水產養殖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培養學生掌握水產育苗專業核心技能。
2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設計理念
在“產學周期同步,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指導下,該課程設計理念如下: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以水產類職業崗位需求為出發點,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工學結合為手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真實工作情境為依托,構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選取和合理區分,通過企業現場操作,實訓室一體化教學和職業技能考核訓練,實現教學目標。具體的課程設計原則如下:
(1)與企業合作,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學習情境,在專業建設委員會指導下,積極與企業、行業合作,依照相應崗位工作任務與工作過程確定典型工作任務,通過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根據能力復雜程度,結合實際條件,遵循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設置學習情境。如何設計學習情境呢? 以餌料生物培養最為重要的單胞藻培養為例:我們對生產單位南通海波水產育苗公司的文蛤育苗任務進行崗位分析后,依據工作過程確定3個典型工作任務:藻種培養、中繼培養和生產性培養。針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具體知識與技能。以此設計單胞藻培養的學習情境,在校內實訓室完成與實際生產任務一致的小型培養過程。
(2)校企共育,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完善一體化教學模式。與企業密切合作,將每個學習情境都依據餌料生物培養的基本工作程序即微藻培養、中繼培養、生產性培養三步進行工作設計,將學生組建成工作團隊,按照企業生產需求,完成課程學習任務,實現學校與企業,教學與生產,教室與實訓室,教、學、做、產一體化。
(3)突出課程的職業性、實踐性與開放性。
①課程的職業性:與企業密切合作,按照企業實際生產需要,制訂生產計劃,按照實際生產,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將餌料生物培養融于企業生產,充分體現了該課程的職業性。
②實踐性:利用現有的實訓室和實訓基地,在專任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查閱資料,討論等多種手段,讓學生完成藻種培養、中繼培養、生產性培養、投飼等環節的任務,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充分體現實踐性的特點。
③開放性:餌料生物培養立足學院實訓基地,面向南通市及周邊水產養殖企業,受到了學院領導和社會行業人士的認可和高度贊譽,越來越多的企業前來洽談生產實習及合作事宜。
3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突出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教學內容安排
優化教學內容體系是高職院校精品課程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內容選取方面,根據近年來對水產行業調查分析,以水產類崗位需求為出發點,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突出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刪減和重組,選擇設置了4個學習情境,并根據培養流程安排任務,整合后的內容包括水產養殖常用微藻培養、光合細菌培養、輪蟲培養以及鹵蟲冬卵的孵化等4個學習情境,每一個學習情境又分為多個學習任務,每一個任務都配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教學中以技能為主線,圍繞技能開展理論知識的講授,6~8人為一組完成生產,規模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實訓室完成一級、二級生產,再到企業進行體驗和學習實踐,校企共同完成三級培養任務,在實訓室和實習基地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實施教學做、產一體化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應用
餌料生物培養作為專業核心主干課程,一方面,教師要把基本知識講透;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去解決餌料生產過程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嚴格遵循教、學、做一體化的原則,改變了以往以講課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專兼職教師布置工作任務,學生查閱文獻資料,設計實施方案,小組協作完成工作任務,學中做,做中學,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在教學方法上積極推行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導向教學法、現場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1)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實際生產任務為驅動,整個教學圍繞任務的解決展開,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6個步驟實施教學,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歸納、去掌握。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根據不同的任務,我們進行分組,小組協作完成餌料的生產培養任務,根據完成成果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些做法突出知識的應用性,學生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2)案例教學法。從具體生產案例中分析、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這樣有利于學生鞏固和加強已學的知識,進而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3)工學結合。將學生帶到生產企業頂崗鍛煉,以工人的身份工作,企業化管理,并由行業專家現場教學,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完成工作和學習,理論實踐一體化。
(4)課外興趣小組。將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外,每個小組充分利用課外實踐到實訓室進行餌料的培養管理,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5)現場操作法。教師講解并示范如何操作,讓學生立即實踐,通過邊教邊學,邊學邊做的交互式教學形式,提高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達到了教學做一體化。
(6)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課程組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教學,利用顯微鏡、多媒體等技術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教學形式實現了圖文聲像并茂。
5完善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教學資源
通過教師隊伍建設,本課程形成了一支素質優良,年齡、專業、學歷結構合理,理論知識和學術水平并重,能適應專業發展需要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本教研室共10人,其中專任教師6名,企業兼職教師4名。校內專業教師均長期從事餌料生物技術教學,并具有企業頂崗鍛煉的工作經歷,能進行一體化教學,主講教師均具有企業工作的經驗,均為雙師型。教研組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相關的實踐工作經驗,進取心強,富有開拓、創新精神。聘請了企業專職教師,他們具有極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理論造詣。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同時,課程組教師對職業教育投入高度的熱情和責任心,對課程建設和規劃提出了很多指導性和建設性意見。
5.1 校內實訓室
學院現有海洋單胞藻實訓室。農業生物技術實訓室、水質分析實訓室、貝類育苗實訓室、魚類養殖實訓室等多個實訓室。主要培養學生微藻保種及培養能力,動物性餌料的保種及培養能力,使學生充分認識海洋浮游動植物的分類、生活習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解決生產中所遇到的復雜實際問題。
5.2 校外實訓基地
在“工學結合”教學手段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與南通市及周邊水產養殖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了多個校外實訓基地,如江蘇省海洋與水產研究所呂四種苗中心、江蘇中洋集團、南通市海波水產品有限公司育苗基地等。這些企業設施先進,能夠進行水產品育苗養殖和生物餌料生產工作。按照企業生產需求,完成課程學習任務,實現校企共育,完善一體化教學模式,滿足學生頂崗實習需要。
6公正、客觀、有效的課程考核制度
學生的考核采取過程性考評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評方法。
這種考核方法強調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并重,結合學習態度的考核,能夠公正、客觀、有效地評價學生技能掌握與素質提高的程度。 教學效果的評價根據考證通過率、企業評教、校內評價、學生的考試結果綜合考評。
重新設計后的課程教學內容,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為學生營造了真實的工作環境,使學生能較早地體驗到職業工作過程,熟悉生物餌料培養工作流程,掌握崗位工作技能,為今后從事相關崗位工作打下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成永旭.生物餌料培養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2]邱秀芹,趙學芳,胡鶴娟. 基于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護理生物化學課程改革[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10):3026-3027.
[3]郝蕊. 高職院校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 商情,2009(19):63.
[4]馬元春.醫學高職院校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114(4).
[5]劉媛,劉芳.高職院校生物化學教學方法初探[J].理論導報,2011(7).
[6]陳司漢.高職院校生物化學教學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0(21).